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钧长 发表于 2008-7-27 15:27

鲁迅被吴冠中误解较深

                         鲁迅被吴冠中误解较深                           ——鲁迅对待文化传统不易被人注意的态度                                                   
关键词:章太炎;    王国维;    鲁迅深层心迹
           当前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情境下,在对待文化传统问题的态度上,虚心的“取”远远比盲目的“舍”更为要紧和迫切,任何因不深知传统而奢谈所谓的“舍”都是不足道和不清醒的,因为中国人在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已“舍”了100多年了,早已经“舍”的找不着“北”了。而“舍”的结果也直接造成了中国文化在现当代的巨大断裂,这一文化断裂的幽深鸿沟至今亦无力平复和弥合,我们当代在艺术文化的建设上远远得不偿失。

       在人们记忆或印象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往往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传统的斗士”。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读和错觉。许多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者好谈鲁迅,传统虚无论者也好以鲁迅来自我标榜,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鲁迅。如果我们对鲁迅先生做过一番全面深入的研究,我们就会改变以往的片面看法。
   事实上鲁迅本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花得气力是很大的。鲁迅对古典文学、古文字、雕刻、美术等诸方面均有长期深入的研究,甚至研究传统以至成癖。这一点是吴冠中先生所不知也远未做到的地方。鲁迅的“批传统”是“爱之愈深,而责之愈切”,所以当代人看到的大多是鲁迅“否定传统糟粕”的文章,却极少真正关注和留意鲁迅先生高度肯定和提倡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面。所以一叶障目,不能见森林。这就遮蔽了人们正确认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价值的深远视野,也遮蔽了人们正确认识鲁迅先生挚爱中国传统的深沉的精神内里,这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最大的误读,也恰是吴先生对鲁迅的深层思想有较大误解的地方,必然会浅层次地误认为鲁迅只是“反传统的斗士”。

      鲁迅的爱国之切是“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评论传统文化也是辟鞭入里、入木三分,但鲁迅却绝未曾说过用西方文化来取代中国文化,这正是鲁迅和吴冠中的最大和本质区别。谁又能说吴冠中先生的传统学养能与鲁迅相提并论?别的更不必论,单看“简单”技艺层面的书法艺术,吴冠中先生的“书法”境界能否与鲁迅先生写的“字”作同日语?这一点不必多说,明眼人一望便知。因此吴冠中先生若以鲁迅来自况,是其不能自明和自知之处,吴冠中言“一百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则更见荒诞。齐白石和鲁迅皆是一代文化巨擘和高峰,互不能取代。鲁迅对文化传统是因深知之而有选择的“否之”,会有针对性,有弃有扬,抱得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而吴冠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则实属“不知而否”,吴先生对中国文化传统能否理直气壮地以知者自许?因其对中国文化传统并未做过深透扎实地钻研和实践,所以“不知而否”必会不得要领,必然会胡来,就完全成了消极的破坏了。看得出,吴冠中先生的本意是很希望建设的,但实际很大程度上起到的却是消极破坏的作用。

       吴先生借鲁迅自喻,当代也极需要像吴冠中先生这样有声望又敢于讲话且能讲话的人来鞭辟时弊,尤其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艺术界存在的机制性弊病,这方面吴冠中先生往往不乏真知灼见和很突出的建设性观点,也是吴冠中先生最令人敬重和佩服的地方。但吴冠中先生的话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他说“笔墨等于零”,则纯属因不知而无敬畏之心,这可以理解。这是由他的知识结构的缺陷而造成的巨大局限性。因而,吴冠中先生对中国艺术文化的传统深入不够,理解不透,所以由他这个中国文化外行和“笔墨”外行来谈“笔墨”问题,必然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不能痛快。吴冠中先生是西画先入为主的知识结构,同时又是很有影响的画家,所以他的一些有极大局限性的言论也最容易造成更大的破坏作用和误导。尤其对于今天受传统断裂教育的几代人的副作用就更明显。这种出于不深知的误解,走得是一条对中国艺术文化毁灭性之路。

      凡是稍有一些中国文化传统常识的人,皆知章太炎和王国维先生都是以治国学而著称的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二人也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典范与代表。下面略举几例鲁迅对待二位国学家和文化传统不易被人注意的态度,供同道们参考。以助我们真正洞悉鲁迅先生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之深层心迹。

○ 鲁迅谈章太炎先生
      杭车中遇未生,言章师(指章太炎先生)在外,亦颇困顿。浙图书馆原议以六千金雇匠人刻《章氏丛书》,字皆仿宋,物美而价廉。比来两遭议会质问,谓此书何以当刻,事遂不能进行。国人识见如此,相向三叹!                                                      见《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九日)

○ 归途过大马路,见文明书局方廉价出售旧书,进而一观,则见太炎先生手写影印之《文始》四本,黯淡垢污,在无聊之群书中,定价每本三角,为之慨然,得二本而出,兄不知有此书否,否则当以一部奉呈,亦一纪念也。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二日)

