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12-11 02:01

    千里駿馬:陳先生,對于"魏碑藝術化運動"我不太理解,難道魏碑本身不存在藝術?後來人寫魏碑也沒藝術?
       陳振濂:對于魏碑本身是不是藝術,這個問題是困擾大家的很重要的問題,其實魏碑本身在書寫的時候它并不是藝術,但是就像我們今天看非洲的土著的面具是藝術一樣,我們看它有藝術,但是我們再看它有藝術并不等于我們可以把它用來作爲藝術,那麽藝術化運動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古代的墨迹成爲今天書法藝術創作的重要支撐元素以外,我們應該探索一下看一看古代的石刻的刀痕,以及它所構成的線條有沒有可能成爲我們今天的藝術。康有爲在當時也認爲魏碑不是藝術,但是他可以被藝術家來使用,那麽我們今天的認識應該說要比康有爲更進一步,我們不但能夠看出魏碑能夠被我們從藝術的角度進行使用,還可以看出魏碑裏面的很多刀刻的痕迹,很多線條中段的痕迹,可以成爲今天書法創作的一個重要的源泉。
       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魏碑本身不存在藝術和魏碑是不是藝術這兩回事。魏碑本身在做的時候肯定不是藝術,但是魏碑裏面有沒有藝術?有,但是要使它成爲藝術化運動需要升華,需要提煉,這個工作是我們今天來做。後來人寫魏碑也沒有藝術,當然它可能是一個誤題。從鄧石如、何紹基一直到趙之謙、康有爲很多號爲魏碑的藝術家對于魏碑都存在着誤讀,都是用科舉制度培養起來的文人士大夫的方式或者說是唐碑的方式來寫魏碑。在其中很少有人能跳得出這種時代的誤讀。
       因此,它有藝術但是它不是魏碑的藝術,比如說我們看趙之謙就會發現,趙之謙寫很多的魏碑的線條寫得比唐楷還要娴熟,那麽這種理解肯定不是魏碑自身的理解,而是從唐楷的角度對魏碑進行誤讀以後的理解。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一些前提,所以我們才提出魏碑藝術化運動它有兩個針對面,第一個是針對山野粗犷的魏碑本身;第二個是針對清代以來誤讀魏碑的名家們的作品。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粗略的提示,真正要在裏面了解它的學術含量,可能還需要比較仔細的讀一讀我們所寫的論文和我們所提倡的一些理念,或許會有更多的批評交流的可能。
       此外,大學做科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培養訓練博士生、碩士生的學術能力首要在于提出問題,至于解決問題可能有能力也可能沒有能力,但是提出問題是一個學者最基本的素質。那麽,我們的魏碑藝術化運動其實也就是在大家看似平常,大家習以爲常的魏碑的概念裏面打進去一個“楔子”,告訴大家在大家認爲很平淡、很正确的魏碑裏面,其實還可以有這麽多的思考空間和發展空間。如果書法史上的每一個點都有學者來提出問題,來打進各種不同的“楔子”,整部書法史會變得妙趣橫生,我們的思考能力會被激活,我們的探索也會變得非常的有趣。
       這才是當代書法家應該有的精神面貌,即時而言,魏碑藝術化運動本身,我們認爲它是合理的,但是其實合不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書法家的腦子應該随時不斷地保持這樣的一種探索未知的活力,有了這樣的活力,當代書法家才可以說無愧于歷代的列祖列宗。
       時間關係,今天晚上三個小時和網友們有這樣多的交流非常高興,唯一遺憾的是以前準備的問題的回答多,而今天在網上提問的問題由于時間關係,回答的較少,非常抱歉并希望大家原諒,因爲我們不可能到深夜兩點,所以就此結束。
       謝謝各位網友!

龙眠山人 发表于 2007-12-11 10:44

貺道人周斯澄 发表于 2007-12-11 18:21

原帖由 龙眠山人 于 2007-12-11 10:4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老陈性格里有吴越、上海人的人情炼达,缺少楚文化的刚烈。
言之有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陳振濂教授回答《中國書法網》網友提問(繁體字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