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957|回复: 0

其人也高 其书也高---学习刘正成“江山寻绎书法展”作品的心得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其人也高 其书也高
---学习刘正成“江山寻绎书法展”作品的心得谈



每个地方都有代表地方文化的建筑,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就成了地方的座标。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不言不语,让风花雪月在它的身边演绎;让世态万象在它的身边变幻莫测。地方的历史就是靠他们在诉说、在延续。

刘正成先生就是座标式人物。


他是中国当代书法史的座标式人物。他静静地站在当代书法史的这一头,看着当代书法史在慢慢地向另一头伸展,他不需言语、不需动作,让当代书法史在他的另一端制造着华彩乐章;让当代书法史在他的另一端制造着种种故事。


这个座标式的人物,为当代书法史创造过传奇;为当代书法史点画过浓彩重墨;为当代书法史付出过最美好的年华;为当代书法史奉献过自己的所有的聪明才智;他恨不能将生命也交付给当代书法史。有人说,他得意时,十分高调;有人说,他失意时,很是落魄。但是,对于这样的人物,褒贬都没有意义,他就在那里,宠辱不惊;他就在那里,笑看风云;他就在那里,闲步四方;他就在那里,修身养性。


得意时的刘正成先生我没有见过,失意时的刘正成先生我也没有见过。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儒雅的长者、智者、是个为艺术苦苦追寻的苦行者。他站在那,静静的笑,静静的面对着后学,静静的把自己对人的深厚感情慢慢地展露着。那种静静的姿态,一下子就能抱拥着人、温暖着人,我被他打动了。我想起了入画的古人,想起了倜傥的前贤,想起了艺术史上的故事。


一、具有人文情怀的刘正成先生

刘正成先生是个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的学者、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每有体现,在他的生活中每有体现。我们不妨还原他曾经讲述过的一个故事。


他在落魄时,他的朋友请他去写字,且要求在他的作品上落下上款。在当下流行不落上款,以便流通的时代,刘正成先生甚是好奇,问对方为什么,对方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字之交”。刘正成先生顿足一叹:“这才是我真正的知音呵!”


这个故事很感动人。相互之间的因敬重产生的惺惺相惜在这一问一答中让人动容。刘正成先生不以自己学者、艺术家的身份自矜,对方亦不因自己是个艺术欣赏者而自颓。钟俞之交是中国文化史的骄傲,是让中国读书人想往的传奇,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而俞伯牙是个操琴的大师,两人之间的相互珍爱,几成绝响。而刘正成先生的这个故事,是艺术家苦苦寻觅而难求的,徐青藤需要知音,凡高也需要。没有一个艺术家说他不需要知音,而知音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有俞伯牙没有钟子期,我们就不知道高山流水,同样,没有了钟子期,俞伯牙也成了绝唱,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高尚的情怀是缺一不可的。有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福,而之所以有钟子期,俞伯牙必得有个敬重他人的博大的人文情怀。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中记载:苏轼、米芾相会,“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馔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以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尽,乃更相易携去,俱自以为平生书莫及也”。


刘正成先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几乎为我们还原了这一令人相往的类似镜头。我彷佛看到刘正成先生徘徊于赤壁之下,寻苏公足迹于黄州;行于峨眉道中,论禅于报国寺;叩问杜甫,轻抚草堂的前尘。随着刘正成先生的脚步,一幅幅精品书法在他的笔下逐一诞生,这些作品无一不包罗着刘正成先生在行程中的思考、在行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在行程中对书法艺术的探求,并把积淀下来的情感回忆,用笔端诉说出来。一个个激情迭起的文字符号,向我们解说着步履匆匆;向我们解说着情感的起伏;向我们解说着智者的思想;向我们解说着苦行者的艰辛。正是因为这些文化行为,刘正成先生有别于当代艺术家,他是创造性的、思想性的学者艺术家。书法艺术在他的笔下不仅限是技法的重现,而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他的笔下,书法艺术不在是文人书斋的把玩、不在是无病呻吟的自残、不在是重复抄写的无聊,而是和生命融于一体的情感的释放。


