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资格当评委?
你有什么资格当评委?【】薛元明
展览是由西方沙龙演变而来的,是艺术家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是艺术创作走向大众的主要方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展览逐渐成为书法的一种主要的生态方式。应该说,一系列的展览对于书法功不可没。目前各类不同级别或名目的展览层出不穷,构成书协活动大餐,但客观上存在一些非正常因素。书法进入展厅,适应现代交流,主动创作走向变动展示,就有了心态、思维和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培养塑造了一批“权贵”——评委。每次展览最终的焦点大多集中在评委身上,被广大书人品头论足。涉及评委的产生程序,评委的结构,是否有权威性,是否为书人所信赖,更重要的是评委的学术素质、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和创作水准。可以说,展览成败关键取决于评委,再合乎完美的规定,需要评委来执行。“公开、公正、公平”是人心所向,关键在于落实。公正涉及道德问题,公平包含机会问题,公开则是监督问题。在笔者看来,公开是基础,如果做不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就无从谈起。说到底,目前的书法展览评审都是半公开的。广大书人所能看到的只是网络中一些零星的照片,花絮片断,并不是真正的评选过程,有时难免装模作样。如果说,书法创作有封闭性特点,央视书法大赛现场不一定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书法不是公开表演,但展览评选完全可以且必须公开。这种公开未必是直播,而必须由公证机构真正参与监督。
没有评委的公正,就没有展览的公正。组织一个合格、优秀的评审委员会对展览评选极为重要。目前中国书协评委库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评委由各省书协推荐,其中不少是驻会的行政人员,之前仅仅是爱好者而已,当了专职副主席或秘书长之后,堂而皇之地进入书协各专业委员会,参加评选,于人于己都不利。必须明确的是,书协领导不能完全等同于书法家,有可能是书法家,很多则不能称作书法家,或者是不称职的书家,只能算公务人员。其实这是个常识性问题。就像很多人将所有在媒体露脸的人都称作“明星”,很不恰当,有的人只是职务(业)之便因素成为“公众人物”。一旦脱离了具体的岗位,便销声匿迹,最明显的比如电视主持人。尽管前段时间出现的“废纸论”存在偏激之处,但部分评委应为这样的后果承担责任。一些评委水平和名气成反比,地位愈高、名气愈大,最初的朝气、锐气和创新精神却不复存在,陷入程式化泥潭。有的评委分不清“萧萧班马鸣”中“班”为正确写法,硬是写成“斑”,贻笑大方;有的将“一叶扁(pian)舟”读成“bian”,犯常识性错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有的评委一旦被解聘,眼泪止不住地流……评委在学术、理论、创作等某一方面,必须有过人之处。名家不名、名不副实,造成整个书坛形象矮化,令人大跌眼镜。
一是评委资格。
本质上即是身份合法问题,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评委必须具备公正态度和专业水准,并不是有各类头衔就能担当评委重任。一个优秀的评委,应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能够把握艺术潮流、风格和个性,最重要的是深具洞察力,慧眼识英雄,有善于发现“千里马”的锐利眼光。有人认为,足球裁判不一定是球星,电影评论家不一定是导演,美食家不一定是厨师,难道书法评委一定要是书法家?上述范畴与书法不具可比性,不能同日而语。书法不是单纯的表现艺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更不是一般的食物。评委可以不是创作实力人物,就像游泳教练可以不会游泳,但作为评委来说,总是令人遗憾的。目前评委中一般创作水平很差的,除了不求上进之外的原因之外,就是眼光差,基本对等。专业水准差,当然不合格,眼光和观念落后更可怕,把好的当不好的,把不好的当作好的,好坏不分,以次充好,很难服务于展览。在确认大展评委时,必须着重考察候选人的艺德水准。道德品质败坏,暗箱操作可能型增大。完全做老好人,也是行不通的,属于道德不合格。评委素质不仅仅对作品评选有决定性作用。评委的品味和偏爱,也会有意无意地引导整个书坛的创作思路和发展方向。评委的艺术素质和行业道德素质并行,缺一不可,才能正当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力,做到唯艺术至上。目前书法创作普遍存在个性缺乏和内涵平庸的习气,这是评委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映射。
