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8273|回复: 404

2012刘京闻书法网络展(一楼公布获奖网友名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3-12 12:23 编辑

刘京闻网展形象大图.jpg

2012  刘京闻书法网络展



——回帖有奖——


刘京闻作品集封面1.jpg



刘京闻先生将在精彩回帖中选出10位网友,
这十位网友将免费获赠2012新版《刘京闻书法作品集》,定价258元


另为广大书友准备2012新春优惠套餐:
2012新版《刘京闻书法作品集》定价258元(毛笔签名本)
一尺乘四尺斋号一件(四字以内、书房斋堂号)
书签、展标一件(例:高涛书画集、展;落款钤印)
新春优惠价:600元(包邮顺丰或EMS)
有意订购的书友,请发手机信息至:13313167879(赵全民);
确认后汇款:


卡号:
农行:6228461000011118513(赵全民) 开户行:  农行廊坊银广支行
工行:9558 8204 1000 1890620(高涛) 开户行:  工行廊坊市解放支行营业室


回帖及优惠订购时限:
即日起——2012年2月28日


——获奖名单——



1、164# 郭长存 18911227910    13401107344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兰亭会员
通联:甘肃省景泰县黄河路62-7信箱(730400)


2、183# 寿建刚  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  电话13706897290

3、184# 胡利伟  河北省邯郸市马头工业城计生局(马头镇人民政府)   
邮编:056046         电话:18632011931

4、187# 陈兴吾  湖南省攸县东城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城建投一楼)
邮编412300   13975365303

5、195# 吴新宇  天津市宝坻区新安镇一中301825  电话:13211203766

6、225# 高俊丽   河南省辉县市第一初中    电话  18236160315

7、229# 孙振清  辽宁省本溪县中兴街雍艺堂书画传播中心
邮编:117100     13842487298

8、241# 曹永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文化站   邮编277524   电话13561198984

9、254# 陈颖志  吉林省白城市民生东路18号翰墨堂陈大波书法专门店
邮编:137000  电话:13843603075

10、159# 李晓冬  吉林省公主岭市西公主大街2821号市疾控中心宣传科
邮编;136100        电话;13694493123

11、160# 谢吉昌  吉林省蛟河市财政局办公室  电话:13894282599   132500

12、161# 皮幸军  江西省高安市第五小学    电话13870562167  330800

13、168# 方民河  福建漳浦农械厂新宿舍楼2-203 邮编:363200 电话:13709313121

14、189# 索世波  山东省五莲县新华书店(解放路173号)262300 电话:18606337537

15、192# 冯光永  广东省清远市新城东7号区金科楼F401  电话:13542493822  5115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2-2-11 10:28 编辑

※刘京闻艺术介绍※

刘京闻照片1.jpg



刘京闻

1967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班助教,
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张旭光书法工作室助教,
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慕鸿书社副秘书长,廊坊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2006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行书展;
2006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兰亭奖;
2007年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傅山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2007年参加行草十家展,8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
2007年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千人千作展;
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草书展;
2008年“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7月24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2008年获《书法》杂志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二等奖;
2008年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学习;
2009年获中国书协主办的江南文化节翁同和书法提名奖;
2009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五百人精品展;
2009年入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
2009年获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二等奖;
2009年“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12月6日在广州隆重展出;
2009年入展全国第三届兰亭奖;
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
2010年“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11月6日在西安隆重展出;
2011年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
2011年入展邓石如书法展;
2011年入选兰亭雅集42人展;
2011年获《书法导报》手卷展一等奖;
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展;
2011年“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11月27日在成都隆重展出;
2011年入展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2011年入选《中国书法》杂志推选的“全国中青年书法家60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钩沉

崇拜京闻:写给二王的粉丝
——刘京闻书法印象


文/张玮东



在我熟悉的书法界朋友中,刘京闻是个独特的人。理由如下:其一,平常神态安静,若谦谦君子,西服领带笔挺,一尘不染的样子。但几杯酒下肚,立即判若两人,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常常有经典章句迸发。如果兴奋到极致,有应手的家伙儿,他敢甩掉外衣,赤膊上阵,奋笔疾书,在一长串的连环笑声中,常有精彩绝伦之作横空出世。其二,文武兼备,不光书法玩的上路,乒乓球打的也是业余中的高手,而且在打球的过程中,他还能从中悟出一套笔法,啧啧,人家玩都玩出品味来,使我想到王羲之养鹅、某人观公孙大娘舞剑之类的古代名人逸事。其三,革命生产两不误。书法乒乓球玩得好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买卖做的也不错,带着老婆小舅子及下边一拨子人,定格文化产业,几年下来,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下,让人羡慕嫉妒恨。他自己还堂而皇之给自己的斋号名之曰"文经堂",还有别人的活路吗?!

