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书探艺铸辉煌--记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张万庆先生[附图]
陶书探艺铸辉煌——记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张万庆先生
作者: 李同昌 2008-02-28 11:02:33 来源: 汴梁晚报艺术简介 张万庆先生,1938年生于河南省汝南县。在河南大学上学时,曾在开封市业余话剧团兼任舞台美工。后在开封市博物馆从事书画与古币研究。1974~1985年,在开封市文化局任职,曾参加开封市首次晋京书画展,1989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1994年,调河南省艺术馆任馆长,1998年创作木雕书法作品200余件,并举办了首次木雕书法作品展。1999~2007年,为探索陶瓷书法,历时8年多,行程两万余里,先后在景德镇、宜兴、佛山、邯郸、淄博、耀州、德化、汝州、禹州和洛阳等十大瓷都创作陶瓷书法作品两千余件,出版《张万庆陶瓷书法作品选》,为国内有史以来进行陶瓷书法系列性探索的第一人。 张万庆先生是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者,一个安贫乐道、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当生命年轮刻画到70圈,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收获季节。 艺术上不断突破自己 2007年12月9日至18日,中国军事博物馆艺术大厅内,“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大幕拉开,开展仅10天,观者近万人。国家部委的部长来了,军队的上将来了,中国书协的领导来了,北京市民一拨接着一拨赶来……人们在惊叹这位70岁老人精心创作的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的同时,也为他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从开封走出来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美协理事、当今油画的代表人物王宏剑先生,对张万庆的陶瓷书法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 张万庆先生不仅在专业美术、文物博古、书画研究、古币鉴赏、金石篆刻等方面卓有成就,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创新,更是一个永不疲倦的探索者。他厚学入书,作品含蓄奔放,书法中多蕴含“金石味”和“书卷气”,是一位以北碑派书风而著称的书法家。2007年7月,河南博物院为他举办了陶瓷书法大展,把“陶瓷书法”这一概念通过近千件陶瓷书法作品阐释给世人,陶瓷与书法两个国粹珠联璧合,发出一种新鲜的艺术信息。他经过近10年的艰辛探索,在陶瓷和书法界提出了“陶瓷书法”的艺术概念。 做一个寂寞的守道者 在陶瓷上表现书法一直是陶瓷艺术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多数人认为书法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很难成为一个独立体系,只能是陶瓷绘画的一个配角。张万庆对此很纳闷:书法在纸上可以大有作为,换到陶瓷这个载体上怎么就不行了,就只能处于附属的位置。如何融书法艺术于陶瓷之中,进行完美的结合与升华,创造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使两种国粹相映生辉?张万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1998年年底,他赴景德镇,决心探寻陶瓷书法之道。他串市场,观展览,蹲作坊,入灶间,给工艺大师当学徒,拜师学艺,并在不同厂家进行烧制法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探索,他亲自设计、制胎、写字、烧制,创作了数十件青花陶瓷书法作品。江西的专家们热情地为他召开了小型的作品研讨会,大家认为,这批作品虽然在技术上还不完美,毕竟打开了另一个境界,即以书法为主体进行陶瓷书法的创作,思路是可取的,拓展开来,将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陶瓷艺术再造和攀升具有借鉴意义和学术价值。1999年,在景德镇进行陶瓷书法创作成功之后,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他在陶瓷书法领域探索的信心。紧接着他又南下广越,北上燕赵,东出齐鲁,西进京洛,凡有古瓷窑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其间,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一心扑在创作上,由于长时间的窑火炙烤,他一度右眼失明,被家人和朋友强拉着到医院做了复明手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把自己的心血化作了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信念之火,照耀着他在陶瓷书法的道路上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对于陶瓷书法创作的艰辛和快乐,张先生感慨万千,2003年夏曾作《满江红·探陶书三年》以铭其志,读之催人泪下。“夏夜圆月,飘窗下,思绪绵绵。鹤发人,奔波万里,折腾三年。犟牛何惧风携雨,陶瓷书法梦将圆。细思量,于欣慰之余,有点玄。洛畔暑,磁州寒;眼失明,遭劫难,除夕夜,啃个粽子过年。孤舟单影念故知,佛山炉前泪涟涟。凭汗水,浇开陶书花,心里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在寂寞中完成的创作,才是真正的艺术。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伟大的殉道者。 