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2

“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在郑州隆重开幕(附入展名单)

       6月7日上午,“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在郑州商都艺术馆隆重开幕。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程峰,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原河南省人大主任王明义,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副主席赵长青、申万胜、吴善章、聂成文,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河南省文联主席马国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俊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新乡东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爱成,出席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委员,河南省书协主席团部分成员,以及来自全国的500多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吴善璋、宋华平主持。李庚香、马国强、赵长青、申万胜、王爱成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
      李庚香说,本次展览是一次非常具有学术研讨价值和重要历史意义的展览。此次展览以强调经典为主体,阐释并弘扬传统,促进当代行书创作水平的提升。参展作者既有在行书艺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也有在历届全国性大展中因行书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参展作品风格多样、精品纷呈,代表了我国当代行书创作的最新成果。
       马国强说,展览得到了中国书法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参展的作者中有中国书协主席团的成员、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历届在全国行书大展中的获奖者。展出的作品囊括了当代行书名家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代行书艺术的最高水平。
       赵长青说,此次展览是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举办的一次重要专项活动。展览以弘扬当代行书艺术为宗旨,强调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国书法的经典精神,重视书法的传统,鼓励对行书创作的探索与研究。这些作品既有深厚传统功底,又有大胆的创作尝试,同时体现了多种创作样式和书法风格,丰富与拓展了行书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理念,从而推进当代行书创作朝作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开幕式结束后,张海主席,赵长青、申万胜、吴善章、聂成文副主席,以及来自全国的90余位书法家共同书写以“爱的奉献”、“挺起脊梁”、“重建家园”为主题的“爱的墨韵”书法长卷。此卷将捐献给震区的汶川县人民政府。
       “我与经典——当代行书艺术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新乡东方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办。
      此次展览必将引起中国书法界和社会大众对行书创作的关注,促进书家对中国书法传统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必将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附:参展名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部分成员
       张海、赵长青、林岫、申万胜、邵秉仁、张业法、吴东民、言恭达、吴善章、
何应辉、段成桂、陈永正、旭字、聂成文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少默、王学岭、白煦、伦杰贤、刘云鹏、刘新德、孙晓云、吕如雄(特邀)、
李啸、李有来、李远东、宋华平、张文平、张世刚、张旭光(特邀)、张传凯、陈忠康、
陈洪武、陈羲明、范硕、赵社英、赵雁君、夏奇星、顾亚龙、崔廷瑶、韩戾军、曾翔、
遆高亮、漆钢、
提名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卜庆中、马亚、马健中、云平、仇必鳌、方建光、方钢军、王鸣、王乃勇、王义军、
王卫军、王大公、王忠勇、王冷石、王金泉、王道国、龙杰、龙开胜、刘元堂、刘建明、
刘绍典、刘洪洋、吕楠、吕金光、宇文家林、朱敏、朱占华、许文林、许沛波、何朝阳、
吴行、张少怡、张东明、张宏伟、张维忠、李洋、李强、李锋、李静、李霑、李双阳、
李月贵、李吉东、李泓晖、李树秋、陈建明、陈胜凯、陈海良、林再成、林秋宏、武威、
郑虎林、郑歌平、金弋、柯云瀚、胡中良、赵永金、赵彦国、钟成、钟显金、徐为零、
徐世平、徐伟平、栾金广、涂君、钱守宽、钱松君、高卫平、高亚强、高步明、崔勇波、
崔胜辉、常秦、黄榕城、傅泽宇、嵇小军、彭建勋、谢少承、韩志鸿、熊志凌、樊子阳、
颜奕端

[ 本帖最后由 兰若居 于 2008-6-10 01:14 编辑 ]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3

开幕式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4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5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6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6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7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9

em1 em1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39

em13 em13

兰若居 发表于 2008-6-9 22:41

em1 em1

[ 本帖最后由 兰若居 于 2008-6-9 22:42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