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俊秀.千古流芳!!!
卫俊秀诞辰百年纪念卫俊秀(1909年—2002年),山西襄汾人,字子英、号若鲁、景迅。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是深荷硕望的学者型书法大家、傅山、鲁迅、庄子研究专家。先后出版过《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等数种著述,为海内外学术、艺术界所称道。先生生前曾先后在太原、西安、北京举办个人书展,山西襄汾县建有卫俊秀书法艺术馆,陕西师范大学设有卫俊秀墨宝珍藏室,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将卫俊秀所书的“神游古国”榜书横额定为永久性展品。卫俊秀先生生前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与山西教育学院名誉教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盟盟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考试咨询委员会委员。其书法属雄强一路,以草书见长。 em1 em1 em1 em1 em1 em5 em5 张淘涛 发表于 2008-5-31 22:04
em1 em1 em1
{:1_226:}{:1_277:}{:1_56:}{:1_122:} ■郑园
余生也晚,与卫俊秀先生相识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80多岁了。那时他结束了20余年的农村下放生活,回到陕西师范大学的小屋里聊度晚年,身份是“名誉教授”。秉性忠厚的稼阜——他的学生,带我到那光线不足、白天也模糊看不清人影的师大宿舍小屋,见到了这位极其谦逊极其朴厚的老人。yishujia.findart.com.cn
我只知道他是书法家,此外,他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位和和气气、谦逊有礼的老人。
从1992年到2002年,我相从于俊秀师只得十年的光景。说相从似乎不合实际,因为无论从书法上还是学问上,我都没有资格自称是他的学生,而又因为一直在外读书求学的经历,使得往来形迹上亦只是一年有很少的数天去拜望他,坐在他的小屋里听他言笑。但是,于精神上而言,俊秀师诚为我人生最重要的引路人。yishujia.findart.com.cn
每于他的小屋陪坐,都永远如沐春风。他说话,不说话,或起或坐,展纸挥毫,其间都有一股生动的活泼泼的精神。可惜难以言传。他对身外的一切都淡然,但对国家民族却始终充满情热。他从没把自己当作“教授”、“书家”、“名人”,但他从不丢弃固守的节操和做人信念。他坦然地接迎着来到他生活中的一切人与事。yishujia.findart.com.cn
经历过苦难的人,事后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不公平的遭际充满愤懑和惆怅,另一种则是以更大的热情和怀抱面对此后的人生。俊秀师自然是后者。多年来,我从没听他对过往的遭际抱怨叹惋。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是一位真的勇者,他关怀的乃在更大的事体上,因此他既没有工夫回头叹息,也没有心思纠缠在自己的过往遭际上。yishujia.findart.com.cn
对于他的书法,我说不出所以然来,但先生的墨迹,让我感动,让我温暖,让我逸兴遄飞,让我如见他面。他曾自述当年在农村时给乡亲写对联,几个农村妇女看到他写出来的字,说:你的字在笑哩。他对我说,你看,那妇女是看懂了的。假如按照俊秀师的说法,我也有幸可算在那看懂了他的字的农村妇女之列。yishujia.findart.com.cn
他最后几年的生活很受他名声的影响——他是真的不为所动,但是周围人会趋名而来,使他不能好好休息,不能静心读自己喜欢的书。他又忠厚,总是怕对远来拜访的人照顾不周。连我每从外地归来看他,他都要说,走,咱们今天到外面吃肉去。每次都要百般劝止。yishujia.findart.com.cn
说到吃,俊秀师自己是极简朴的。他在下放期间固然常常吃不饱肚,及至后来回到家里,他也从未想过要把那损失补回来。他每天都是吃老伴下的素面,就着咸菜,吃得认真,吃得有滋有味。后来他身体不行的时候,被医院查出来是营养不良。我想,这营养不良,恐怕不能全归因于晚年的吃素面,而更与他之前的下放经历有关。yishujia.findart.com.cn
俊秀师常说,作字先作人,这是他所服膺的傅山先生的话。又说,什么都不用怕,无欲则刚。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他活到90多岁,既没有得年高寿的沾沾自喜,也从没有以自己的经历指点他人的意思。有一回我问他怎样写字。他说,要懂得横平竖直。他对一切都是这样一个平实的姿态,没有高妙的玄理。yishujia.findart.com.cn
俊秀师辞世,转眼将近十年了。可是,我从未觉得他的离开。他偶然入我的梦,把着我的手教我写一个“学”字。我也始终记得他的话,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读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