有此三者,京闻不出名才怪事呢!

于是乎京闻真的出名了,全国大展摘金夺银,各种荣誉接踵而来,按理京闻可以牛一把了,他有理由牛,他有资格牛。但是京闻这时期却沉静下来了,每次见到同行,都拿着自己的近作求教,谦逊得让人受不了,俨然像作秀一样,有必要吗?但他依然故我,虚心待人,时间长了,人们从他的作品变化看到了京闻谦虚的成功。京闻注定是要成就大事业的!我断定。

书法和书道是中国和日本对中国这一传统艺术的不同称谓,道和法始终是书法家审美追求的两只眼睛,道法自然的完美结合体不仅是毎个个××家双眼的聚焦,也是艺术家群体眼光的集合。在书法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焦点人物涌现很多,毎人身后都有大批粉丝追随。在众多书法焦点人物中,最耀眼的明星就当仁不让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因此他们的粉丝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层次最高,要想在粉丝团中出人头地,竞争最惨烈,刘京闻恰恰选择了这个团伙作为他艺术打拼的舞台。二王是京闻心中的通天教主,膜拜二王是京闻毕生的追求和生命全部的意义所在。

我了解的京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吐纳,孕育生发。始于法,终于道,逐渐形成自家面目。总结京闻书法面目形成的元素我个人认为有三大体系:一曰山体系。谋篇布局字形结构历来是书法家作品中的重要节点,如何处理是体现书法风格的主要方面。京闻作品结体取法二王,走中正端庄一路,中规中矩,落落大方。偶然倚偏,姿态俏皮。故其作品整体赏观,小字小品静穆祥和,一派安然;大字鸿篇巨作庄严雄浑,风流倜傥,系出名门。纵观天下名山,京闻作品极似黄山:山峰高耸取向主要构架,苍松云海为其点缀情趣,风物人情叙述艺术传承。参研京闻作品,黄山不可不游。二曰水体系。笔法线条是书法作品的形质,是体现书法家风釆的核心要素。如果说京闻结体是师承二王,遵循教主,不敢更张,那么就线条而言,京闻的个性化就体现得尤为突出。其起笔顺入而下,一路欢畅,决无挂礙;时有小驻,亦顾盼生情,然后又顺势奔淌,随心而行;无急湍,无大浪,若小溪,若林泉,偶尔竹影淸风,随意彼岸结庐。观京闻的行笔,有时不知不觉能神游方外,那里百鸟欢歌调戏,仙人竹轩品茗,远山幽静葱翠,溪水潺潺清碧,让人流连,让人陶醉,让人向往。我以为京闻的作品是桂林的漓江,是漓江的阳朔,天工开物,神奇造化,不是雕啄,又似雕啄,拙若村夫,巧若浣女,动静相宜,佳且美兮,确实大手笔,让我辈心有感出:既生闻何生予?!三曰人体系。成就一个书法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不可或缺。京闻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幸福的人。首先选择团队无误,加入"二王粉丝团",从一开始就让他顺天应事,站位准确,起点很高,取法乎上,他做的好;第二廊坊这块艺术宝地浸透了他,自由的空气能够使人健康成长,廊坊书法的沙龙氛围一直呵护着京闻的艺术成长;第三是京闻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今天。深造学习,虚心求教,一点一滴都晕染着京闻的作品,我们逐渐发现他的作品不呆板了,不单调了,不燥动了。一个有韵味的活生生的书法君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三大体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京闻面目,过去和现在影响着他,未来也必将推助他的发展。

春节放假,众书友聚会,京闻拿着厚厚的书稿请大家阅批,众人已习惯了他的套路,纷纷评头论足,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跟我讲:约我为其新书作序。我开心地说:那你必须敬我酒。席间,京闻果然举杯相敬,我辈岂能不践诺!我言到:厚祥先生为你作序名曰理解京闻,我今为你作序名曰崇拜京闻。众人皆曰不可,谓言过其实。人去席散,静坐禅观,想起刚才的言辞,禁不住释然一笑,同时闪现京闻挥洒自如的神态,飘飘然若梦回兰亭一般,我的心笃定了。

京闻,别辜负了我的崇拜!

