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标题: [原创]我读《论语》 [打印本页]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5-30 15:45
标题: [原创]我读《论语》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10-6-22 11:53 编辑

  过去曾花过一些工夫在《论语》上面,尽管林语堂认为《孟子》中的言辞犀利,适合年青人阅读,但我始终不喜欢孟子的盛气凌人,故私下间撰文将孟子狠狠批评了一顿。当然,同时也对他某些方面时行肯定。而我对他的批评,是以《论语》为依据的。     
  在《论语》中,并不是孔子一个人唱独脚戏,而《孟子》里,几乎是孟子在孤军奋战,这大概是两本书带给人的感情色彩有所不同的原因吧。而这种差异既跟孔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也跟我的性格有关。任何呈现出来的东西,必然带有某方面的偏见,是以在《论语》与《孟子》中,我将《论语》作熊掌,《孟子》为鱼,整体上,舍鱼而取熊掌。     
  《孟子》的出现,且不管它成于何时,从其风格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必是先秦儒家发展到极端,开始衰落的体现。虽然我对历史的了解异常浅薄,但相信自孟子后,儒家就成了儒教,其原初生气已难以复得,是以历代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说或解读的作品不少,最终难以与先秦的儒家著作相提并论。不过,任何成为经典的东西,在泽及后人的同时亦容易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负担。     
  道家的《庄子》里,有不少言论是针对孔子的。好的批判意味着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站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批判才能成为批判者对被批判者的最好解释。无疑,孔子与庄子各有千秋,这跟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坚定有关。从《论语》中,可知道孔子以旅游的方式去各国推销自己的学说时遭遇到许多苦难,这就是他思想与行动一致的体现。一个人如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妄谈《论语》,无论是吹捧还是批判,都是邯郸学步,将瘌蛤蟆当作千里马,成为文革时批孔的翻版。然而,世间又有多少个孔子,多少个庄子这样的人呢?所以,借经典之作获一时之誉,实平常得很。     
  我曾读过《易经》,最终只记得一个“易”字,读《论语》也是如此,其中的“君子”印象较深。“君子”是《论语》中所标榜的人的完美形象,这形象通过推广,就成了人们心灵中的“偶像”,并以偶像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这可从人们的闲谈中发现:几乎人人都是以站在君子立场来谈论是非的,个个都言之有理,与圣人无二。教育普及、交流方便的今天,“君子”无疑会越来越多的。“君子”不单成为人们衡量是非的标准,亦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框框,偶像的威力有多大,从当代的“粉丝”流行中可见一斑,而由《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形成的“君子”是看不见的,且人皆有之,一旦爆发出来,其力量就更为可观。     
  我见过不少人讨厌“道德”,他们认为世间充斥着“伪君子”。殊不知,他们这种判断亦是受到心灵中的“君子”影响所致,问题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结果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君子”与别人的“君子”没有什么两样。要破除心灵中的“君子”的束缚,只有那些被禅宗称之为“开悟者”或道家的“得道者”一类人才能做到。然而,世间这方面的理论多如牛毛,真正的“开悟者”或“得道者”能有多少人呢?     
  《论语》是一本好书——我不得不这样说。     
  2007年4月14日

作者: 火木子    时间: 2007-6-5 22:03
我也喜欢论语和孔子。
花落兄写得也不错,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我也说点自己的看法。

1、““君子”是《论语》中所标榜的人的完美形象“,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先举个反例,《论语.宪问》中有:“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仁德是《论语》中最重要的,可孔子却这样说君子。我以为《论语》中的君子并不是儒家或孔子心目中的人的完美形象。最多算是无限接近完美的形象。我理解的君子有以下几个角度:
1)君子人格是一个人人格的基本要求。
2)君子是追求高尚品德的,是一个好人,站在小人相对的那一面。他总是不断提升自己各方个方面的修养、学养等。
3)某种意义上,把儒家看作宗教的话,那“君子”就是一个儒教修炼者的称呼。好比道教的道士,佛教的僧人。
因此,《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及其门人提出的成为君子的一些基本标准。它涉及了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

2、关于君子“偶像”
偶像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君子亦然。我赞同花落兄关于君子偶像的提法。
进一步探讨,人们把君子当作偶像的因素是什么?

