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913|回复: 1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张学群】张学群书法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4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9 09:03 编辑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
张学群书法断想

文/贺进

成熟的行草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行草书的创作是一件“费心劳神”的苦差事,在书法五体中唯有行草书能够将书家的修为、才情、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在书法五体中,能够让观者“拍手称快”、“拍案称奇”的也只有行草书而已,这种观者的冲动更多的是为整个气息所触动,气息的触动远高于线条的丰富表达与点画的精致入微,所以正是这样的审美观点促使更多的书家在行草书创作上有了难以割舍的激情。那么气息是否只有行草书具备呢?也不尽然,篆隶楷行草五体都可以有气息,行草书的气息是凌驾于“技巧”之上的,单纯的技巧成就不了行草书的高度,单纯的空间也成全不了行草书的完美。只有各种书法元素相融合的行草书才是至高的表达。

一件成熟的行草书作品,总是让各种书法元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点线面巧妙地进行融合。关于技法与情感的关系一直在书学界争论不休,书法艺术到底“技”为上还是“情”为上?难有几人说得清道的明白,东坡在诗论中曾言“书要通其意,言需发吾心”。大意是文要发自己本心,我们不妨将此言移植到行草书的观念中,不论技法与情感孰轻孰重,最终完成的作品中都会有所表达,缺一不可。我甚至认为,行草书中技法为上,情感则为技法之上。技法的娴熟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情感的充分表达则会将作品“锦上添花”。因此,我们评价一幅高水平的行草书作品,无外乎关照书法技法之外更多的是“复制”作者的情感表达。点画成就字内空间,线质成就行气,章法成就“天和之美”,此三元素缺一不可。“天下三大行书”每一件作品我们看到娴熟的技法之外,更多的则是把书家的创作心境放在审美方法中,《兰亭序》的若涓涓细流般的清闲雅致,《祭侄文稿》的若万马奔腾般的怒发冲冠,《黄州寒食帖》的若草木凋零般的沉郁悲凉,尽显书家之情感。在字里行间我们也能读出书家的情感跌宕起伏,宛若历史画卷般向世人呈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从这一点上我们不妨看出,一件成熟的行草书作品所涵盖的元素是很多的,并非只言片语能囊括其要义。

擅长行草书的书家当今不在少数,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行草书创作主力更是集中在中青年书家。他们的行草书作品极富冲击力,在传统的路子上进行革新,使得这批作者无论是在作品表现力上还是艺术审美高度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纵观这批中青年书家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一种与传统相融合又有“革新”意识的审美取向,所谓传统,就是在“二王”体系内进行深入的探索,从魏晋直至明清都有涉及,既有魏晋的成熟笔法,又兼具宋元格调,且在明清的基调上有所斩获,又谓“革新”就是在传统的审美意识里有了这个时代的风貌,从墨色变化、章法构成等方面进行探索,将行草书的张力表现到了极致,用夸张的墨色变化、粗细线质对比、空间想象等手段突出作品的强烈感官效果,可以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草书的发展在当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批行草书创作群体中突围出来的作者有一大批,通过国展这种形式为大家所熟知,在这些作者中,张学群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张学群多年来浸淫行草书的创作,近几年的作品也以行草书为主。对于张学群的行草书,大抵给人的印象是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大气象和大气息。张学群擅长巨幅行草书创作,我曾有幸亲观他挥毫书写巨幅作品,那种酣畅淋漓与大气磅礴是他人无以企及的,笔墨生发的痛快,坚定无移的线条走向都彰显了他驾驭巨幅行草书的能力。无怪乎在各种展览中张学群的巨幅作品总是能够吸引大批的观者驻足品读。前段时间到张学群的书房,看到厅堂摆放着几幅他的巨幅作品,尺寸大概在2米以上,几幅作品叠在一起,后分别展开观赏,由于书房面积有限,无法纵观其整体气局,但是依稀能够看出作品中焕发出来的笔墨意象,今年冬,张学群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展览中,曾展出他的一件巨幅行草书作品,记忆深刻,远观其作,其艺术感染力是绝佳的。