是为序。


壬辰正月  张纬东于別古草堂南窗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钩沉

理 解 京 闻

文/王厚祥




两年前一次作品研讨会上,有书友批评京闻的字“写的太紧”,太严格依照古人的规法亦步亦趋,没有写出自己的心性。还有书友建议,你的基本功这么好,应该放开去写了。对此,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说京闻写字思路非常清晰,目前这种字就是他想写的字。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写的紧,只是他不认为这是缺点。他现在的想法就是想打进去,想真正把古人想明白,就是想用全部的心思去写王羲之,不怕没有自我,唯恐写的不像。京闻也不是不懂得应该放开了去写,只是他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虽然我们现在看到他的作品基本功很好,古人的元素丰富而严谨,但如果放开了去写,不过三五年时间,经典的元素就会消失殆尽。我当时还举了例子,说到七八十时间成名的许多书家,包括他们的精品之作,现在都没法看了,他们差在哪里?差就差在书法本体上,差在对古人深入不够,差在临写经典浅尝辄止,差在作品里面古人的东西太少,自己的东西太多。

京闻的女儿是乒乓高手,京闻的球打得也很好。他经常用打球来比喻书法。他说,争夺全国冠军的比赛选手一定要有好的策略,但技术上必须达到国手的高度不然空有制服对手的策略也将无法实现,明知这里用一个反手孤圈会很厉害,可你打不出来或没有到位,还是不能赢球!书法作品里想表现精美、秀丽,可你手头写出的都是破败粗野的线条,能行吗?国手都要经过自幼正规的训练,长时间分解练习一招一式,已期达到手法上的变化和精准,书法学习中我们往往缺乏这样的以一笔一画甚至一个起行收动作为突破目标的训练。打球还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球拍触球的角度,角度不对就无法发力,打出去的球力量大不完全靠手臂伸得长、扬得高。旋转的球是怎样打出来的?就靠角度和力量,就靠瞬间之内手指的细微变化。写字也是如此,笔法不对也无法发力,线条有力度不是因为按笔力量大,而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力角度和方法。笔法的细微变化都在手指上,都在手指肚的感悟里。乒乓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专业基础训练的高度决定一个运动员能够走多远,其实书法也是一样,你的基本功有多深厚,就决定了你今后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
京闻对于高档书画作品集的印制非常在行。一次我问他,我们国内印刷的书法册子有些感到已经很好了,但与日本二玄社的产品相比总还是有差距,是什么原因?是我们的机械设备仍然落后吗?京闻讲,目前国内大印刷厂的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我们与二玄社的差距不在机械上。一本作品集印下来需要几十道工序,比如拍照、制作、调色、制版、印刷、装订等等,单说哪一道工序我们和他们都差不太多,但每一道工序在精细程度上我们又都比人家差一点点。一道工序差一点,几十道工序合起来差得就多了。这如同我们临帖,很多人都满足于粗略相同,一眼看去面貌相似,但细追哪一笔都有差距,哪一个字形、字势都没有精准到位。


近日一些书法的专业媒体对于龙开胜所提出的“书法是文化的更是技术的”观点讨论的十分热烈。这个问题的核心也是关于如何看待技法在书法学习中的地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真正的书家其实心里都明确的很。李刚田老师针对学者型书家的观点曾讲过一句名言,他说,你是想做一个书家还是想做一个学者?书家和学者的着力点是不尽相同的,人人都懂得中国人写字是在写思想,是在写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写进了高尚的思想和精神。然而,多么优秀的思想,多么高尚的精神都要靠坚强的技术去表现。没有高超的技术,书写者的意图不可能表达的淋漓尽致。没有技术就无所谓艺术,艺术首先是精到的技术。

认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它直接决定你的学习方法,决定你的学习效率,也决定你的发展方向。

几年下来京闻的书法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了当代写二王一路行草书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即使过去对他的学习方法有过疑虑的书友,也无不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也不得不承认,京闻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

京闻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聪明和勤奋,更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学书道路。也许在今后的前行中还会有一些荆棘的羁阻,或者岐路的诱惑,但京闻表示,他将在这条道路上长期走下去。


