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2

书法史研究新成果:金丹著《包世臣书学批评》出版

《包世臣书学批评》金丹 著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25万字 370页

[ 本帖最后由 书林藻鉴 于 2008-5-11 09:00 编辑 ]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3


黄惇

    金丹博士所著《包世臣书学批评》,是在他博士论文《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是他近五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本书即将由荣宝斋出版问世之时,作为他研究生阶段的指导教师,我由衷地祝贺他。
    金丹在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是《阮元书学思想研究》,论文选题之初,既考虑到他是扬州人,对乡贤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于收集一手资料,也考虑到阮元作为清代碑学理论的第一人,在研究过程中,有助于解剖和认识清代碑学发展中的诸种问题。后来他的硕士论文获得了老师和学界的一致好评,正源于其重视文献的收集,以及对研究对象充满着的问题意识。他的博士论文选定包世臣为研究对象,正是在阮元研究基础上的延续和滚动。
    晚近在清代书史的研究中,或因对包、康尊碑观念的崇拜,或因时代较近而出现研究的盲点,关于清代书史的发展,朦胧而混乱。为此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在教材和论文中,多次提出清代书史当认真梳理的观点,指出以阮元、邓石如为标尺的碑派之前,既有前碑派的活动,也有碑学思想的形成,更有郑簠、金农等许多书法家以碑为尚的书法作品,他们作品中的以碑破帖现象是前碑派的重要特征。整个清代对碑的崇尚,初源于清初的汉碑热潮,次则是篆书热潮,北碑的崇尚只是尾声,在这个过程中,活动于嘉道时代的包世臣及体现其书学思想的《艺舟双楫》产生过重要影响。
    金丹的研究是从史料和书法发展线脉双管齐下的,并从清代书史的晚近认识中不断提出疑问。例如:包世臣的书法并不出色,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学他?有人认为包世臣即使不是一流的书法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书法教育家和理论家,但从对包世臣研究的现状来看,多为表彰其在清代碑学中的功绩,却不曾有系统的实质性的研究来支撑批评。起初金丹从一些文章中读出一些学者对他的不同看法,如民国时期刘咸炘、朱大可、白蕉、沙孟海等人对包世臣的微词,加上从包世臣的作品中并不能读出与他身份相吻合的东西来。于是,究竟他的理论有多高深?究竟他的理论有没有水分?究竟他的作品水平怎样?究竟他对后世的影响怎样?究竟我们给他的定位和评价是否准确合理?一连串的问题,使金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意识到只有对包世臣重新作系统地审视和深入地研究,才能回答这种种疑问,也有助于对清代碑学作出客观的历史定位。
    要做个案研究,必须对研究对象的生平事迹有非常具体的了解,金丹第一步工作是做了《包世臣年谱》。虽然民国年间有胡朴安编著的《包慎伯先生年谱》,但材料来源多未言明出处,且内容较为简略,时有文字脱漏和讹误,从内容和分量上看,相当于一个简略的年表。金丹所编年谱除了参考胡朴安所编《包谱》之外,主要从包世臣原著、清人笔记、信札、题跋、著录和图版等材料中重新摘编整理而成,按照学术规范,均引出原文和注明出处,并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包世臣的生平事迹、学术生活和书法历程。金丹所编著的《包世臣年谱》将另行出版,附录在论文中的是简编。《包世臣年谱》的编成,使金丹对包世臣的一生有了一个清晰的勾画,他发现包世臣一生19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事实,详细列了《包世臣19次参加科举考试情况表》,关于这样细致的包世臣生平叙述,此前没有人做过,也纠正了晚近包世臣研究中对包世臣一生考试次数的不确切说法,并由此揭示了包世臣从对仕途的无限向往到晚年壮志已惰的心路历程。
    包世臣书学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金丹首先对其一生所有著作作了收集和分析,了解他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思想。因此他的研究从清代学术思潮入手,阐述了清代的复古思潮、金石学、西学东渐等因素对清代碑学崛起的影响。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总结了包世臣的学术思想,对其诗、词、文、赋、书、农、礼、刑、兵等著述作了简要勾勒。认为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和他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各种书学题跋,从而对其书学思想进行客观地总结和重新认识。
包世臣的书法实践是对其书学展开研究的重要方面,他自称“右军后一人”,今日看来,如痴人说梦。近现代学者对他的书法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有肯定,有批评,但都不具体。要研究包世臣书法水平到底怎样,必须要有具体的论述。于是必须首先对包世臣书法进行分期,目的是将他的书法历程作一回顾和总结。金丹提出四期:1.启蒙期——懵懵懂懂:学书二十年未能入门。2.摸索期——不得其解:初涉二王,并以唐碑、宋人为师法对象。3.革新期——未得其髓:以北碑为师法对象。4.回归期——力不从心:再以二王书风为师法对象,并以碑改造帖。金丹认为包世臣的书法实践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同时分析其内在因素,最为重要的是认为包世臣的书法,并不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北碑风格的代表,而是一个崇尚二王和崇尚北碑的结合体,他的北碑探索仅仅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阶段,既没有一直坚持,也很不深入。这样的分期为论述其书法历程和风格特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以史实改变以往人们对包世臣书法的认识。
    包世臣一生重视技法,他的技法论相当芜杂,包括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的论述,金丹在文中特别对其“筋必反纽、五指齐力”的执笔观,“始艮终乾、笔毫平铺”的运笔观,“大小九宫、精神挽结”的结字观,“黝然以黑、色平纸面”的墨法观,以及其“中实说”、和“气满说”等展开辨证与论述,在将包世臣书法技法论进行整理论述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批评。
    对包世臣书法流派的整理是前人未作过的,因此也成为其研究中的一个兴奋点。金丹注意到自从何绍基关于“包派”的题跋以后,再没有人对包派作过详细论述。因而他从零散的文献史料中梳理出包派的名单,并因此使一个向不为人注意的具体的包派被其清晰地勾画出来。金丹指出包派的形成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而这个区域正是以扬州为中心的。由于区域文化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加上包世臣书法观的误导,使包派中人直接学习包世臣的书法,以乱真为荣,这是导致包世臣追随者书法品格不高、也难成气候的直接原因。
    在对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进行全面地总结,并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述后,金丹提出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具有两面性:激进的碑学锋芒和变异的帖学观念,一方面对王羲之和帖学的崇尚在他心中仍然挥之不去,一方面向往改革,倡导北碑。金丹通过论证包世臣对帖学概念的异化,提出“包世臣碑学思想的实质是以碑改造帖”。这客观地揭示了清代碑学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就此而言,今天看包世臣的书法,也可以说是这种矛盾观念下失败的实践。
    作为清代碑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包世臣,似乎早已形成了一个“共识”,然而当仔细“追问”这个“共识”的真实性时,人们又觉得它既“可疑”又“模糊”。金丹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在大量勾沉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不同观点,并对包世臣的书学加以重新审视,力图全面地对包世臣的理论与书法实践作出客观的评价,其勇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他的博士论文《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提交答辩时,获得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肯定,并指出这是一篇重实证、也重思辨、具有“颠覆性”研究成果的好论文,其关于包世臣在清代书法史上地位和价值的重新评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的碑派书法,作为时代的产物,自有其历史贡献和伟大的成就,并造就了郑簠、金农、赵之谦、吴昌硕等许多出色的书家,但作为书法史的一个阶段,在包世臣之后,经过康有为的鼓吹和总结,由于尊碑贬帖思潮的发展,使晚清的碑学热到了发烫的阶段,既使碑派书法走向了高峰,也产生了对书法发展不利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说,中国书法发展在这一时段产生了断裂。清代以前的书法史,同样有过辉煌,同样是优秀的传统,然而笼罩在尊碑贬帖的观念之下,则无法正确对待传统,也无法看清清代碑学发展的得失,当然也不利于今天书法的发展。
    我们离开包世臣的时代已有两个世纪,学术界对清代学术史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清代碑学也应当作出深入研究,并客观地讨论它在书法史上的得失。包世臣是清代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对包世臣书学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只有对包世臣有准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对清代碑学的认识有准确而完整的把握。为此,我期待着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像本书一样,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敢于“重新审视”,共同将清代书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2007年12月8日于金陵风来堂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4