正如刘正成先生在他的《书法艺术概论》中所述的那样:“我认为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植根于行为和艺术的统一观,艺术的行为化是书法的经典模式”。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践行之。言行一致的艺术家是对时代有担当的,并能为文化史提供样板的。


二、刘正成先生是特立独行的书法苦行者

作为欣赏者,我喜欢刘正成先生的字,也喜欢王镛先生的,也喜欢鲍贤伦先生的,以及很多有志于书法探求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书法艺术需要共性,共性表现在艺术家对经典的学习、取舍、敬畏、反思。而个性则是各自对文化思考后的诉求,是艺术家心灵的外延,也是艺术家用艺术作品进行人格塑造的过程,并把这些诉求、外延、塑造的过程,用自己的创作还原给公众。艺术不一定是大众的,艺术有时也是属于小众的。但是,受众有权在这些展示的作品面前感受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公众的感受有对自已有用的部份,也有对社会有用的部份,更有对艺术家鲜明个性形成的有用的部份。这种分析是互利的,他不仅限于某个题材、某幅作品,也许是通观艺术家的一生。


我不知道刘正成先生会不会晚年变法,我能读到的是现在的刘正成先生已经创作出来的。可惜的是,因为机缘,我没有读到《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集》,不能全方位的对刘正成先生的作品做学习,我只能从我过往见过的刘正成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做个探微。


在刘正成先生的作品中,我依希见到苏轼、黄道周、王铎、傅山对他的影响。当然,以刘正成先生的博学,对他形成影响的绝不止这些前辈大师,因为浅学的缘故,我的探微也只能这样慢慢地学习体会。


在我上述的前辈大师中,他们的创作有个共性,即:他们的风格是特别鲜明的,他们更以学问见长,尤其是苏东坡和傅青主。他们是对经典特别敬畏并认真传承、学习,在对经典的学习、传承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他们的作品都追求一种生涩。


有意义的是,我的欣赏经验和当下的一些书法家的创作有一些差距,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否我因浅学的缘故,脱节于当下的对艺术的审美,或是我从前的欣赏经验都错了,当然,我宁可相信是我的错。不过,我有责任通过我对刘正成先生书法的学习,谈出我的见解,即使浅薄,有时也有引玉之能。


以米芾为例。后世学米的鲜有跳过《苕溪帖》、《蜀素帖》的。当下学米的有个奇怪的事,把米字越写越熟,难道这些书法家都没有注意到两帖有个最大的共性:熟后生,那种生味满纸,生味以后的意趣满纸。老米在到黄州前,他写的精巧,到黄州后得坡公指点,书艺猛进,而米南宫一生时时和自己叫劲,不要说是别人的牙慧,就是自己的牙慧也不屑拾的。当下,甚嚣尘上的所谓重写经典,除了写出了熟俗外,离艺术的价值观判断渐行渐行,这岂不是一个十分荒谬的事。


再说坡公,也和老米一样,追求的也是书法的意趣,拿他最有名的《黄州寒食诗》、《祭黄几道文》,也是在生味之后表现出点画的精妙和结体的烂漫,绝无油熟之态,而为什么当代的创作实践不在意这些,着意的是苏公的“姿媚”?难怪黄山谷当时就有言道:学东坡书者,“颇有用意精到,得其仿佛。至于老重下笔沈著痛快似颜鲁公、李北海处,遂无一笔可寻”。王铎也是!极意的缠绕和极有视觉冲击力的变形,让后学以为前仰后合的就是王铎,我不知起觉斯于地下,夫复何言。