我理解刘京闻。


二○一一年元旦于听雪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钩沉

恢复书写常态  固守古典精神
——刘京闻书法评弹


文/傅德锋



认识刘京闻先生,源于王厚祥先生之介绍。其人,外表精明强干,儒雅潇洒,风流倜傥,相貌堂堂,绝对是那种美男子形象。他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特别谦虚好学,不事张扬。无事了,不多言语;有感时,侃侃而谈。一句话,那就是他是一个为人处事特别讲究分寸尺度的人。中国人崇尚中庸,但并非凡事皆要不偏不倚、四平八稳,而是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和谐与完美。小节可以不拘,大事尚需稳妥。刘京闻的书法即给人以这种感觉,总体上微风细雨,波澜不惊,细节上却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让你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一种书卷之气,一种萧散之美。

刘京闻在近年来的国字号展览当中入过很多展,获过很多奖,这要换了那些为人轻飘浅薄者,定是作为炫耀的本钱,若口头禅般,逢人便“如数家珍”一番。但刘京闻对此却绝口不谈,在一起时,他只是讲一些自己对人生和书法的点滴感悟。所谓“君子藏器”,刘京闻于此,颇为符合。他是个坚持靠作品说话的人,书友相聚,无论是对名家大腕还是同道好友,都会拿出自己的新作,坦诚求教。言语之间,绝少那种虚饰和矫情。别人向他请教,他也总是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他的书法作品,我看过不少。以行草书居多,走的是十分纯正的二王一路,而他对书法技法技巧的精心锤炼恰恰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所远远不及的。他特别注重对古人笔法结构的深度把握,不以在面目上略似古人为满足。有人认为,刘京闻书法个人风格不够明显,此言可谓不无道理。但反过来一想,过早形成思维和风格上的定势,却未必是什么好事。当代书家,更多地反倒不是缺乏才情,而是缺乏功力。没有较好的传统功力作为支撑,再好的才情也无法展现。那种无视古法,一味狂驰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恶俗,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进入书法。


刘京闻对书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综合为自己的一套“分寸说”,即:个性与共性的分寸、形式与内容的分寸、味道浓与淡的分寸、自然与刻意的分寸、技与道的分寸、文与化的分寸等等,其实这些说白了还是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往往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尤其是在书法方面,每一组矛盾的制造和化解,最终都是依据达到和谐这一原则的。王羲之书法恰好就是“中庸”书风的代表,不激不厉,不偏不倚。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最高处世原则,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举,这恐怕才是主要原因。王羲之书法,在用笔与结体的精到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既是魏晋之前历代笔法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代新书风的开宗立派者。刘京闻对王羲之书法的心仪,不正是说明他本人在思想上首先是和古人声气相投的。他的“分寸说”即是他在学习古人特别是王羲之书法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感受和领悟。


因此说,刘京闻专研王羲之书法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指向,那就是他自始至终有一个根本的目标,那就是是自己的笔墨尽可能避开时风之影响,而向魏晋风度靠拢。平心而论,当下书坛,学习二王几乎成为一种风尚,再加之受展览的导向影响和书人综合素养的江河日下,在风规气格上却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只能在技法技巧上穷工极巧。这就导致一种不良后果,那就是一方面想竭力摆脱狭义上的“流行书风”之影响,而向二王经典书风逼近,一方面却又因为时下书人大多缺乏魏晋时期古人的那种胸襟和器识修养,只在表象上徒具一个二王的躯壳。而刘京闻与他人不同的是,他善于从内在肌理上入手学习二王,善于带着一种对魏晋风骨的敬畏之心和二王书法的虔诚心态去学。