目录
总序/程大利
序/黄惇/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晚清、近代学术界对包世臣书学的普遍认识/
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包世臣书学的学术定位/
第三节对包世臣书学重新审视的必要性/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与学术……
第一节以19次科举考试为主线看包世臣人生经历/
    一.年少聪颖好学书拙闻名乡里/
    二.心存经世大志考中恩科举人/
    三.十三会试落第一年新喻知县/
    四.晚年壮志已隳卖文售字终老/
第二节包世臣学术及其著作述略/
    一.《安吴四种》/
    二.《说储》/
    三.《小倦游阁集》/
第二章 包世臣的学术背景与书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清代学术思潮与清代中期书坛/
    一.清代学术的复古思潮/
    二.乾嘉金石学风对清代中期书坛的影响/
    三.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的中兴/
第二节实践的借鉴:来源于邓石如/
第三节理论的启示:来源于阮元/
第三章 从包世臣的品评论其书法批评观……
第一节对历代书家的品评:从《历下笔谭》论起/
    一.“自唐迄明,书有门户者廿人”品评考释/
    二.从二十家品评看包世臣书法批评观/
第二节对同时代书家的品评:从《国朝书品》论起/
    一.书法品第说溯源/
    二.包世臣五品九等说的内涵与等级标准质疑/
    三.《国朝书品》实推出邓石如为清代书法的最高典范/
    四.崇尚店柜招牌的特殊意味——从一个虚构的故事讲起/
第三节对碑帖的品评:从《论书十二绝句》论起/
    一.《论书十二绝句》释评/
    二.从《论书十二绝句》论包世臣书法史观/
第四章 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
第一节笔法论/
    一.关于执笔/
    二.始艮终乾与始巽终坤/
    三.篆分遗意的再度提倡——兼论裹笔与铺毫/
第二节“中实说”与“气满说”/
第三节结体论与章法论/
第四节墨法论/
第五章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两面性……
第一节激进的碑学锋芒/
    一.对北碑的再度挖掘与弘扬/
    二.北碑与唐碑的矛盾交织/
第二节变异的帖学观念/
    一.对王羲之的崇尚依旧/
    二.以碑改造帖的立场与帖学的异化/
第六章 从包世臣的学书历程论其理论的缺陷性……
第一节包世臣的书法分期/
    一.启蒙期( 5岁—25岁)懵懵懂懂:学书二十年未能入门/
    二.摸索期(26岁—44岁)不得其解:初涉二王,并以唐宋为师法对象/
    三.革新期(45岁—58岁)未为得髓:以北碑为师法对象/
    四.回归期(59岁—81岁)力不从心:再以二王书风为师法对象/
第二节包世臣学书历程及其临帖主张所带来的缺憾/
第七章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论包派/
    一.包派在扬州/
    二.其他包派中人/
    三.对地缘与流派中的包派现象及其价值的认识/
第二节包世臣对赵之谦、沈曾植、康有为的不同影响/
    一.得到启发:赵之谦/
    二.善于发挥:沈曾植/
    三.走向偏激:康有为/
第三节沈尹默与祝嘉:近现代书坛的鲜明对比/
结语 包世臣在书法史上地位和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包世臣在书法史上地位和价值的重新评价/
第二节通过包世臣现象对清代碑学提出重新认识的可能性/
附录 包世臣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5