张学群的巨幅行草书作品秉持的是“精研”与“恣肆”相结合的观念,在他的作品中夸张的笔法是极有代表性的。巨幅作品的创作环境与书写工具是不同于书写案头作品的,首先说创作环境,我们熟知八尺以内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在书桌上可以完成,但是丈二或以上的作品,书桌再大也是无法驾驭的,不仅仅是书桌的尺寸有限,即使足够作品尺寸,那么挥写起来也无法照顾到作品全貌,所以巨幅作品创作最好的方式是在地面上完成,作者还需以蹲式俯身进行书写,这样的书写形式是不同于传统的书房创作的,创作过程还要关照到整个作品的气息与空间,所以说这样的创作过程是既“劳心”又“劳神”的,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精力。巨幅作品创作所使用的工具需以粗长杆长锋笔,毛笔笔性未必锋利,但是一定要得心应手,在书写过程中要随作者的意识进行使转变化。集以上两点所述,巨幅作品的创作是很难的。张学群创作巨幅行草书作品,要符合以上两点要素方能完成。从他的巨幅行草书作品中能看出,他是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能够以笔墨的形式释放出来,他的巨幅作品具有正大气象和跌宕的空间表达,正大气象表现在章法构成上,他的章法构成多取自明清基调,以明清条幅式的行草作品中酣畅的情感表达融合到巨幅作品中,单一的条幅作品他进行重新组合,以新的章法构成自己的艺术形式,在这一点上兼具传统的艺术感悟,也具有中国书法传统意义上的正大气象。张学群在巨幅行草书作品中除了情感的“宣泄”外还注重笔法的细微变化,点画纵然有天趣之美,但也有恣肆之外的“精研”表现,尤其是在用笔上,在使转笔法运用上,通过腕力的运用使得行草书的“草性”发挥到了极致,长线的运用又让空间分割有了充分的表现,枯湿浓淡墨色变化加上点画与线面的完美融合,使得他创作的巨幅行草书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美感。所以说,张学群的巨幅行草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两种极端的恰到好处的表达,二者不冲突,有机的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张学群今年的展览中展出了他大批近来创作的扇面作品,同样是行草书,平尺大的扇面作品又展现了他的另一面风格。对于他创作的扇面作品,给我的印象是颇具古风的创作风格。自宋元以来,书法创作开始运用新的形式进行创作,书斋式的文人以扇面的形式表达书法情感,这种延续魏晋手札式的小品形式深讨士大夫欢迎,于是在此以后,无论书还是画,大家都采用这种装饰性极强的创作材料进行创作,文人画出现的时期,文人更是以扇面创作出大量流传至今的佳作,直至民国时期,恢复手札的创作形式,也是有大量的扇面书法传世。所谓古风,大抵是指延续这一脉络进行的书法行为。张学群的扇面书法以酣畅淋漓的行草书作为创作主体,且都书写唐诗宋词等内容,文雅之极令人陶醉。在如此尺幅内进行书法创作未必是易事,张学群深知其理,所以他尽量避免扇面作品所营造出来的平、板等缺憾。在他的作品中,更多是用点、线、面等手段将行气进行分割,打破一蹴而就的行草书惯气,在字的处理上,他删繁就简,尽量使字进行简化,变化字的本来形态,以多角度进行字组整合,横向字势进行纵向整合。可以说,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经过各种思考将作品的“脉络”打通,还通过线的虚实对比营造出空间美感,斜线、纵线、横线的组合让字具有动态美,这种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作品“静中窥动”,“动静结合”,从而摆脱了一以贯之的扇面创作习惯,这是张学群高明的地方。

张学群具有书写行草书所具备的性情与才华,又兼具精熟的笔法锤炼,使得他必将在行草书创作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我们看张学群的行草书作品,更多是为他的激情所折服,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睿智才华。通过对他的巨幅与扇面行草书的分析,我们看出他将行草书最难表现的艺术形式发挥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令人钦佩的,张学群对于书法的思考始终没有止息,只要有同道与他聊书法,他都与人交谈甚欢,他曾经说过一个观点,那就是书法的“复古”,张学群的书法始终在传统的路上进行探索,所谓的“复古”,我的理解是他要将真正的书法原生态展示出来,纯粹的书法形式表达出来,我相信张学群会在“复古”之路上愈走愈宽
发表于 2013-1-7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