刘京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读书和临帖方面,他深深认识到一个书家的综合素养对自己今后创作的重要意义,试图从生活常态上能够和古人的心境息息相通。在读书时,他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认知,注重的是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以一种娱乐心态为之的。在临帖中,一笔一划,一招一式,刻意追求结体的精准和笔法的到位。而在创作当中,他则更加注重书法格调和内在气息的表达。因着平时的扎实临习,在创作当中反而需要轻松挥洒,在若不经意当中,将笔法、结体、章法以及墨色变化尽可能逼似古人。而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意识,则完全有可能在这种接近古人书写常态的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关于继承和创新这个老话题也是大问题,刘京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前段时间笔者在廊坊,他曾拿出自己写的一件大约仅有一平尺大小的行草作品让我看,当时给我的感受是,第一印象就是精致,和二王的手札尺牍相类,有着很高的气息和格调。作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写得悠游自如,萧散简淡,书卷气跃然其上。他说,他目前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字收住,尽量往小里写,试图恢复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常态的书写。也许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砺,就会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感悟,才更有可能对古人的个书写从技术到心境上都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他这种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当下的展厅作品是越写越大,似乎只有把作品写大了,才更具视觉冲击力。作为参加展览,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但一个作者在展览上获得暂时的成功之后,今后该如何继续走下去,这就是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大幅作品贵在张扬气势,小幅作品难在表达气息。我个人认为,在书法逐渐失去实用功能的当下,把小字和大字结合起来写,似乎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既需要在大型展厅当中感受视觉冲击,也需要在书斋里边细细品味把玩作品的内在气息。有时候作品幅式上的大并不等于境界格调上的大,张扬的表象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可能只是瞬间的,而作品当中的那些只有依靠慢慢品味细细把玩才能感受和体会到精微细腻的东西往往才是最不容易体现的。刘京闻的书法在这一点上无疑已经把握得比较到位,这一特点也恰恰是当下许多书家所缺乏的。然而,刘京闻就是凭借这样的一种不无执拗的坚守,在二王书法的世界里遨游着,吸纳着,升华着。他并且能够在近年以来的国字号展览上取得诸多成绩,得到前辈同仁的认可,成为书法圈内的一员健将。

刘京闻的书法之路走得很扎实,也很快意,尽管他的书法在目前很存在某些不足,但我想,随着艺术功力与生活积累的不断加深,他一定会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8月16日第33期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钩沉

清新雅逸 纯朴归真
——品读刘京闻的书法作品


文/赖廷阶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掀起了一阵“书法热”,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书法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在肯定“书法热”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应当反思其负面影响。“书法热”是由人人都想当书法家的欲望膨胀而产生的,人的本能欲望一旦被有目标的欲望所唤醒或激发,人的思维便呈开放、自由状态,人的一切才能、想象、情感,包括生命意志在内均被充分调动起来,任何创造性都将成为可能。但是书法发展到今天,已随着实用功能的消退,艺术价值高度凸显,成为书法最主要的属性。在这替代转化的过程中,书法艺术从学习技法、审美追求、品评标准到各个方面,也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延伸。与此同时,一批禀赋聪敏,勤学善学、敢于创新的实力派书家乘势而起、脱颖而出,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刘京闻先生便是这个群体中笔力雄健、豪气逼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刘京闻先生生活成长在孔子故居——山东陵州(今陵县)。应该说,陵县是一个传统文化艺术基础相当深厚的地方,陵县在某些特殊的年代,曾经辉煌,使这里的文化积累在历史上长期优胜于其他地区。正因为如此,刘京闻先生对艺术的领悟与把握能力,及其所取得的成功,才显得更加有底蕴和引人注目。