二是评委责任。
评委在展览中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指点江山,但目前权力和义务不对称,或者说,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每次评审,最“辛苦”的是评委——“长途劳顿”、“不计报酬而加班加点”;最“负责任”的是评委,“每稿必审”、“反复斟酌”,对每位作者负责;最“公正”的是评委,“自觉关闭手机”、“回避作者”……按理来说,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应该报之以“怨声载道”,其实每次评审最终获益的也是评委。评选过程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支付报酬的劳动,并不是义务。义务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评委如果走过场,卖人情关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品看完,即使走马观花,也可以完成任务,可以算是评审。评委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廉耻感。一些乱七八糟的作品在自己眼鼻子底下堂而皇之地入展或获奖,一个评委如果有尊严的话,会感到心理不安。现实中的很多展览完全相反,这是评委缺乏自尊的表现。展览的权威性取决于评委的权威性,并不在于名气有多大。评选不但要投票,更要写上理由,就像创作者写出自己的体会道理一样。这样可以使评委承担责任,学术与行政分离,从而避免展览评选结束,面对众多质疑,书协只有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存在难言之隐的症结所在。如果寄希望于评委个人的自律是不能持久和有效的,可以成立监审委员会,由网络、纸媒和独立监审人员担任。应该建立约束惩罚制度,发现评委有不正当行为要取消其资格,比如评委私带作品。涉及到公证或者经办的书人应该回避展览,否则公证也无疑谈起,公证首先要公正。每次展评公证机构的界入,不仅仅是公正一下名单完事,更重要的公正评委的操作。
三是评委姿态。
在展览评选过程中,评委曝光频率大大超过获奖者和参赛者,其实更多的目光应该集中投射到参展者身上,评委应该成为“幕后工作者”。要真正保持评选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解决的办法可以尝试不公开评委名单,展览结束后再公布,这样可以免除很多后顾之忧。建议取消特邀作品和评委作品,很多不堪入目、欺世盗名。在目前的各级展览中,各级书协既是组织者,又是评选者,本质上是利用职务便利占用名额,显示出作为“特权阶层”的权力,缺少必要的回避分离制度。让那些真正通过努力,凭借自己实力的作者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评委所作出的姿态是评委道德建设的一部分。现实恰恰相反,评委占有了鲜花和掌声,拼命地为自己做宣传、拉广告。展览是为了弘扬领导、评委的名声,以作者为本的思想还远未生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四是评委任期。
如今书坛盲目崇拜,追风逐潮。部分原因在于一些评委任职时间太长。为了适应展览需要,参展者必须为适应评委的口味而努力,甚至放弃自身的独立思考。从近几年获奖作品来看,雷同跟风,同一展览常有雷同作品出现,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屡次获奖,不同作者的雷同作品接连获奖。这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极为可悲,也极其危险。有的暂时看不到,存在潜伏期,后果更令人担忧。这是一个接受美学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评价,每个人都可以不服从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是绝对的、终极的。评选是自身创作与评判双向互动问题,涉及到自身思维眼界是否开阔。评委需要不断有新的学术思想。评委的审美趣味很重要,以自己固定模式去要求别人的评委其实不是合格的。从根本上来说,任何人的思维和审美都存在局限或瑕疵,评委本身也是一个普通作者,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有的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针对此种现状,必须建立更新机制。一些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可以部分保留,保证延续性。如果自身不能吐故纳新,就要淘汰出局。