汗水和心智铸成艺术新奇葩 张先生的陶瓷书法作品,在创作内容上,他遴选的古诗词,多以名家名篇入题,在作品的结构上,字与字相亲相和,大小错落有致,与器型特点相兼顾,其印章、雕花、底衬、纹饰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众多的陶瓷书法作品,或以笔写,或以刀刻,或在釉下,或在釉上,各具风采,执笔横竖画,舒展撇捺间,筋之扭转,脉络不断,骨肉饱满,钩点露趣,行间流贯,可谓形美意美于一器,笔韵气韵于一体。曾经鉴赏过张万庆先生陶瓷书法的专家、学者、艺术大师们认为:张先生的陶瓷书法艺术创作,时间之长、跨域之广、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制作之精,为陶瓷艺术之集大成,拓展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为艺术陶瓷探索了一条新路。 张万庆先生为国内有史以来进行陶瓷书法系列性探索与创作的第一人。他对于陶瓷书法概念的拓展、艺术内涵的丰富、技法的创新功不可没。如果说,陶瓷书法的概念自古至今曾经是星星点点的话,那么,张万庆先生10年的探索和创作,“另辟蹊径,探古人未至之境”,使陶瓷书法丰富完善而又传承发扬了,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推动并彰显传统文化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需要艺术家以民族责任为己任,艰辛探索。他的陶瓷书法艺术,既是抛砖引玉,又是开山辟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注定会引来百鸟齐鸣、百花争艳,创造“陶瓷书法”繁荣的春天。
[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08-3-3 14:42 编辑 ] em1 em1 em1 http://cimg2.163.com/catchpic/4/4D/4D0324CAB81CEA9F143CD64E4352B7A9.jpg http://www.gmw.cn/tplimg/guangminglogo.gif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张万庆书法艺术 来源: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3591546643.jpg 张万庆,1938年生于河南。长期以来探索陶瓷书法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出版有《张万庆陶瓷书法作品选》,《万庆印痕》、《说东道西》等集著。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2901050610567962863144.jpg
http://www.gmw.cn/images/2008-01/06/xin_300105061056265624545.jpg 中华一绝——张万庆“陶瓷书法”亮相军博
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陶瓷书法1.jpg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陶瓷书法4.jpg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陶瓷书法5.jpg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陶瓷书法2.jpg陶瓷和书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萃,而将这两种艺术巧妙结合则堪称“中华一绝”。12月9日至18日,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首次展示一批如此神奇罕有的艺术品。中国书协顾问欧阳中石、李铎等书法大师和陶瓷大师苗锡锦等出席了开幕式。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现场挥毫“陶瓷书法”.jpg现场挥毫“陶瓷书法”来自河南省的中国首届“百杰书法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书写者张万庆先生,深入全国十大瓷都,经过9年的艰辛探索,将书法与陶瓷两个国粹完美结合,结出正果,制作出3000多件陶瓷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陶瓷书法第一人”。此次首次亮相北京的“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由河南文化厅、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联合主办,展出著名书法家、陶瓷书法探索者张万庆先生的书法墨迹100余幅和陶瓷书法500件。涵盖了十年来到景德镇、宜兴、佛山、禹州、洛阳等十大瓷系的探索成果。
http://study.oeeee.com/Image/2007/200712/20071212/lixia_行书《夕阳红》栏标.jpg行书《夕阳红》栏标业内人士对此给予了较高评价,称这些艺术之作,无论就其品类之广、作品之丰、技法之多和韵味之浓,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巨幅瓷刻、钧陶书法和阴阳文瓷作,都令书法家和陶瓷界耳目一新。著名油画家潘世勋说:“张万庆陶瓷书法的创新意识值得推崇,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的精魂,又具有较高的市场欣赏性。”
张万庆大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陶瓷书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诸如造型、施釉、运刀与火候等技术问题,还有待多方专家指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他希望将“陶瓷书法”艺术普及开来,并且带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流行审美相结合的新观念。
em1 em1 em1 em1 em1 很一般,无个性 em4 em4 老辣.含蓄.大气.朴茂.不愧北碑派的代表人物. em4 em4 em4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