刘京闻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可谓造诣全面,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有不俗水平,其中他的行草书最为突出,尤其是他的行书,笔力雄健,豪气逼人,其行书《古人论书》、《月下独钓》、《浣溪沙》、《饮酒二十首并序》、临颜真卿《争座位》帖、《汉江临眺》等等,皆可见他纵情挥洒,一蹴而就。写行草书难,难在难以驾驭。但刘京闻老师手到擒来,笔墨开张,运用自如,无论是四尺、六尺、八尺的作品,他都像打乒乓球一招一式的去完成,游刃有余。能够取得如此出众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刘京闻先生对艺术形式的敏锐感和对技巧规律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书法艺术不管如何创新,都要以中国汉字为基础,这是根本,也是底线。那些脱离汉字基础的创作,不再是书法创作。”有些人能把字写好,但他们只停留在实用审美阶段,并未进入艺术的殿堂。然而书法脱离实用之后,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成为全世界敬仰的艺术奇葩。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表现在笔墨层面上,包含笔法、结构、墨法和章法,并寓于大小、长短、快慢、粗细、节奏等丰富的美学变化。当下普罗大众工整、漂亮、有劲的习惯性审美,与书法艺术追求变化、讲究格调的审美要求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如果仅仅从实用的眼光出发,而不以艺术性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书法艺术,是读不出书法之美的,所以书法并不是简单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书法关乎心灵的艺术,是书法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复制性,它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书法绝不等同于写字,她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是表达书法创作者个性的符号。所以,要打破长期以来人们对汉字实用审美习惯的观照,让书法家的情感融入线条、章法和墨色中来。书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蕴含,它不仅仅是技艺的表达和展示,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和命脉。它一方面需要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一方面需要艺术理论、美学思想作为支持,同时借鉴姊妹艺术与外来艺术,它是一种综合学养的表达。要给予书法艺术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做书法家是有难度的。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用笔和结字始终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技巧内容,同时也是个人风格得以确立和展现的基础。其实书法艺术是一门自我情感的表现,并具有生命特征的艺术。应该说,反映书法艺术真正繁荣的现象是一件好事,书法史上的汉末魏晋书法热、唐宋书法热等,正是如此。赵壹在《非草书》中描写广大士人醉心草书:“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的热情,真可谓写得淋漓尽致了。当时的草书热,对于推进书法艺术的发展自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至于魏晋书法热以及“新体”的出现,更是书法艺术自觉的明证。到唐宋之际,皇帝热衷书学者众,文人士大夫在“尚法”、“尚意”的时代书风影响下,再次把“书法热”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可见书法艺术从先秦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南北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朴一路走来,反思当下,当代书法尚简。如果我们把所谓的“书法热”,仅仅锁定在数量上,仅以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书法展览或是报刊杂志上的书法宣传多多益善为标准的话,那么,如此之热与泡沫经济有何区别,不过流于形式而已。刘京闻先生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没有随波逐流,他摈除一切杂念,首先在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品格追求上下功夫,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在用笔和结字技巧等方面是下过大功夫的,打下了坚定基础。刘京闻先生书法以“二王”为宗,他的草书植根于“二王”一脉,于《集王圣教序》得法最多,又对米芾用功甚深,在笔势的灵动和字形的开合上颇有建树,还有启功老先生的气韵。经过数十年艰辛的磨砺耕耘,已成就蜚然,他在书法领域的成功体现着当今书坛行草创作的某些观念和信息。从学术的观点上来看,刘京闻先生的创作道路可能会给书法爱好者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当今书坛创作繁荣,学术研究气氛浓郁,多种流派纷呈,传统观念和求新创变的思想相互借鉴,相互碰撞的状态下,更有一定的意义。


刘京闻先生的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下笔坚凝稳重,结体斜峭紧密,线条从容淡定,神气充盈,布局精致灵巧,胜似闲庭信步,通篇浑然天成,在严谨统一的面目中透露出个人的理解与改造处理,同时,他每一幅作品都以古代经典书迹为依托,给人一种“清新雅逸,纯朴归真”的笔今貌古的清新感受。而在行书创作实践中,刘京闻先生始终把握住技巧规律的个性化追求,在不同形式、不同书体的作品中显示出和谐统一、娴熟沉稳的个性特征,从而使自己的审美方向以及艺术风格由此得到彰显。行书中他比较喜欢王铎,他和王铎一样,都从“二王”入手,但又能从二王中跳出来,尤其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大胆处理和创新,使中国传统的章法形式在他手中面貌一新。这主要是刘京闻先生用“整体”而不是“个字”的观点来看待书法的,这是他的作品充满神气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书法创作是书法书写和书法表现形式的一种追求,不应该停留在对以前文人写字的临摹,而应该强化书写者本人的个性和力求突出书法的张力。