我以为,不论反对君子还是赞同君子那些说法的,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名利。
当人们把君子偶像作为可以衡量好、坏人标准的时候,人人便有争当模范的想法。
这本来是上进的一个表现,但有些达不到君子偶像的这个标准(或其中某个标准)但又想要这个好名声的人便道貌岸然起来,于是伪君子就出现了。
说君子是伪君子的,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实际上,这伪君子比那小人还坏。
但是,君子偶像本身这个标准是真实的,是不虚伪的,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有人一时挡不住名利的诱惑,戴上了君子偶像的面具罢了。
因此,伪君子是要揭露的,是要反对的。但君子偶像这个理论上的标准是可以提倡和榜样的。

也许还是老子看得透彻,从“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经文看来,其实完全可以说老子是坚定的反”伪君子“者啊。呵呵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6 01:43
#今天用百度搜索自己的博客时,发现有位网友对此文作了如下评论:

我的点评:
  作者其实还没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讲透,尽管他已经试图通过讲几本经典的对比来显示他对<论语>的情有独钟,但是究竟钟情与什么,作者仍然无法写透写明---这也不奇怪,谁能在区区不到千字大篇幅里能道尽论语的精华呢!连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的啊!但不管如何他已经在抛砖引玉了,毕竟他的观点里的一点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孔子一生的对教育的身体力行,比较起当今某位就在<百家讲坛>上大讲特讲"君子"为何的某女教授博士却在走下讲坛后言之凿凿地说:"我宁可在家陪老公孩子也绝对不开博客",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的名声的宏远或弟子的数字,而是他真正的操守---言行一致.而反观女博士,我对她的厌恶之至的理由就在于此:她的在讲坛上的宏论与她生活中的真实言行相比,她简直就是一个无耻小人!
  好了,不说这个倒胃口的人了.因为易中天都能忍住内心的蔑视为了大局出发而’美言’过她.我也不需要为她浪费笔墨和毁坏心境了.
  所以,上面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解读<论语>的各种可能性之一种.
  所谓开卷有益.
  诚哉斯言.
2007.4.19



我看后,回了几句话:
  谢谢你的阅读。在有关于丹的《〈论语〉心得》未出版之前,我已读过《论语》和写过几篇自己读《论语》的文章。我至今未看过于丹的书。只是有次跟网友聊天时,得知有这么一回事。我当时问对方怎样看,对方认为不错。于是我就将孔子提出的“随心所欲不愈矩”(我认为这就是孔子的“自由观”)跟他讨论。不过,他最终无法回答“矩”是怎样形成的。而这一点,我已经思考得较为清楚。
  至于我是否对〈论语〉情有独钟,这是题外话。我对《老子》所下的工夫比《论语》要多得多,也写过十来篇关于《老子》的文章。当然,你也别以为我最钟情于《老子》,我关于佛学方面的论文也写过不少。只是当某种东西呈现给自己时,自己少不免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认为,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这才显示出原创的意义。
  我一向不喜欢向别人解说我的文章的意思,因为“一样米养百样人”,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眼中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一切被创造出来的东西,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
  再次谢谢你的关注!



待准备下机时一看,网友也对我的回音作了答复:

  首先谢谢你在奥一网授权我转载你的文章;其次你还亲自现身我这个博客,真是意外的惊喜!还认真留了这么多的心里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你为文与为人的知行合一!而且,即使在我有可能有的对你文章的误读之处你也真诚而大度地提出并海涵了,感动!因为,你知道我的本意---毕竟只读过你这一篇文章,难免盲人摸象,所发感言自然可能挂一漏万.而你有刚好十分懂得"只是当某种东西呈现给自己时,自己少不免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不是气愤地兴师问罪,这就是读书读化而非仅仅装饰的人的仁厚之处.恰好也是我最推崇的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们将来必须懂得: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绝不剥夺你发表意见的权利.
  我们可以萝卜青菜个有所爱,但是我们可以在满足口腹之欲后相视一笑:萝卜爽,青菜脆!
  都有所得.都得安生.各自啧磨,暗自满足.
  欢迎你再来!熊掌欠奉,但青菜萝卜还是齐备的!
  好吗?
评论时间:2007-04-21 12:56
作者: 虫甬    时间: 2007-6-7 16:28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他的原动力?
    礼、乐、诗、书、数、射、卸,孔子能够掌握这么多种技能,他所达到的高度究竟怎样?(和现代人十分的能力非表现出十二分,很容易让人看出他的外强中干不同,古人十分的本领通常只能看到八分,甚至更少。孔子所掌握的技能,除了在《论语》等古籍上看到的之外,还应该有怎样的留白?)由于资料的欠缺,像这些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已经高不可攀,而由这些侧面所构成的整体,该是怎样的高耸入云?还有,支撑这一切的,更庞大的基座是什幺?
    《论语》所记录的大都是孔子中年后的言行与思想,那么,在此之前,孔子是如何成为孔子的?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脉络该如何梳理(这些对我们的参照意义也许更大)?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不是可以看成孔子早先的思想体系的构建由诗(感性)开始,至礼(理性)确立主体,完成于乐(抽象)这样的一个过程?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这些相对抽象的内容与游于艺这个具体的实践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另一方面,孔子也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等言行,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在孔子那里是如何协调与统一的?
…………
作者: dou_客龙    时间: 2007-6-7 19:27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视死如归...........深度思考!
作者: 阮次山    时间: 2007-6-8 11:02
学习!em1 em1
作者: 碧汉清河    时间: 2007-6-8 13:04
em5 em11 em22
作者: 无为斋主    时间: 2007-6-8 22:25
em1 em1 em1 em1
作者: 无为斋主    时间: 2007-6-8 22:27
洗耳em1 恭听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12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7-6-7 16:28 发表
前几年也读过《论语》,当时也记录下一些想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粘贴出来,请方家指教!
    一位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乘着破马车,受到种种冷遇,甚至遭围困,仍带着一班弟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究竟是什幺是 ...