如今的展赛评选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存在亲缘评委、圈子评委等。有一些不擅长某种书体的却担任该书体评委,更令人匪夷所思。从评委选择上地域倾斜来看,在开评之前就为东道主现象埋下伏笔。一些重要的国展评选,必须吸取全国各地的评委来参与。全国性展览评奖毕竟不是一个省、一个地区的奖项。有人认为应该成立“大众评委团”,增加评委人数至50-100人,现实中难以操作。但评委会人员组成毫无疑问应该多元,可以由书法家、书法评论家、美学家和独立评论人组成。某地举行的全国性比赛,一定要当地书人获奖多,显示出“强大”实力,这一做法不但伤害很多书人的感情,也会使本地的书法创作走向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境地。像当年的中青展,广西没有评委,却出现了“广西现象”,作品好坏不说,关键是现在这种对于艺术的真诚再难寻觅。
评委阶层成为当今书法发展中特殊的一员,是一种极为怪异的现象。评委作为书法的派生物,伴随着各级展览而出现,不同级别由不同的待遇。虽然很多是临时的,非固定的,有的不拿工资,想要的就是出镜率,一种荣耀,一种身份的确认。评委向来被视为高于参展者,可以“创造”历史。对照现实,荒唐而又苍白。反思评委及评选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说不要评委,而是反感哪些既无创作水准,又有无道德品质的一些人混迹于其中,创作态度潦草马虎、随便敷衍。有的是手已经油了,骑虎难下、明知故犯;有的是江郎才尽、力不从心;有的是哗众取宠、故作姿态,缺乏严谨务实的学术风范。一些评委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但拙劣的艺术水平却使得自身形象大打折扣。评委已经高于评选本身。评选本应该是神圣、庄严和公正的,却变成评委的一种自我表演和发挥。评委甚至还不如足球裁判,至少所有人可以看到裁判执行权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裁判是不会占据球场视觉中心的。在这个没有英雄作为偶像的时代,每个人唯一可以让人崇拜的理由就是道德品质、学术建树和艺术成就。每个评委都应该扪心自问,是不是尽了义务?正确行使了权力?所有的评委,是不是该按鲁迅生前所说的去做:“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带有一种神圣的文化责任感,引导整个书坛的审美导向,并不是张扬个人权力欲望,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面对那些不负责任的评委,笔者不禁想起林语堂先生《论踢屁股》一文中所说的:“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对不尽责的评委,以权谋私的评委,是不是要被踢屁股?
如今展赛多如牛毛,大奖掉价,书法变成应赛艺术,直接影响参展书人扎实基础的锤炼和全面素养的提高。如果一切艺术活动都是展赛性质,也就没有了书法展览本身,为了展览而展览,为了评奖而学书法。水平不是评出来的,也不是奖出来的。现代社会信息便捷,只要有真正的实力,就有机会出台。书法展览评选了几十年,没有太多作品被记住。展览评奖更应该有一个严格的时间限度和程序,才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或许书法并不要像诺贝尔奖那样做到如此严密,但现在一年展览都有几十次,时间和名额没有严格规定,会因为各种原因,随意延长或缩短周期,这种游离不定的展览方式,无形中削弱评选自身的权威性。当有一天,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很多不足就是后人指责的污点。书法的声誉是靠优秀作品支撑起来的,假如书法展览评奖总是与一个时期最优秀的书家作品失之交臂,受损失的不是书家本人,而是书法艺术自身。如果一些展览中总有一些不三不四评委的不堪入目的作品,这些展览的权威性在哪里呢?这些人又有什么资格当评委?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08年7月31日第31期) 《青少年书法报》全文略有删节,现全文发布,作者希望交流
已拜读!em1 em1 em1 评委是展览评审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每次大赛考的不是参赛的选手,
而是手握生杀大权的评委,
对待同样一批参赛选手,
不同的评委结果不同,
这又是为什么?
明人判断! 一旦解聘,泪流满面,有这样的评委太搞笑,我只知道小孩要不到糖果的时候要哭,唉,评委啊评委你叫我怎么说 拜读!em2 em2 em2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4 em4 em4 em1 em1 我觉得观众才是最好的评委,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果儿近来忙什么?不常见。
em2 em2 em2 em2回复 #9 寒巢___寒石 的帖子
我最近去了外地,过几天还要出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