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龙门上
《龙门20品》打算继续,因为实在好玩。在字帖上,我喜欢乱写下练字时的“感觉”。《龙门》上留下来的感想不少,抄点下来。有时候,感受也是值得记录一下的,以后可以检查,不断否定、肯定自己,才容易进步。http://blog.zhuhai.gd.cn/UploadFiles/2007-12/22949853892.jpg
这里仍然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年时代的书法,唐朝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思想解放,创新百出,奇妙自由。
读20品如看童话,描20品如看科幻电影。
偏锋一定是大魏太和景明神龟年间的时髦。当时的唯一大法。
由《魏灵藏》开始学方笔。练50次。到第9次才知道,其法实由方笔写隶书也。其骇人处亦由此。一笑。
古人的创新。哪天我们写什么累了,翻开这里,仍然一番新天地。
自由奔放而笔法严谨,真是不易企及的境界。无法想象。
北魏人隶楷之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解放思想。用笔结体,不可思仪。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学书非徒学古意,须学其自由之精神及开心的微笑。去找本开心的隶书补习。
《道匠》之勒,力拔山河,至为惊人。
为书难求春意,作画常见秋兰。
龙门的字,初见平常,实则有惊人之处。入木三分。如道匠的横勒。
《祖母太妃侯》非常优雅的结体。入笔轻而入纸千钧。空间大。
亦太妃侯另一造像。此书有绝妙处,大刀阔斧,有大将气象,应该长期临摹,学之字无软格。奇异而美丽的《贺兰汗》。才51字,奇特。以后不见。
内外首尾用力均匀至四方。抄《魏灵臧》才知方笔隶意,到《孙秋生》才知隶意方笔。大作也,雄强沉力八方着力。人名部分比较容易学笔法,更轻松。入笔捷门也。人言刀刻,我存疑。自然简单,持中锋论者无法想象。
太宗云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观此碑则其言不虚。用笔也,非刀工所能为也。北朝用笔实有后人莫察之处,太宗所谓“笔锋在前”耶?
从此碑(《孙秋生》)习点画至方便,重复多,例如唯字,从头至尾。多看多写,始知其用笔。小儿习字,宜由此起习方笔,识晋唐用笔旧法,不至枉入歧途。
竖法与前有异。萧显庆,大家也。
入笔取势,行笔加势,出笔乘势。无势无笔。势者书之为意也,识势而行,不识者难行。
自由而不失法度,美丽而不僵化。比起隋唐朝以后的森严,有趣得多。
不识隶者死。
《孙保》高深莫测,笔力飘逸雄健,龙门中少见极品。入笔咬纸。举重若轻,要点是要把笔和纸缠住。寥寥数字,尽得风流。每天练一遍,可以治疗入笔之俗。
入笔刺入,真不易也,入笔之法,无复它求。类王氏。
《王元祥》老到有势,运笔流美自在。
势在人为。势者反力?反而为势,有质有形。此为根本,不要丧失方向。
此碑字体飞扬,用笔结体平衡,惜临习者不众,不知和故。我意《比干》之后,加练此体,可为一变。
肩不得耸。横要够长。上要宽松。右不可低。
当时的感受记录,有时回头看看,也蛮有意思。所以就抄点下来,也许也在学习〈龙门〉的朋友,可以交流批评。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8-9-21 18:58 编辑 ]
博览群书
em1 em1 em1 em1 em5 em5 em5 em5回复 #1 金沙石 的帖子
这个写法很特别,但不容易学好。建议一下。 em1 em2 em1 em1 em1 em1 em1 em1 em1回复 #6 东篱采菊 的帖子
“唯有黑白最纯真”,喜欢这一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