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居主人 发表于 2008-1-14 01:11

em1 em1

木牛斋主 发表于 2008-1-14 11:31

em1 em1 em1 em14 em14 em14

小口鸟 发表于 2008-1-14 15:20

em1 em1 em1 em1

百泉有言 发表于 2008-1-14 15:23

何不发点作品上来,

蜻蜓居主人 发表于 2008-1-15 22:07

em1 em1 em1

大风堂 发表于 2008-1-16 14:11

em1 em1 em1 em1 em1 内容?

庄振华 发表于 2008-1-16 18:15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竹堂孟会祥 发表于 2008-1-16 19:39

“拳拳五人展”座谈会记录
时间:2008年1月12日
地点:郑州市丰乐园商务酒店
主持人:武警河南总队原总队长、长城书画院院长曹云忠将军
出席人:周俊杰、李强、王荣生、米闹、云平、张建才、侯和平、刘绍典、耿自礼、谷松章、史焕全、顾建全、朱桥、刘聚森、娄红卫、樊利杰、曹向春、王军杰、程志宏、张良、谷国伟、高昂、张英俊、王庚、张立忠、乔延坤等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感觉特别高兴。几个青年书法家联合举办的这个展览,很有意义。他们几个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也就四十出头吧,但每个人的书龄都不短。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基本功扎实,又有创意,有个人特点,所以他们能够脱颖而出。
这次展览中,差不多每人都有楷书,楷书是对他们基本功的考验。小姜(姜宝平)跟我一起那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楷书,看完很高兴。楷书底子不打好,书法水平要想提高到什么高度很难。这不只是我说的,古人也是这么说的。特别是小楷,写不好小楷,书法很难说有多高的造诣。我感觉他们功力好,主要指他们都能写楷书、写小楷。至于其他书体,也是行草为主,篆、隶少一些。当代书法,行草书为大宗。比如“九届国展”中,55000余件投稿,36000余件作品是行草书,我分在行草组做评委,累得简直是躺下就起不来。他们几个的行草书都有特色。陈晓宇隶书比较擅长,曾以隶书获“兰亭奖”,这次写的隶书也很好。姜宝平、芦荻、薛明辉也有隶书。河南是篆、隶大省,我看你们应该在篆隶上再多投入些精力,因为写篆、隶很有必要,写好篆、隶对写好行草书也有直接作用。
小孟(孟会祥)主要写帖,但他写得比较厚实。另外这几位都写隶书。河南为什么是篆隶大省,就是因为继承传统方面做得好,功力都不错。我现在还感觉要猛追年轻人,一不注意就要被淘汰了。这话说起来不好听,但很实在。想不被淘汰,基本功就要打好,就要不停地临帖,向古人、向传统学习。这在书法界,也叫做“永不言败”吧。晓宇的隶书很好,小楷也很棒,拓片上用朱墨写的小楷,很过关。宝平的楷书也很过关。
这5个人中,有两个在报社工作,他们容易接受信息,对当代审美把握比较准确。小姜在书协工作,接受信息也比较多。晓宇、小薛(薛明辉)也比较关注书坛动态,小薛还是书法网的版主。必须把握好当代审美,把握不好,就不会被认可。当代书法的特点,就是在古典的基础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握、张扬自己的生命力,进行情感的宣泄,表现时代感。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特点。具体地说,草化就是一个时代审美规范。
晓宇临的《礼器碑》,已经变了味,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对时代审美的把握。
小孟的文笔很好,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不知什么时间,偷偷摸摸把字练得这么好。“九届国展”他的文章入选了,还入展了一件册面,是写“二王”风格的。从去年“兰亭奖”以来,行草书表现出以“二王”为主,或加以变化的特征。或“二王”小字,或大字,或增加墨色变化,增加视觉刺激等,这样的作品入选较多。20世纪80年代,写王铎很流行,大幅作品在全国展入选很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这一现象有了改变。现在写王铎的东西,感觉不够味,感觉少一种晋味,但王铎本人是有晋味的。当代人往往强调雄强,而缺少晋人的底子,所以写王铎的入选少了,几乎没有了,这是因为大趋势变了。现在的审美眼光,以“二王”为主,或大气一些,或柔媚一些,根子都是“二王”。书不入晋,难成正果。我现在还经常临“二王”。我的字大气一些,说不好听了有点野,所以我要尽量追求多一些韵味,要狂而不野。小孟的字追求俊美、俊秀,又有内在的骨力。他的小字写得很到位,有很好的艺术感悟力,以行草为主,学得比较深入。以后也可以学一些篆、隶。
小姜主要取法唐以后的东西。他去年入选“兰亭奖”的作品,主是取法唐宋,写得很好。我觉得小姜往前走得不够远,是不是再往后走点,想往前走,就要退到老根上去。唐人的东西已经有了点距离感,可以抽时间在“二王”上多下点功夫。
小薛是把明末的东西和“二王”糅合,审美把握上很正。篆、隶的继承稍微有点不够。明末大家的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把明末的东西和“二王”结合起来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要进一步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有更独特的追求。
芦荻对时风把握上倾注了更多的感情,有些字追求变形与夸张,我认为这也是值得赞扬的。艺术应该百花齐放,提倡多元化。
总体上看,小孟追求典雅秀逸;小薛追求大气豪放;小姜追求清秀典丽;晓宇追求汉气为主,不乏典雅,最后归为淳厚;芦荻追求新意,张扬才气。整体上我看后有震撼的感觉。我希望你们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广泛汲取别人的东西。比如写帖也不能都写“二王”的几个名帖,法帖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出来。除了晓宇隶书是强项外,你们几个篆隶都不是强项,以后要多写一些,把河南这个特点继承下去。河南是篆、隶大省,安阳在一次展览中能入选几十件篆书。诸位写写篆、隶,直接临就可以了,可能对诸位的行草书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取法上要追得远。比如你只写于右任、只写郑孝胥,或只写伊秉绶、金农,只写明末,都是不行的,往回走得不远不行。我们要在甲、金、篆、隶、“二王”中讨生活,才能真正有厚度,大巧归于质朴。字的厚度,就包括取法的厚度、思想的厚度。
另外,你们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成为有更大影响的书法家还有一定的距离,要继续以传统来营养自己。古人书法重形质,更重思想,书法到最后,是思想力的竞赛,是思维深度的竞赛,有思想的人,才能很快就在取法高处学习。我可以向大家通报一个信息,全国书法展的投稿中,大部分作品水平是比较低的,有时百件作品中只能挑出五六件,甚至只有一两件好点的作品。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很多人不愿在古代法帖中学习,只是赶热闹,所以说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还是堪忧的。近一个时期以来,我正在编《中原文化大典》书法卷,三代秦汉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书法基本是中原的天下,而唐宋以后就逐渐衰落了。特别是南宋以后,除了王铎以处,几乎没有大师。近几十年来,在张海主席及书协主席团的带领下,河南书法又取得了辉煌。所以,你们遇到了大好机遇,希望你们在机遇面前做个有准备的人,抓住机遇不放,取得更大的成绩。
再一次祝贺你们展览成功!

