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凌在《谁制造了“病态化中国”》
《美术观察》2008年4月张晓凌认为:
“任何丧失本土化经验和人民记忆、忽略本土特殊生存课题和文化特性的话语,在进入国际主流时都不过是简单的后殖民文化生产和再生产;任何以犬儒主义态度获得的国际文化身份都不过再次证明身份的丧失。只有具备自身属性、文化记忆和非欧美的异质性的艺术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至于沉没。在经历了后殖民文化生产的煎熬后,我们将从抛弃文化传统、民族、本土和国家概念的所谓“国际化”骗局中惊醒。艺术“现代性”的重建既不能像极端的民族主义者那样,简单地皈依传统文化资源;也不能在后殖民文化的意识形态中沉沦。它将致力于自身的现代文化特性、价值观和文化记忆的重建。目前,它们还仅仅是一些经验、体验,但这些来自不同个体和群体的经验将构成无形却实在的意识的编织物——它最终表现为集团共有的想象力、知识传统、价值观、信仰、习俗、思维特性和话语,总之是一种相互辨识的文化标记,一种文化特性和身份。它向世界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及话语,并以此构成世界的一部分”。 慨然世事须纵酒,潜心人情还是茶。半窗风月不关己,一枕清梦牧云归。
天意从来高难问,我今经年细补春。赤手扶雷猎天变,牧云天外挥长风。
这首是的格律上有问题!!!
韵用的超广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