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樵 发表于 2008-4-6 16:00

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征稿启事

 慈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代以来,涌现了虞世南、高士奇、姜宸英以及近现代的梅调鼎、钱罕、胡也佛、陈之佛等书画大家。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558—638),今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作为书画大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为唐代十八学士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县公,人称虞永兴。唐太宗称赞他一人具“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虞世南的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俊朗雅逸,笔致圆融遒丽,品格高妙,传世名作《孔子庙堂碑》,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光辉夺目、彪炳千秋的坐 标和制高点。
  2008年是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也是慈溪建县1360周年,慈溪撤县设市20周年。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打造虞世南文化品牌,特举办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书法精品。
  一、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慈溪市人民政府
  2、承办单位: 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慈溪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协办单位: 慈溪市书法家协会   慈溪画院
  4、组委会名单:
  名誉主任:柳国平  蒋建东  徐华江
  主  任:朱关田
  副 主 任:卞银江  龚建长  戴南璋
  徐尔元  张伯传  陈振濂
  王冬龄  鲍贤伦  祝遂之
  杨西湖  李章庸  陈必武
  郑成山  赵雁君  朱元更
  孙群豪
  成  员:胡茂伟  何元龙  袁长寿
  刘长春  傅其伦  邵星友
  王  克  王  迅 汪永江
  戴家妙  吴  莹 沈浪泳
  白  砥  沈  伟  张  索
  陈迎平
  秘 书 长:杨西湖  孙群豪(兼)
  副秘书长:王义骅  周 萌
  二、征稿对象:
  凡全国18周岁以上的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均可投稿。
  三、征稿要求:
  1、作品内容:作品题材不限,要求内容健康向上,体现时代风貌,形式不限。
  2、作品规格:书法作品整幅、竖均不超过180厘米×90厘米。
  3、书法作品请勿装裱,草书、篆书作品请附释文。
  4、来稿数量不限,作者务必在作品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注明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并附百字内简历。请用挂号邮寄,信封右下角请注“虞世南书展”字样。
  5、本次大展不收取参评费。
  6、限于人力,所有来稿一律不退。
  四、作品评审:
  聘请书法专家组成评审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选,评出入展作品。
  五、奖项设置:
  设金奖2名,奖金各10000元;银奖5名,奖金各3000元;铜奖10名,奖金各1000元。入展作品暂定350件。
  六、入展待遇:
  1、入展作品入编《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作品集》,作品所有权及宣传出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
  2、入展作者颁发入展证书,赠送作品集2册。
  3、浙江作者作品入展可作为加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条件之一。
  七、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08年6月底,按当地邮戳为准。
  八、收件地址: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南二环中路148号慈溪市文联
  邮编:315300
  电话:63810621  63818286
  联系人:孙群豪  童高峰
  九、展览:组委会拟于2008年11月在浙江慈溪举行“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开幕式、颁奖仪式和作品集首发式。
  十、有关事项:
  1、来稿必须符合征稿启事的要求。
  2、凡投稿参加大展者视为已经确认并同意遵守征稿启事的规定。
  3、媒体支持单位:《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
  十一、本启事的解释权归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组委会。
  纪念虞世南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组委会
  2008年3月17日

刘庆杰 发表于 2008-4-6 17:16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艺飞 发表于 2008-4-6 21:27

em2 em2 em2

万和堂主人 发表于 2008-4-6 23:06

em1 em1 em1 em1

万盛贾秀平 发表于 2008-4-7 09:31

em1 em1 em1

春翔 发表于 2008-4-7 09:42

em1 em1 em1

戏墨斋 发表于 2008-4-7 09:53

em1 em1 em1 em1

慕书氏 发表于 2008-4-7 10:01

em1 em1 em1

煜山 发表于 2008-4-7 11:04

em1 em1 em1

红太阳 发表于 2008-4-7 18:56

em1 em1 em1 em1 em13 em13 em13 em1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