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459|回复: 0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王增军】王增军带给我们的思考——关于隶书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4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增军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于隶书几点认识

文/贺进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原有概念强加于对某帖或某碑的认知上,甚至将多人总结出来的某碑的特点强加于自己的审美角度上。这样的认知在书法审美中很是普遍,我总结这样的审美观点为“习惯性思维认知”。所谓“习惯性”就是对某碑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将第一感官认知再赋予理论性的阐述上,理论性阐述多出于他人对此碑的理解。这样的审美观点称之为“习惯性思维”,这种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我们对原来认知的碑帖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惯用思维”的运用可能会将原来的审美认知距离拉得越来越远。比如我们欣赏一块碑刻,自己理解是泛泛的,在此基础上又阅读了某人对此碑的见解,那么有与自己认知重合的观点,自然就强化了,那么自己理解不到的观点通过他人的阐述明白了,这就强化了某些观点,此后,这种“习惯性思维”就固顶了,以至于每次看到这碑刻就会总结自己的审美观点,“惯性”多了必定会让自己对认知的理解越来越有依赖性,从而可能找寻不到原本应该的某些观念。

欣赏隶书作品其实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比如我们欣赏汉《礼器碑》,只要是对隶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对该碑的特点道出个一二三,点画方圆并用、线质刚劲峭拔、结体扁中寓整......这是《礼器碑》给我们最直观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它汉碑或者唐碑的特点,然而这只是泛泛的对《礼器碑》的认知,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出来。但是习惯于“规律总结”的我们,更多的是对这固有的概念深入,而没有进行横向或者纵向极其更宽领域的分析,所以对《礼器碑》的认知局限于某一点的不断挖掘,挖掘到无法再深入的底部却无从下手。“习惯性思维”蕴含着“习惯性规律总结”、“习惯性概念套用”、“习惯性个人分析”等等,因此,我们应该警惕“习惯性思维”,可以有这样的认知,但是抛去这些固有概念是否有自己确实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认知来说应该是大有裨益。

我不得不说在当今学习隶书的书家中,能够有自己面貌出现的越来越多。隶书的时代跨越领域之大给学习者提供了足够的学习范本,也为书家提供了所有能够赋予隶书表现的元素,从鼎盛的汉代到复兴的唐代,甚至之后的宋代及清代民国,一个有一个巅峰时期的出现,将隶书的演绎更加丰富多彩,这是纵向的历史跨越。从横向跨越来说,仅仅一个汉代隶书时代,我们又能分出出庙堂、摩崖及简书等风格,唐代的棺盖隶书,宋代的卷轴隶书,清末及民国间的碑版隶书,种类繁多,难以一一列举。我们所总结出的隶书形态给我们提供的是源源不断的学习养分。所以在当今书写隶书的书家中,都能以一种面貌进行演绎,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水平较高的书家则能游刃于隶书大体系中进行相互转化学习,从而形成的隶书面貌更加独树一帜。

毋庸置疑,王增军是隶书书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他所呈现出来的隶书面目是新的,这种新并非简单的概念化演绎,也绝非表面化的结体变异。如果说隶书的结体进行多方面的变化,这是很容易的,隶书本来就是在整饬中突破平淡,这是隶书给予它本身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段,所以说结体变化我们在古代碑刻中看到的太多太多。然而我说的王增军的新,却是在隶书体系中赋予了独具匠心的表现空间。王增军对于隶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感觉到他其实在有意无意中尽量避开一些隶书的固有形态上的表现力,这一点就是我在文首提到的“习惯性思维”的观点,不敢说王增军不会出现“习惯性思维”,但是他在“习惯性”的思考中还赋予另一种认知,这种认知便是他在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语言。结体丰富只是其中一点,但这一点却是他对于古典的那种皈依式的“叛逆”,我们看王增军的作品,不能类化与量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一地将他的作品归类到某一时代甚至是某一特定碑刻,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元素很多,你能看到《张迁碑》的造型特征,但是又不乏《祀三公山碑》的雄浑开张笔势,仔细欣赏后又能读出《礼器碑》的细腻点画关系,如此复杂,却是王增军的艺术特色表现,这种复杂是他对隶书的体系有很清晰的认识,又有对某一碑刻进行深入研究的角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更能以自己的独特认识去表现碑刻,无论点画、线质、还是空间组合,这就是王增军在“习惯性思维”之外赋予人们的那种触动。

王增军的隶书作品表现风格很多,有雄浑开张的表现,也有庙堂中和的表现,更有苍茫古朴的表现,种种表现方式集中突出了他对于隶书体系的总体把握,他能驾驭碑版给予他的那种最深刻的记忆。很多初学书法的朋友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临摹与创作的转化,从临摹走向创作永远是有一条鸿沟,难以跨越。进行很细致的点画研究、结体分析等种种功课之后,到了创作环节还是难以尽如人意。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碑刻的理解有些片面化或者表面化,“化”是临摹与创作最好的解决方式,只有对碑刻进行量化学习之后进行风格、体系、空间等元素进行“质化”才会使得创作游刃有余。王增军的学习方式我想就是这样,面对他的作品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对于隶书的任何碑刻把握的都很到位,张旭光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味道与到位”,其实就很好地说明了临摹创作的关系,只有对碑帖进行到位学习,自己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味道,王增军的作品表现其实就是到位的表现。从用笔以至于到空间,他都表现的很到位,所以他的作品就是有味道的。面对数不胜数的隶书风格,他都有最佳的表现。

曾有朋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教初学书法的人,应该以什么书体入手?按照书法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说,很多人都赞同先学楷书,但是也有很多人赞成先学隶书。我认为应该以兴趣点来决定,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能庄严的楷书给他们的感觉是难以触及,但是天资烂漫的隶书却很是喜欢,那么这样的话就先写隶书,从兴趣点展开对书法学习的系统认知。人们对于隶书的理解总是从浅入深,《曹全碑》、《史晨碑》的飘逸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接触到《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门颂》之后就感觉到遥不可及,对于隶书的认知从近及远,再循环往复,乐在其中。但是,对于系统学习隶书的人来说,只有对经典进行深入的挖掘,才会呈现出独到的表现力,“深”与“化”永远是隶书学习的重要元素,我们应该从王增军的身上学到更多对于隶书的深入挖掘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