个人的良知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17
礼、乐、诗、书、数、射、卸,孔子能够掌握这么多种技能,他所达到的高度究竟怎样?(和现代人十分的能力非表现出十二分,很容易让人看出他的外强中干不同,古人十分的本领通常只能看到八分,甚至更少。孔子所掌握的技能,除了在《论语》等古籍上看到的之外,还应该有怎样的留白?)由于资料的欠缺,像这些可以感受到的部分,已经高不可攀,而由这些侧面所构成的整体,该是怎样的高耸入云?还有,支撑这一切的,更庞大的基座是什幺?

  颜真卿的《祭侄稿》真迹得以传世,我们该感到庆幸还是因其更多的作品失传而遗憾呢?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19
《论语》所记录的大都是孔子中年后的言行与思想,那么,在此之前,孔子是如何成为孔子的?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脉络该如何梳理(这些对我们的参照意义也许更大)?

人们在享用丰收的果实时,往往忘记了果实形成的过程。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21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不是可以看成孔子早先的思想体系的构建由诗(感性)开始,至礼(理性)确立主体,完成于乐(抽象)这样的一个过程?

意识每前进一小步,都要历经巨大的痛苦。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9 04:25 编辑 ]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24
一方面,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另一方面,孔子也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等言行,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在孔子那里是如何协调与统一的?

对悖论或神秘主义有深刻的理解就能明白个中道理。一个人感到难受时,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相矛盾在作怪。世间有谁没有自相矛盾呢?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9 04:29
哈哈,在此布道啊!放下执著,便得真悟~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31
没有人能不执着的,问题是有没有看到自己的执着。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9 04:35
即使“看到自己的执着”,能否放下?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37
那个时候,可放也可不放,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了。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9 04:37
正是“没有人能不执着的,”,才有“放下执著”一说〉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04:43
山可以是木头,可以是杯子……见杯子不是杯子?
作者: 维雨    时间: 2007-6-9 09:01
还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讲解的有深度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10:42
原帖由 维雨 于 2007-6-9 09:01 发表
还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讲解的有深度

呵呵!我可没看过南怀瑾的著作呢。至于深度问题,你自己又怎么看呢?
作者: 梦草堂    时间: 2007-6-9 10:50
读《论语》好像成为一种时髦了,北京一位保安都读得到北大讲课了。
不站在世界与现代的座标上去读,不如不读,不如去读一些最基本的现代科学的书。
作者: 梦草堂    时间: 2007-6-9 10:52
中国现在最欠缺的是民主与科学精神,而不是传统文化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9 10:57
何谓民主与科学呢?时代精神虽是人的意志表现,却非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者: 向爱东    时间: 2007-6-9 17:38
认真学习!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0 02:45
原帖由 梦草堂 于 2007-6-9 10:50 发表
读《论语》好像成为一种时髦了,北京一位保安都读得到北大讲课了。
不站在世界与现代的座标上去读,不如不读,不如去读一些最基本的现代科学的书。