李强(中国书协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周老师讲得很全面,古今中外全讲到了。
首先祝贺展览取得成功,同时感谢曹将军对书法事业的支持。长城书画院成立以来,活动频繁,硕果累累。河南书法的发展,是以张海主席为首的河南省书协主席团,以及新一届主席团领导下,全省作者积极参与创作,多次举办全国、省内的大活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相对来讲,沙龙、方阵的形式不是很多。书法导报社、长城书画院很有眼光,能抓住这样的机会,真诚、善意地提携青年作者,可以说这是一个善举。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筹办者、每位作者都付出了心力。展厅人头攒动,很热闹,说明展览很成功。
这一展览的风格,让我想起了二次“墨海弄潮”展。第二次“墨海弄潮”展传达了一个信号:社会反应河南书法在转向。由首届的淋漓酣畅、博大雄强,部分转向了典雅秀丽。当时很多人提出了意见。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多元化的表现。如果在一方面过于沉浸,就会多元化不够。这次展览也传达了由典雅向古雅的转变。比如小孟,大家认为他是写文章的,这次拿出的行书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各位都是在书法中潜心多年,借用这个机会向社会展示,就有它的作用和意义。追求古雅,取法晋唐、汉魏,这是书法的一个层面,还要考虑创造问题。书法有好几个层面,有学术性,有艺术性,是学术加艺术的一个综合。举一个例子,比如5位作者都有号或斋号,如竹堂、适庐等;再比如对书写内容的选择,都体现了多元性、综合性。他们5位在这方面的追求是明确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即古雅、古典精神问题。
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是多元化问题。当时有意无意之间,河南出现了中原书风,这一共同的特征,成为精神追求和指向。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某一种书风,一种书风都有兼融性,都会给你留下很大的空间,但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一方面,各位还要多下点功夫。从事书法,临池重要,研究更重要,我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从书体上,记得我曾跟朱桥谈起过,作为一个书法家,一个专业或职业书法家,应该写篆隶,不写篆隶是不全面的。有较好的篆隶基础,会走得更远。书法是综合的学问,而古文字是书法的先声,书法家需要古典文献、古文字等全面综合的修养。让我们共同努力,繁荣河南书法创作。

