【走近黄河古镇】“百名书家碛口行”前哨探营
“中国书法进万家——红枣红了中国百位著名书法家走进碛口”9月27日即将在山西吕梁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近两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和关注,为此,9月18至20日,中国书协专门邀请书法网记者与书协先行工作组一同探访了本次活动的举办地“九曲黄河的第一古镇”——碛口。 红枣红了—中国百位著名书法家走进碛口
一、主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
吕梁市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
临县人民政府
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三、策划单位
太原芷圣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四、宣传媒体
中央电视台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文艺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旅游报
中国书法通讯报
中国书画报 书法导报
书法网
中国书法家论坛网
中国青年报
美术报
书法报
山西卫视
山西日报
五、组委会
名誉主任:
张海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聂春玉中共吕梁市委书记
主任:
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董洪运吕梁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 主任: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张旭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吕如雄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
李彬泉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陈国荣中共临县县委书记
刘永平临县人民政府县长
秘 书 长:
张陆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副主任
白景峰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策划部主任
王成军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中共临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副秘书长:
刘连山 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
刘应刚 中共临县县委常委
张呈祥 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办公室主任:
张学成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冀卫东 中数电视书画频道展览中心艺术总监
六、时间、地点:
2007年9月27——2007年9月29 日
山西临县碛口黄河古镇
七、活动议程
(一)报到
(二)黄河漂灯展暨黄河风情文艺晚会
时间:2007年9月27日晚20:00
地点:碛口黄河岸边
参加人:全体参会人员
活动内容:黄河漂灯、焰火
(三)中国百位著名书法家游碛口
1、2007年9月28 日上午8:30——12:00: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民村——西湾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山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民镇——碛口古镇明清一条街、黑龙庙
2、2007年9月28 日下午3:00——下午6:00
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处
黄河天然浮雕
万亩黄河枣林
(四)中国百位著名书法家走进碛口暨中国百位书法家百米书法长卷碛口笔会开幕式
1、时间:2007年9月29日上午8:30——10:00
2、参加人员:中央省地领导、文化艺术界名人、100名中国著名书法家、新闻媒体记者,共120人左右
3、地点:碛口古镇黄河岸边举行(具体地点待定)。
4、主持人:特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或演艺界名人主持。
5、内容议程:
1)中国书法家协会领导和当地领导讲话;
2)中国书法家协会向临县希望工程捐献100件名家作品仪式;
3)黄河岸边百名书法家百米长卷创作
(五)碛口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百名著名书法家保护碛口共同倡议暨新闻发布会
1、时间:2007年9月29 日上午10:30——12:00
2、主持人:张旭光陈国荣
3、活动内容:百名书法家就碛口的文化艺术价值、保护和开发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等等相关内容进行学术研讨;宣读中国百名著名书法家保护碛口共同倡议并集体签字;总结本次活动意义和价值;回答记者提问。
从本次活动精心策划的方案可以看出,这既是一次书法艺术之旅,也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爱心扶贫之旅.
从北京至太原武宿机场的飞机50分钟就落地了,乘汽车走高速公路2个小时到达吕梁市,沿途经过名胜无数,如晋祠、杏花村、刘湖兰家乡文水县、出了盛唐名将薛仁贵的汾阳等等,“中国地下的文物在陕西、地上的文物在山西”,此言不虚,可惜行色匆忙,不能驻留。
到达吕梁就进入了山区,继续乘车上路颠簸,好在虽是山路并不险恶,又想“桃花源必在武陵深处”,便安心期待了。
两个多小时后,已近黄昏,车入碛口,专程来进行先期进行考察和组织落实工作的中国书协工作组从北京驱车也刚刚抵达。
夜宿“碛口客栈”
“碛口客栈”是由民国年间的商号院落“四和堂”改建而成,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保存了原汁原味的黄河石窑风貌。 晨光中的“碛口客栈”
门前是黄河
老院子
住在这里 客栈的柱子、门窗都好似明清的遗留,摸上去,是历史的厚重感 黄河码头 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在京包铁路建设前的170年间,每日有50余只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大批的粮油、皮毛、药材等自陕、甘、宁、绥、蒙等运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向阳匣”陆路驮运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文水民间有“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的民谣。当地养有500余峰骆驼,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罗哲文老先生题写的“碛口客栈”木制深色招牌质朴文雅,靠在黄河岸边的正门,矢志不移的注视着从身边流过的黄河,感觉地老天荒大抵就是如此吧。宁静的街道,多年已少人打扰。商旅早已不见,只有好奇的探访者。 客栈门外、黄河码头上,熟悉当地掌故的老人开始给我们当起导游
当地老人、白景峰(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策划部主任)、张陆一(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副主任) 探访“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
沿着黄河码头漫步 在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里,碛口以上的黄河水道是连结西北与华北物流的经济大动脉。康乾盛世以及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带来了碛口的繁荣昌盛,做为当时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这一景象即使在今天想象起来也依旧是蔚为壮观。
旧货栈
卸货道
无数车马碾压过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