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中秋——舒杰艺术网络展(新添加7、8楼)
11111[ 本帖最后由 舒杰 于 2008-9-11 08:40 编辑 ]
111
舒杰(王学杰),又署舍庐、拓堂,斋号食月楼,1974年出生于平度。2006年毕业于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班,曾得沈鹏、王镛、沃兴华、石开等先生悉心指导。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印社社员,平度博物馆副馆长。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0年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展
2000年山东省第五届青年书法展(获奖)
2001年山东省首届篆刻艺术展(获奖)
2002年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展(获奖)
2002年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展(获奖)
2003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全国“羲之杯”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5年山东省第六届青年书法展(获奖)
2005年山东省第四届书法展
2006年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2006年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2007年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博物馆(266700)电话:13006516171
11111
平度刀客杨 中 良
平度离蓬莱不算远,是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我却在三十岁前没有去过。2003年仲秋,胶州凤翰印社有活动,返程时舒杰邀我去天柱山看《郑文公碑》,才有幸做平度游。其实去看《郑文公碑》只是目的之一,去体会一下舒杰的生存状态才能更引起我的兴趣。
舒杰以前不叫舒杰,原名王学杰。或许是因为觉得王学杰这个名字太普通,不够酷,也不炫,便取名舒杰。自从有了舒杰这个名字后,王学杰走在平度的大街上显得自信多了。其实,我与舒杰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应该是前几年,胶州印人高石办了一份小报,取名《胶西印缘》。期期都赐我阅读,上面常有舒杰印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给高石的回信中时常赞美舒杰的话,高兄也每每不忘将我的美辞转告。这便引舒杰一时兴起,托高石传话,说要刻名章赠我,问我是否喜欢。我连说好。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岂有不喜之理。时隔不久,便有两印从平度寄来,其中“中良”一印我尤为珍爱。该印取秦小玺形制,宽边细文,篆法取自简帛,极显灵动。该印虽只有二字,但皆具情趣。“中”字似一缕闲云,轻盈飘逸;“良”字如打坐禅师,安稳端详。二字,一动一静,自然和谐,妙趣横生。此印一到澄斋便是我画上的常客了。
舒杰的肖形印也十分了得。所作繁多,我尤喜佛像。甲申秋尾,其龙门归来,已顿悟,有所得,为我连刻五方,件件精彩。见其用刀稳健沉雄,造型古朴典雅,神情亦庄亦谐,令我不忍释手。是舒杰启发我要掀起中国篆刻的造佛运动。对于舒杰作品的评价,我同意刘季斌先生的观点。说“读舒杰的印就如同欣赏一首古老的音乐,高雅而幽远,淳厚而动人”。识者应知此非妄誉之言。
舒杰书法清逸俊秀。其宗二王一脉,用功颇深。所临王羲之、苏轼诸家法帖,惟妙惟肖,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可贵的是临帖所得皆能用于创作。近期所作,结体俊雅,运笔挺劲,书卷气屹然纸上。所幸舒杰好读书,以书养字,长此日久,可期达成。
或许是高石的《胶西印缘》启发了舒杰,他也开始操办一张小报,取名《刀缘》。这在外人看来很容易误会它是一出武侠戏,但在印人眼里,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名字。《刀缘》印刷不算好,这与舒杰兜里的银子有关,但内容却很充实。不仅有名家题名,一些新人新作也会让人心动眼亮。这种民间交流的方式无疑是对大报的有益补充。尽管他费时又费钱,办的时间不会很长(恕我直言),可还是有许多印人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我非常希望他们的行为能赢得天下印人的尊重,无论是真心的,还是敷衍。办张报纸不容易。
舒杰要出新书,嘱我为他写篇文字。在这个问题上舒杰似乎显得不够聪明。我既没什么地位,也不善于吹捧,只不过爱讲几句闲话,有时也责备自己啰嗦。所幸的是对朋友还存有一丝真诚。最后,我是拗不过他,因为我发现他的真诚已超过我原有的那一份。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舒杰拿我当朋友,我视舒杰为手足。
111
天柱峰高谢小毛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了平度,第一次去了天柱山,看到了拔地巍立、气势非凡的天柱山峰,看到了似是从天而降,兀然傲立的巨大形骸。当缓缓置身其间时,不由的令我诗思遐想,留连忘机。也第一次亲眼看到了从我学习书法时就知道的《郑文公碑》。我感叹自然的伟大与个人的渺小,更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神。
沐浴着天柱峰顶的天风,我忘掉了烦恼,看到斑驳的《郑文公碑》原碑令我震撼,也因此写下了一首绝句以记其事。后再去时又有《再游天柱山寄怀》七律一首记事。
十年后的 2008年4月我再次来到了平度,来到了令我魂牵梦绕的天柱山旁,来到了朋友们的身边。他们有了 “天柱书会”,有了一件件让人叹为观止的书作,他们一如既往的热情与真诚依然令我感动,他们那种轻松和谐的组合也令我羡慕。舒杰要出个专题,仅摘为他写的一段文字应之。
舒杰道友应该算是“专业书家”,曾在中国书法院进修深造,得到过不少名家的指导,因此作品也有学院的某种严谨与“讲究”,各个方面都比较到位。既注重技法,也注重书法的“画面”感。用笔提按顿挫,灵活洒脱,法度精严,“帖”味十足,艺术趣味和追求明确。其篆刻用刀猛利,结字多变,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山东自古出豪杰,梁山好汉的形象是印在大多数人的心里的。但舒杰却生的眉清目秀,有点象南方人,作品也象他的人一样的漂亮,尤其是他的行书,在某些方面有点类似杭州中国美院培养出来的高手。人们常说南人北相会有大出息,那北人南相同样也非常人。舒杰的感觉好,天分好,又有在高等院校进修深造的经历,他的书法篆刻当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昭然正体草书情,技艺山峰两并名。字里方圆成大道,乾坤更在此中行。”这是我十年前第一次看到《郑文公碑》时写下的绝句。也从《郑文公碑》里感悟到了方圆能成大道的道理,因此,每当我看到在天柱山的照片以及朋友们送我的天柱山的各种拓片,都会让我感动,让我向往。天柱山还是那样高耸着,还是那样的雄视千古,天柱山的各种刻石也依然会用他们自身的艺术魅力继续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天柱书会”的道友们也一定会以他们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更大的成绩,也一定会以他们作品自身的艺术质量享誉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