傅山说过,他那些线条夸张、极尽游走之能事的作品
,多为在众人的喝彩中当众的表现,与他的真创作大有不同。傅山的小楷,独步有清一代,鲜有人敌。

凡是到过松竹草堂做过客的,都对刘公自书的挂在客厅里的条屏留下过极深的影响,初不知为何,有人以为由来是碑,其实是刘公学苏的杰作。刘公把对东坡的理解,用当代美学解构的眼光,淋漓尽致地给予发挥,下笔的老道、遒劲,直追黄州后的坡公,尚意精神一览无余。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中,有一幅刘正成先生的作品,八个大字,神驰蓟北梦绕蜀西。出自王铎而自出机锋,把王铎的曲意换成了快意,把王铎不敢表现的张扬写的声色俱厉,极是漂亮。不要说在当时的书坛,就是放眼当下,世人见之,也要汗颜。这种不可重复性的创作,比之机械的复制自己,其艺术性的高下无庸唠叨,立见分晓。


三、刘正成先生书法创作的美学意义

这个话题大,非我这样的没有入门的门外汉所能道的的。但是,不谈刘正成先生书法创作的美学意义,尤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书法美学,古已有之,不过,中国人没有把它说成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是美的艺术哲学,是人类理想化的精神寄托。


刘正成先生是有思想的。现下的书法其技其法其意其韵,与古人难以争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了思想性,古人对学问的思辨、对艺术的思辨、对社会、对个人的思辨,在当代,已经严重退化了。刘正成先生对熊秉明“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并在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研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贝尔的“工作和理论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座标,是不可否认的,值得称赞与学习。但是,他对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的艺术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些艺术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和干预它,称这种“叙述性绘画”并非“终极的实在”,不能从审美上感动我们,它们甚至称不上艺术品。这个论点就有点离谱了”,在前辈学人面前,刘正成先生是有思考的,他一不人云亦云,二不全盘否定;三不在某一点的认同后,而曲意于学术的附和。他以独立的角度进行着思考!
中国的书法艺术的表述词汇大都比较抽象,与西方的具象的论述不尽相同,有时让人不得要领。比如,书法的情感的投入,怎么投?有人说,创作时嘻哈,就是高兴;有人说,创作时郁闷就是不开心。词语的解释是另一回事,把这些情感在作品中的整合,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是“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在起作用。回忆过往的经历,回忆过往的心路,回忆过往的创作经验。真是这样的回忆,才构
成艺术家情感的临界点,作品是这种情感喷发的载体。刘正成先生的书法创作无一不是这样的演变过程。

黑格尔说:“在浪漫型艺术里,内在生活的分裂和失调当然是更厉害些,它所表现的冲突一般是更加深刻化了,这种冲突所形成的破裂也可以是很突出的”。


书法是典型的浪漫型艺术,刘正成先生在书法作品中表现的冲突,不但是对艺术史的贡献,也是他个人学问、人生阅历、思想在作品里的演绎。他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在现下的书法实践中是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因为篇幅,展开这样的话题的深入讨论,非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的。须的有个专门的研究,才会更显彰刘正成先生书法创作的美学意义。


美学意义的探讨,可以是思想的,可以是构图的、可以是先验的、可以是表现的,所触之大,十分有趣。
比如,刘正成先生创作的“松低压竹,草长碍花”,把失意时的压抑尽诉纸笔,情感的发泄换来的是他自己的再思考,而给后人留下的则是又一悲愤出佳作的佳话。这幅字无论从思想上、创作的构成上、情感的爆发上、笔画的精妙上、冲突的强化上,都表现了刘正成先生的美学思想。


对于刘正成先生来说,如晚学的我的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我们的识见,对刘正成先生的吹捧、阿谀,都不会影响到他做人、做艺、做学问。刘正成先生一篇雄文《众里寻她千百度》,把别人所要讲的话无不概括其中。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学习他,通过学习他,提高自己,仰望高山,并得以观大山川,识大情怀。这对书法事业是有意义的。

我恭祝刘正成先生永葆艺术青春。借此文遥祝刘正成先生书法展圆满成功,同时,借此,向刘正成先生表达我的歉意,我因生活的原因,不能前往北京恭逢盛会。但是,我的心那时一定会徘徊在展厅内外,为刘正成先生喝彩!


二0一一年六月九日不眠夜。
百无一用流浪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