○ 鲁迅谈王国维先生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热风•不懂的音译》(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六日)

○ 王国维的著作,分为四集,名《王忠悫公?遗书?》或《观堂遗书》,我买了二三四共三集,初集因较贵未买,现在上海一时没有了。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 鲁迅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按: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也是传统文化一脉)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之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

○ 鲁迅先生对魏晋文学亦研究颇深,关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鲁迅就著有《嵇康集》序、《嵇康集》跋、《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考、《嵇康集》著录考等数篇。足见鲁迅治学之认真和研究之谨细。

      上面几例,鲁迅先生挚爱中国文化传统之真性情已跃然纸上,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两位国学家的景仰程度,也反映了其对待中国文化传统之深层思想。鲁迅先生的这些吉光片羽的观点,很值得我们今天来深入吟味和思考。显而易见,吴先生对鲁迅误解之深。

      “笔墨”精神代表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对于处在文化断裂带上的当代来说,吴冠中谬说“笔墨等于零”,无异于说 “中国文化等于零”、“中国等于零”,因此对于吴先生的个别“新观点”,我们实在应该报以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应该观点鲜明地有所扬弃,因为吴先生的知识结构必定不同于鲁迅先生。

      另一点在这里顺带需要厘清的是,吴冠中先生对“风格”和“大师”的关系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误解。吴冠中先生说:“大师就是风格”。这是他把艺术文化看得太简单肤浅了。准确地说,“风格”即 “习气”,习气越重,风格越突出。因为吴冠中先生忽视了艺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屡经大浪淘沙而尘埃落定沉淀下来的高度凝炼的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文化精髓,这是中国文化中最不可思议也是最难以学到手的东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风格”正是作者自我设定的窠臼樊篱和局限性所在。人人皆有习气,艺术家形成风格容易,而成就一代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极难。关键在于作品的格调品位高不高,所达到的高度、深度的程度如何。而绝非像吴冠中先生所说的“大师就是风格”这么表面和简单。大师必有风格,但有风格未必就能成大师。目前来看,吴先生的国画作品有风格是无疑问的,但在高度、深度上尚欠缺太多,这是按中国本体艺术文化价值品评标准做出的结论。

论者按:
      笔者对吴冠中先生除了谈国画和“笔墨”以外的其他言论一直是抱以十分欣赏的态度。然近年吴先生关于中国画“笔墨”的系列极具误导性的荒唐文字仍在以讹传讹,论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对这些大是大非的文化与学术问题须加以澄清,实事求是的弘扬真理才是对吴先生最大的敬重和理解。
                                                                                                                                                                     刊于《青少年书法报》2008年8月16日 第33期

   ( 注: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李钧长 于 2009-2-2 14:32 编辑 ]

李钧长 发表于 2008-7-28 09:55

再析吴冠中何以不懂中国艺术和“笔墨”的又一内因

在这里首先谢谢碧梧轩中肯的评论并提供了吴先生的原文。

《吴冠中何以不懂中国艺术和“笔墨”的又一内因》
李钧长

         吴冠中先生时常说批评他“笔墨等于零”谬论的人没有读过他最初的原文,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吴先生谈“笔墨”的原文笔者在前几年就已读到过,正因为读过他的原文,才感到其文有十分严重的误导问题。

         要指出的是,吴先生原文中的几处观点对于西画来说是可以言之成理,讲得通的。但若用其来品评中国艺术,从中国艺术文化价值品评眼光来看,则格格不入。准确地说,吴冠中谈“笔墨”完全不得要领。比如吴冠中先生文中说“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这句话正是中西艺术的最大和本质差异所在。从这句话正完全可以断定吴先生并不懂中国艺术,更不懂中国文化之本质。不同于西方艺术之处的是,中国艺术正是要品味这个“一招一式”的质量。“笔墨”恰是中国艺术的“一招一式”,是可以“孤立地欣赏”的。而且“笔墨”质量必须达到可以经得住“孤立地欣赏”和推敲的作品方可能算佳作。下面谈谈原因。

      中国艺术的价值评判,在于书画家必须具备能“评论孤立地笔墨”的敏锐眼光和能力才算修养有素。至于吴先生说“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笔者认为,笔墨何以是作品优劣的标准这一点,搞西方艺术的作者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有一个共性特质,就是讲艺术“个体元素”的品质品位, “个体元素”的质量必须耐看,必须过关。比如书法,只有点画精到经得起反复琢磨推敲的书法才堪称优秀作品。“书法以用笔为上”就是对“点画”的最高要求, 个体的“点画”正是 “孤立的笔墨”,必须地道,品评书法的“点画”质量和品评中国画的“孤立地笔墨”同理,也就是说,中国画、书法中“孤立”的“笔墨”不但都可以独立地欣赏,而且作品的“笔墨”必须达到可以“孤立地欣赏”的水准和程度才有可能入画品、书品,否则便落俗格,更不可能入流了。