王荣生(中国书协理事、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导报》总编辑,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首先,感谢曹将军对书法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几位副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感谢几位作者,也感谢新闻界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他们的作品,我在筹展期间都看了,最大的特点是各自取向不同,这也是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我认为这个展览是当今展览取向的一个缩影。这次由于展馆场地所限,作品都不大,但书体很全,笔路很宽;形式多样而且新颖;他们的书风真淳,让人如饮醇酒,味道纯正。
刚才两位老师已经对5位作者把了脉。书法家需要经常自己把脉和请人把脉。他们对当代书法的取向把握很准确,同时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这跟他们的工作环境等有联系。同样写一种书体,每个人掺的东西不一样,面目也就不一样。比如宝平的褚字,出乎我的意料,他不纯粹是褚,加入了其他因素。晓宇的隶书一直很好,我对他获“兰亭奖”时的作品印象很深,有时对他的进步反而感觉不明显。前两天,我又把他过去的作品找出来,与现在的作品对比,感觉到他比过去深化多了,老到多了。他的味道醇厚,这是最大的深化。明辉的作品,很有个性,写得也很好。
他们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做得更精微。这是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条件。我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书画篆刻,学了多少年还没有见过多少东西。现在各种各样的法帖到处都是,印刷效果比过去不知道好多少。当时学素描,只知道老师画的就是最好的,现在你能看到很多资料。作为编辑,每天也要接触大量的资料,看别人的东西,改别人的稿件,都会成为信息的储存。
至于他们的风格不太突出的问题,我觉得并不可怕。他们这个年龄段,学书体很多,利于今后的发展,将来可以做到厚积薄发。所以,这是缺点,也是优点。我经常与他们在一起谈论书法,发现他们对书法的研究是深刻的,理念是到位的。我在他们身上,也借鉴到了不少东西。
我觉得,今天的展览是成功的,已经形成了一个热点。这归功于各方面的支持,归功于曹将军的支持。希望在座的青年书法家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继续形成热点。

曹云忠:
我想用三个词概括今天的展览:其一是热烈。开幕式场面很热烈,尽管展厅不大,研讨会场也不大,但人气很旺。其二是诚恳。这三位书法家讲得很诚恳。他们很博学,站得高,看得远,谈得深,既肯定了5位青年书法家的成就和特点,肯定了书法导报社与长城书画院举办的这种展览形式,同时诚恳地指出了5位青年书法家的不足。其三是厚望。大家对5位青年书法家寄予厚望,对这一展览形式寄予厚望。我们一定会把这种展览搞下去,而且办出特色,越办越好。谢谢!

云平(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会祥:作品气息好。这次的作品与以往看到的有很大不同,比过去的作品更见性情。而且,通过字能清晰地看到会祥对传统书法的理解、认知与消化,透出他的审美趋向。通过这批作品,可以看到会祥的作品更加成熟,由以往在感情支配下写字逐渐融入了理性的成分。这应该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也预示着会祥将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在作品中还有一些不同的成分,应该再理一理。
宝平:宝平的字我见得比较多,这些作品我基本都见过。感受是功力扎实,涉猎广泛。楷书、行书、隶书、草书都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楷书,褚字的特点和气息都把握得比较好。而他的行书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字写得潇洒、飘逸,已经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很不容易。
想比之下隶书学得较少,显得弱一些。但这种弱只是一个过程,很快就会成为强项。
晓宇:晓宇的字我比较熟悉,不管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我最看重的是他的隶书,写得高古,与时下很多写隶书的人有明显的不同,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不断演化。我临过他的隶书,知道他的隶书的技法含量和他的想法。他目前的隶书怎么写,也问过我,显然是对自己的探索不太肯定。我也坦言相告他的探索是对的、是好的,只是有许多人看不懂,不必为此讨好别人。我今天仍然看到了他还在探索,很为他高兴。我想他肯定会写得更好。当然,晓宇的楷书、行书也很好,不再一一细说。
隶书用笔过于迟,丢掉了过去用笔的某些方面。
明辉:这次的作品变化很大,比过去的作品更淳正。作品从以往模式中跳了出来,更讲究气息,讲究草法和墨色,而且还能把自己的艺术感觉表现出来,整个作品上了台阶。我曾和明辉探讨书法,建议他把作品写得全面一点。今天看到了这些方面,我为他高兴。
明辉近年来的作品我一直关注,感觉在形式上关注多了一些。但要把握好形式和运用形式都很重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
明辉的楷书也很好,要继续写,不要停下来。
芦荻:一看到芦荻的字,我就会羡慕。而且这种羡慕不是一次。他的艺术感觉太好了,很会写字。字写得巧、写得俏,写得很有情趣。而这些方面都是我欠缺的,应该向他学习。芦荻的隶书在形式中不失大法,能把篆隶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融合得很好。而行书写得风流,字里行间跳动着他的个性、思想和才华。
但是我也和周老师一样,感觉芦荻的字关注时尚的东西多了些。怎么对待这个问题,我还在想。

三秋居主 发表于 2008-1-17 11:17

em1 em1 em1

雪晴斋 发表于 2008-1-17 22:43

祝贺!请惠赠一本作品集学习一下。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