金丹简介
金丹,男,1966年5月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8年考入该院先后攻读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博士学位,导师黄惇教授。读书期间曾获刘海粟奖学金、陈之佛奖学金、谢海燕奖学金、美国王嘉廉造型艺术奖学金等。200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入选和获奖,作品收入《历届全国展、中青展获奖作者书法集》、《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作品精选》、《当代书法家楹联墨迹选》等。书法创作之外,还致力于中国书法篆刻史论和书法篆刻教育的研究,论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郑州)、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青岛)(三等奖)、百年西泠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杭州)、《淳化阁帖》与二王书法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南海)、纪念兰亭论辨四十周年高二适书法高层论坛(泰州)、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发表于《书法研究》、《书法》、《荣宝斋》、《东南文化》、《上海文博》、《美术与设计》、《书画世界》等多种学术期刊。著有《中国书法史》(合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书法考级教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包世臣书学批评》(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从临摹到创作·董其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006年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主讲《走近书法》栏目。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6

金丹近年来主要论著

《阮元与兰亭序》金丹
载《东南文化》2001年第7期
《阮元与淳化阁帖》金丹
“淳化阁帖国际学术研讨会” 载《上海文博》2003年第3期
《阮元与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金丹 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年第2期
《经学与阮元书学思想的渊源》金丹
载《书法研究》2003年第2期
《阮元金石书法年表》金丹
载《书法研究》2004年第1期
《阮元碑学考论》 金丹 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
《以复古为解放:阮元“二论”的内涵》金丹
载《碑学与康有为书法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5
《阮元与浙派印人交游考》金丹
载《百年西泠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从阮元到高二适:兰亭序背后的碑学与帖学之争》金丹
载《纪念兰亭论辩四十周年高二适高层论坛论文汇编》2005
《激进与变异:论包世臣书学思想的两面性》 金丹
载《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
《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 金丹
载《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
《包世臣书法技法论批评》 金丹
载《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从包世臣历下笔谭论其书法批评观》 金丹
载《书画世界》2005年第9期
《从包世臣国朝书品论其书法批评观》 金丹
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年第4期
《论包世臣书法流派及其现象》 金丹
载《书画艺术学刊》2007年第3期 台湾艺术大学学刊
《清人与瘗鹤铭》 金丹
载《中国镇江瘗鹤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
《中国书法史》 黄惇 金丹等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
《包世臣书学批评》 金丹著
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
《中国书法家全集·伊秉绶陈鸿寿》 金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西狭颂》 金丹编著 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
《从临摹到创作·董其昌》 金丹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7

金丹作品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8

金丹作品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09

金丹作品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10

金丹作品

书林藻鉴 发表于 2008-5-10 18:10

金丹作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