流行书风中亦有独立自主与人云亦云之分。况且,一位保安对《论语》的理解深度不一定输给一位教授。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0 12:44 编辑 ]
作者: 黄记文    时间: 2007-6-10 07:39
集成斯乃大,是谓人师.
作者: 晋缘堂主    时间: 2007-6-10 10:53
“任何成为经典的东西,在泽及后人的同时亦容易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负担。”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我先读的于丹《论语》心得,后读《论语》原著,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后来就用《论语》上的思想去对照周围的人和事,越来越感受到他们的不合理和我自己的渺小,总是想着自己如果有一个大的空间,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从而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思想负担。再后来,我感受到是孔子思想左右了我,孔子思想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甚至是一个理想状态,在他那个时代能做到人就很少,何况我们现在?我们能用颜回的“一箪食,以瓢饮….”来要求自己吗?于是,我把《论语》合上,重新回到现实中来,用“存在即是合理的”的思想去理解周围的人的事,我的痛苦减轻了………
作者: 晋缘堂主    时间: 2007-6-10 10:53
“任何成为经典的东西,在泽及后人的同时亦容易给后人带来思想上的负担。”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我先读的于丹《论语》心得,后读《论语》原著,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后来就用《论语》上的思想去对照周围的人和事,越来越感受到他们的不合理和我自己的渺小,总是想着自己如果有一个大的空间,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干,从而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思想负担。再后来,我感受到是孔子思想左右了我,孔子思想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甚至是一个理想状态,在他那个时代能做到人就很少,何况我们现在?我们能用颜回的“一箪食,以瓢饮….”来要求自己吗?于是,我把《论语》合上,重新回到现实中来,用“存在即是合理的”的思想去理解周围的人的事,我的痛苦减轻了………
作者: 丁剑    时间: 2007-6-11 00:38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9 10:57 发表
何谓民主与科学呢?时代精神虽是人的意志表现,却非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的有道理。
作者: 虫甬    时间: 2007-6-11 10:03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9 04:12 发表

个人的良知

感谢先生的解答!
但先生的回答并未能解开我心中之困惑。
这些问题可能要结合各自的人生、艺术方面的体会去参悟吧!
作者: 丁剑    时间: 2007-6-11 10:31
儒者有很多气魄令人吃惊,近于无畏而显出大境界,比如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何等境界!简直难以想象!我最初读到它时竟激动异常,仿佛孔子对面而坐,如对至尊。

[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6-11 12:44 编辑 ]
作者: 虫甬    时间: 2007-6-11 10:42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6-11 10:31 发表
汝者有很多气魄令人吃惊,近于无畏而显出大境界,比如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何等境界!简直难以想象!我最初读到它时竟激动异常,仿佛孔子对面而坐,如对至尊。

有同感!
作者: 火木子    时间: 2007-6-11 11:32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6-11 10:31 发表
汝者有很多气魄令人吃惊,近于无畏而显出大境界,比如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何等境界!简直难以想象!我最初读到它时竟激动异常,仿佛孔子对面而坐,如对至尊。

呵呵,是啊。
对比现在,营营众生大都是为了蜗角名、蝇头利而“朝三暮四”。
朝闻道夕可死的境界可谓大哉!壮哉!

不过,对于朝闻道的“道”字,恐怕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如果是老子所谓的“道”,这个境界将会变小很多。
作者: wzx    时间: 2007-6-11 12:40
"一方面,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另一方面,孔子也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等言行,这些看似矛盾的言行在孔子那里是如何协调与统一的?"
论语的核心是“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强调求仁的必要性;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丘之祷久矣”,即仁心的体现。
奇怪,那里有矛盾?
我以为应该把言论放在一起,尽量理解言论背后的人,呵呵。
em2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3:13
标题: 插播一段广告,马上回来1
如何处理“眼高手低”问题
曾惊花落 (破烂的砂锅):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人人都会遭遇到眼高手低现象,即在某段时间内,觉得自己的水平退步或停滞不前的苦恼,甚至名家也不例外。这跟人们平时习惯高估自己的能力导致挫折一样,都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学习书法,无论采取读帖或临帖的方法,都要跟自己喜爱的法帖打交道。受到法帖的影响,对自己或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无意中就以法帖的水平为基准,结果觉得自己及别人的作品水平不过如此,又为自己的水平无法提上去而苦恼。要消除这种苦恼,必须站在多重立场上看自己,才能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掘和肯定自己的不足,然后专心去对这些不足进行补偿。
  现实就是一切,生活亦是一切,但由于人们难以发现自己存在或这或那的偏见,无形中就将生活切割为生活与理论,导致二元对立。释迦牟尼当年自称“我说法四十年,未着一字”就是对这种二元对立现象的温和批判。当然,要超越二元对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故二元对立现象始终带有普遍性和容易为公众接受。我曾问一网友:现时中国民众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其依据多是建立在东西文化现象的比较之上,甚至凭传媒的报道就作出判断。此种说法看来颇具说服力,但撇开一方进行追问,其结果如何呢?
  吴丈蜀在跋《谢无量自书诗卷》中说:“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我喜欢将其称为“字内功”)。”如果认同这句话,该如何做呢?想必各人心中有数。
  2007/3/11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6-11 13:16 编辑 ]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3:17
儒家有“真诚如神”之说,而道家有“真人”之说,佛家则将洞悉到人本性的人称之为成佛,我则认为,真诚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内心实在,如数年前的海啸,致二十多万人死亡,这称得上是人间惨剧,可就内心真实而言,其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或者,从中可窥视真诚一二,甚至对“圣人不仁”有所体会。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7 01:35 编辑 ]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3:20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7 01:32 发表
儒家有“真诚如神”之说,而道家有“真人”之说,佛家则将洞悉到人本性的人称之为成佛,我则认为,真诚首先要懂得什么叫内心实在,如数年前的海啸,致二十多万人死亡,这称得上是人间惨剧,可就内心真实而言,其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或者,从中可窥视真诚一二,甚至对“圣人不仁”有所体会。

