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474|回复: 4

《神居何所》:启发得很舒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读易洞(北京)

  朋友对邱振中推崇备至,让我产生好奇,买了书看。
  
  邱振中是公认的“书法传统最重要的阐释者”,我们对书法研究大体印象基于“美学”,看邱振中如何拓展这个课题——
  首先是表现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书法在视觉里面,呈现了情绪和感情,书法作品的线条运动与情感的关系。
  “表现说”在学理上不够严谨,关注中国书法与汉语言的内在联系,发现其“涵义系统”。
  对内涵“产生——接受”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中国书法中意义系统的特征研究。
  
  学问方向首先基于观念,邱振中认为——
  看不到这样的希望,即找到一条不弥补分析精神而能将中国文化引向深入的道路。
  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书法甚至中国传统文化,可能能让局限和瓶颈获得打开。
  首先不是所谓的西方方法,只有古典方法和现代方法,要成为一个不畏惧理性的艺术家。
  
  两个证明的例子——
  假说一:汉字在楷书之后不可能再产生新的字体。
  证明方法:运动学的空间运动定理——任何空间物体的运动可以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的运动以及绕此三个方向的旋转运动。
  结论:笔法有三种运动方式:篆书的平动,隶书的绞转,楷书的提按。笔法运动形式的终结意味着字体发展的终结。楷书笔法之后只能在速度、节奏、力度的变化上寻求发展。
  假说二:存在字距缩小的趋势。
  证明方法:关于最小外接圆和最小外接凸多边形的统计分析。
  结论:外接圆重叠率达到一定数值时,做出各字的外接凸多边形更符合人们对各字间关系的感受。
  
  得到强化的认知——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适应本民族生存的一面,也有它局限的一面,中国文化缺少深刻的分析,“不可说”使我们无法探测一个领域的边界和深入的可能。20世纪西方哲学存在一种对理性进行反思的思潮,西方对老子禅宗的热情大概是它们弥补所缺的一种方式。
  
  如何获得分析能力——
  思路不开阔,文章写不长,我找到一个方法,就是任何一句话后面都可以加上“不”,然后说“也许”,几次否定下来,肯定能出现有意思的思想。“他就是邱振中,能把一个问题一直想下去。”
  
  研究的意义何在,研究书法的意义何在,最终的意义何在——
  理论研究的重要目的是发展自己的智力。
  一个领域的可能性首先取决于有关现象的复杂性,书法历史悠久,性质稳定,这是现代学术研究的一片沃土。(但)书法从未在现代学术史上取得过某种地位,人们没有理由去关注它。(但)人应该坚守一种东西,凭着“人”的注入,再微不足道的工作,也有可能获得较为长远的意义。
  哲学的进步是我们能够开始说那些原来不可说之物,教育的进步,就是我们能够开始教原来我们认为不可教的东西。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直觉。
  直觉可通过不断的思考而获得。

转自:http://www.douban.com/review/1491467/
发表于 2009-2-1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1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邱振中的《身居何所》。当然这是书法里一个重要的命题。邱先生提出来问题,但没有直接的回答。他提出一个“微形式”的概念,来提供一个可讨论的“支点”,以讨论这个“可感而不可说”的“形式”。因为他假设,一切精神内容,都与形式有关。

当然,这类似於我们解几何题时画的一条“辅助线”,借助一条这样的虚拟线条,我们有可能将问题简化。邱先生的微形式没有简化问题,但将“神”换了个名称,叫“微形式”,还是没有解答。可是,好像讨论却变得容易一点。仅仅是因为,这个现代的词,似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不再那么太“神”。去掉一个太神乎其神的词,对今天的讨论,也还是有用的。

邱先生说,“由于微形式一直是一个不可观察、不可分析以至不知其存在的因素,所以从来无法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而直接获取,他只有在创作者的潜意识中,通过技巧中各种不可言说的成分与感觉、修养的长期磨合而逐渐形成。”这段话有道理,但说它“不可观察”,却不太可靠。美人的美,也许不太可分析,但还是可观察的。形式、比例也许都一样,但有些美人,却毫无疑问地比另外一些更让人吃惊---通过一些不可分析的特质,例如深不可测的眼睛里比别人多一点奇异的光,或忧郁。也许,是---用周汝昌的话说----是那些复制过程里丢掉的“芒角”,例如《兰亭》。那些多出来的一点光芒,令人着迷。

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邱先生所说的“动力特征”。因为我觉得,“神”和力,有必然的关系。用笔的关键,在乎如何用力。至少,“动力特征”给了我们更“可观察”的可能。公安局的“笔迹”分析,至少有点实践上的可靠性。邱先生说,“忽略可视形式的独创性,而在潜意识的作用下,通过动力形式与微形式的调整,创造出个人的风格。”(214)唐代黄蜡纸的双钩临,留下了例如《万岁通天帖》这样形式上可以比美真迹的“下真迹一等”,但动力特征上,我们可以肯定,两者的差别会是多么巨大。

因此,独创性可以是艺术形式上的突破,例如从印象派到立体派,到抽象派,从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也可以是动力特征的发展。在中国书法的传统里,后者有更多的表述和讨论,就是所谓的用笔。多少人为所谓的“得笔”而耗尽一生。如果书法形式,如邱先生所言,笔法运动形式的意味着字体发展的终结(242),那么,1600年来写字的人汲汲于“用笔”的追求,就不再奇怪,汉以后停止对字体形式的创新而回到“动力特征”的探求,就有被赞赏的理由。可惜,即使是这么个探讨,也因为多种原因,而走上邪路。这些原因,并不是很难加以分析。有技术的,也有政治的,也有纯粹观念的自闭,和观察的失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群中你要找到那个人,你必须得先认识那个人。。。。“神”,是啥样你都不知道,找啥“神”啊!感叹“神居何所”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书者不识“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