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6-11 10:31 发表
汝者有很多气魄令人吃惊,近于无畏而显出大境界,比如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何等境界!简直难以想象!我最初读到它时竟激动异常,仿佛孔子对面而坐,如对至尊。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6-11 10:31 发表
汝者有很多气魄令人吃惊,近于无畏而显出大境界,比如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何等境界!简直难以想象!我最初读到它时竟激动异常,仿佛孔子对面而坐,如对至尊。
如何处理“眼高手低”问题
(曾惊花落 (破烂的砂锅):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人人都会遭遇到眼高手低现象,即在某段时间内,觉得自己的水平退步或停滞不前的苦恼,甚至名家也不例外。这跟人们平时习惯高估自己的能力导致挫折一样,都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学习书法,无论采取读帖或临帖的方法,都要跟自己喜爱的法帖打交道。受到法帖的影响,对自己或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无意中就以法帖的水平为基准,结果觉得自己及别人的作品水平不过如此,又为自己的水平无法提上去而苦恼。要消除这种苦恼,必须站在多重立场上看自己,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掘和肯定自己的不足,然后专心去对这些不足进行补偿。
现实就是一切,生活亦是一切,但由于人们难以发现自己存在或这或那的偏见,无形中就将生活切割为生活与理论,导致二元对立。释迦牟尼当年自称“我说法四十年,未着一字”就是对这种二元对立现象的温和批判。当然,要超越二元对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二元对立现象始终带有普遍性和容易为公众接受。我曾问一网友:现时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其依据多是建立在东西文化现象的比较之上,甚至凭传媒的报道就作出判断。此种说法看来颇具说服力,但撇开一方进行追问,其结果如何呢?
吴丈蜀在跋《谢无量自书诗卷》中说:“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我喜欢将其称为“字内功”)。”如果认同这句话,该如何做呢?想必各人心中有数。
2007/3/11
儒家有“真诚如神”之说,而道家有“真人”之说,佛家则将洞悉到人本性的人称之为成佛,我则认为,真诚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内心实在,如数年前的海啸,致二十多万人死亡,这称得上是人间惨剧,可就内心真实而言,其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或者,从中可窥视真诚一二,甚至对“圣人不仁”有所体会。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7 01:35 编辑 ]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7 01:32 发表
儒家有“真诚如神”之说,而道家有“真人”之说,佛家则将洞悉到人本性的人称之为成佛,我则认为,真诚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内心实在,如数年前的海啸,致二十多万人死亡,这称得上是人间惨剧,可就内心真实而言,其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或者,从中可窥视真诚一二,甚至对“圣人不仁”有所体会。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1 14:51 发表
你认为对,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你认为不对,也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也就是说,任何人作出判断时,都意味着自己总是正确的——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呢?em4
欢迎光临 书艺公社 (https://www.shufa.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