不知你的这个例子:“如数年前的海啸,致二十多万人死亡,这称得上是人间惨剧,可就内心真实而言,其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想说明什么?em28
对于局外人,可能会这样,然对当事人呢?也会“伤痛不及家中死了一只小鸡”?em3
是否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loveliness: :$ ;P

“圣人不仁”?““真诚如神””?“内心实在”?“内心真实”?......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3:23
回复 曾惊花落 的帖子

“眼高手低”问题,看是简单,实则错综复杂。就拿刚才发生的关于“大...”的辩论来说,有的人自恃眼高,目空一切......可“辩术(手)”拙劣(低)——其“眼(心术)”又能“高”到哪去呢?!
声明:切莫对号入座!!!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4:27
当一个人开始接触内心真实时,犹如见到自己一只最心爱的花瓶被摔得粉碎那般。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4:51
你认为对,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你认为不对,也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也就是说,任何人作出判断时,都意味着自己总是正确的——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呢?em4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5:08
玄虚的问题?
虚玄的回答?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5:09
奇妙莫名?
莫名奇妙?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5:10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杯子不是杯子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5:19
我还真的不知“见杯子不是杯子”。
应为我也知“我唯一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em4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5:23
那是荒诞感,如果无法越过它,就停留在“或此或彼”之中,窥视不到绝对的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1 15:25 编辑 ]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5:40
“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何者荒诞?何者超越?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6:10
当别人拿着一把扇子递给你时说:“杯子,给你。”
你的感受如何呢?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6:19
当别人拿着一个杯子递给你时说:“扇子,给你。”
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6:26
当别人拿着“非此即彼”递给你时说:““亦此亦彼”,给你。”
你的感受如何呢?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6:29
当别人拿着“亦此亦彼”递给你时说:““非此即彼”,给你。”
你的感受又如何呢?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1 16:29
希望你能自行于日常生活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我只能跟你讨论到此。
作者: 琴岛大布衣    时间: 2007-6-11 16:32
同感,“希望你能自行于日常生活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个问题,我只能跟你讨论到此。”
作者: 火木子    时间: 2007-6-11 17:14
大布衣,不容易啊,作镜子很不容易的。em4
作者: 火木子    时间: 2007-6-11 18:44
原帖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1 14:51 发表
你认为对,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你认为不对,也是你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也就是说,任何人作出判断时,都意味着自己总是正确的——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呢?em4  

花落说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吗?

其实,人是要说话的。说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意图。人也是要判断的,判断自己的所说所为是否对。

1、首先要判断的就是自己所说所为是否正确、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我以为,怀疑自己的每句话不正确,他根本就无法生存。

2、其次,才会判断自己所说所为是否客观、真实,是否正确。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些表达,以表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留有余地,如:
“我以为、我认为、我觉得、好像是、似乎是、也许、很可能、可能、我这样做、我那样做”

也许,并不是我对还是你对。
只不过,我对的时候,是我有意、无意中符合了客观真实;你对的时候,是你有意、无意中符合了客观真实。而就在这我对、你对之间,慢慢增加了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总结出一些客观规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

因此,当人作出判断的时候,可能因为自己的局限得出不错但不完全对的结论。老子说的好“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愿以此与诸君共勉!让我们自己少给自己一些造些障碍。
作者: 曾惊花落    时间: 2007-6-12 02:00
那是我对“唯我独尊”的理解。




欢迎光临 书艺公社 (https://www.shufa.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