      书法艺术就那么几个笔画,但却可以变幻莫测,常变常新,让人玩味不尽,中国的书法令西方人心向往之,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艺术,难能所以才可贵。再如中国的戏剧,常常让西方人弄不明白,就那么几个剧目反复吟唱,看戏的人还可以如痴如醉,百看不厌。他们不理解中国人究竟在看什么,问题正在这里,因为,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具有一个精雅细腻的特质,唐诗、宋词等的品评无不如斯。中国人看戏,看得恰恰是演唱者的“一招一式”的“笔墨”,也就如同在细细地品赏“孤立地笔墨”,“孤立地唱腔、唱法、身法、步法”皆在品评之列,都是可以独立地欣赏的。同一戏目由不同的人来唱和演给人的感受又迥然不同,中国的艺术皆具有这一共通性。吴冠中先生受得是西方文化先入为主的教育,他自然不懂中国文化的这一精深幽雅的特质,因而他会觉得这孤立的“一招一式”即“孤立地笔墨”有什么好看的。所以才说出了“笔墨等于零”这样的外行话。中西艺术本不同质,中、西方艺术价值品评的巨大本质差异和分水岭也在于此。由于吴冠中先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他不能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本质价值所在。因此必须观点鲜明地予以澄清,不然就会造成更大的误导。

      若象吴冠中先生那样把笔墨都说成“零”,按他的思路,就是要把中国的艺术弄得和西方艺术差不多了,那么中国艺术的深度与优势何以体现,这样中国艺术也就不攻自灭或名存实亡了,这并非做杞人之忧。就如同菜有中餐、西餐、川菜、陕西小吃、粤菜、鲁菜、韩国菜、日式菜等各式菜系,方能使人感觉到世界之丰富奇妙,如果取消各菜系的优势与特征,混为一谈,如同倒在一个锅里搅拌一下,就成了“烩菜”,世界各国烩菜都差不多,当然,也有特殊口味者,但毕竟是少数。吴冠中先生的“笔墨等于零”的理念,看上去貌似“求新求异”,实际上恰恰是在消灭差异,取消个性,走得正是“烩菜一锅拌”的无个性、无新意思路。

      所以说,对于中国艺术来说,“笔墨”本身就是“主”、是“根本”、是“一切”,而绝非“喧宾夺主”,更不可能是“零”。要想真正读懂中国艺术,真正迈进中国艺术的精深堂奥。首先就必须过正确解读“笔墨”精髓这一关,同时必须下工夫研究中国文化深层价值取向,须探究中国文化重什么,轻什么。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笔墨和中国文化。从吴冠中先生谈“笔墨”的文章题目和原文的全文来看,在对于中国艺术文化的认识论问题上,目前看,吴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完全还是个门外徘徊者。主要是他对中国艺术文化深入不够,至今仍停留在一个较浅的认识层面。

       中国艺术何以卓然特立,要在 “舍笔墨而无它”(黄宾虹语)。这正是中国艺术在认识论上何以超越了西方艺术的地方。重新确认中国自身的文化个性并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是当前刻不容缓之事。

                                                                                                                                                                     
    刊于《青少年书法报》2008年8月16日 第33期


[ 本帖最后由 李钧长 于 2009-1-13 17:56 编辑 ]

洮河边的牧人 发表于 2008-7-28 11:52

回复 #1 李钧长 的帖子

有道理!em1 em1 em1

洮河边的牧人 发表于 2008-7-28 11:54

回复 #2 碧梧轩 的帖子

也有道理!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8-7-28 12:18

em1 em1 em1 em1 em5 em1 em1 em1 em1

劣质草根 发表于 2008-7-29 10:36

其实一切到最后都要归零,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风 发表于 2008-8-7 16:50

回复 #3 李钧长 的帖子

有道理,赞同。有的情况下形式影响内容,而有的情况下形式就是内容。对中国画和书法来说,永远不能脱离笔墨这种形式,否则就不叫中国画、中国书法了。

杨卫列 发表于 2008-8-14 10:19

这种发帖方式很好,便于大家作深度思考!
em13 em13

风起兮 发表于 2008-10-21 10:20

em1 em1 em1 em14 em14

灭害灵 发表于 2008-11-18 17:58

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对于那些疯狂叫骂的无名之辈,你最好保持沉默,这样他们的目的已就落空了。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适合这位论坛精英。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不要动不动就在别人面前大谈文化,有时候他真想拔出枪来,把大谈文化的家伙干掉。当然,钱先生对蝙蝠形象的描写——在飞禽里面它要冒充兽,在兽里它又说自己是飞禽,可能更接近楼上的这位仁兄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被吴冠中误解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