刘京闻先生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大气、奇肆、生辣、遒劲、儒雅。他以古朴为书法创作的核心,表现出其书法作品取法的高古,气息醇厚,可谓:古风古意古味蕴藉其间,他对传统的理解,定位在书法传承性和古典性,认为只有将书法写古,才能领略和展示书法的真谛。大气则体现书法字势格局的气概和张力,刘京闻先生行草书作品大气开张,构式开阔,不斤斤计较,不着重于细微点滴之处,而重在谋篇布局乃至作品所旨在表达的思想和性感。深入品读刘京闻的书法作品可以发现,他的成功包含着对传统精髓的选择吸收和对当代书法发展的认识和把握。刘京闻先生的书法从传统中一路走来的,然而,他的风格又绝不是跟随前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重复地模仿,而是透露着浓郁、鲜明的当代气息。他具有文人雅士般的闲逸情感,更有对人之心灵世界情感活动的调动和启示,使人观后颇有激动和感慨的思绪。如果说刘京闻先生在基本技巧方面显示出对传统的把握运用能力的话,其中对整体气韵的追求则显示出他在观念上趋新。他的书法作品,不与当下有些人一样,以弘扬传统为口号,远离古法,下笔滑溜,任笔为体。有些人根本不懂书法,却故弄玄虚;有些人投机取巧,没有功底,以为自己拿起毛笔写字,便成了书法家。而刘京闻先生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在吸收传统经典作品精华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书法审美元素,营造出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新颖意象,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坚劲有力,更加生动灵活。然而有些人却利用普罗大众对书法审美的匮乏,把书法当做渔猎名利的手段和捷径,或组织和参与各类书法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或精于市场运作,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更有名利双收者,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对书法浅尝辄止,对书法的“热爱”,完全是受到追求地位和财富的心理欲望的驱使。也不乏有一些名利兼备的人,把自己装扮成“书法家”,竭力模仿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美的方式。他们喜欢书法,“主要是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创造和购买,不需要去发挥其难于把握的审美功能”。由此可见,在刘京闻先生的整个艺术创作实践中,他自身综合素质修养、学养以及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与贯通也是他能够做到“清新雅逸,纯朴归真”的重要支撑。对于当代书法来说,刘京闻先生是一个成功的榜样,他的书法道路及其成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相信刘京闻的书法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作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合同制作家,现为《祖国》杂志广东记者站执行站长、中国《佛学月刊》副总编辑。曾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欣赏》等专业报刊发表了大量书法评论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艺术钩沉

品读刘京闻

文/刘传奇




又到了岁末年终,各种总结又开始做了,我们可爱的书坛也不例外。但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总结别人怎么做的,即别人怎么操作运行宣传自己书法的较多,而总结别人具体怎么写的即别人怎么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提高到新的高的境界的却很少。用网友的话说,这是“书坛多势利”所引发的吧!

假如总结这2010年谁写的最有成绩,在我看来就是刘京闻。我所以作出这样的评价并不是看其所获得的奖项有多少,也不是看其头衔位居何处,而只是从其具体的书作着眼。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谈一谈,以就教于书坛同仁们。

说实话,对于刘京闻在一零年以前的书作,也许并未完全成熟,虽然他那时也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书作先前在《书法超市》有不少,平尺小品居多,但近来他推出了自己的一些手卷和册页,于是我突然发现刘京闻已经完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一条真正的书法之正路!

“正”是书法审美的一个主要范畴,古人就很是重视,它通常是和“大”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对于“大”,当代书坛正走向“真正的”“大”,面积大。显然这是一个对书法“大”理解的误区。虽然有人把这个归结为展示面积加大的原因,于是字和画都不得不大。但这也不是完全的理由,这明显是当代太过的商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上冲击的具体体现。于是艺术变成了 一种消费品,而不是抚慰心灵的工具了。我对“大”的理解是作品内在体现的一种气势,而不是作品的具体的尺寸大。我想刘京闻对“大”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的草书首先体现一种“正”,在正中彰显着“大”。当代写草书,由于受到“书法作品中一定要有对创作者感情的宣泄”的影响,“正”正在蜕化。翘腿伸脚,局部夸张,无来由的涨墨,都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体现。当然这也许是受了米芾王铎的影响太深的原因吧。其实此二人是最推崇二王书法的,比如米芾说“书不入晋终为下品”,王铎晚年更是对王羲之推崇备至。为何如此?我认为就是他们对自己“欹侧”之病深有理解的原因,故而一直于此深有感怀。“欹侧”太甚,乏于正气。也许也正是米芾王铎的负面对当代书坛的影响太深,这种太过追求“欹侧变化”的结果使当代草书失去了“正气”。当然当代的有识之士也是深明此理的,不是吗?不是有人提出唐以后书不学的论断吗?我想刘京闻也是深明此理的,他在颜真卿孙过庭身上寻找突破口,他成功了!也许有人会说刘的草书殊乏“大”气,这也许存在,那为何从颜真卿身上学习,却又把他们的长处丢失了呢?我想这就与书法的最高境界——书与情的有机融合有关系了。不过这对于刘京闻也是有原因的!

刘京闻的草书为何“殊乏大气”?我想这是刘追求书法线条从外在气势上而转向追求书法线条的内在韧性上有关系。书法线条缺乏内在的韧性是当代书法最大的毛病,笔与笔之间的内在联系少了,就像情感之线被割断了一样。表现在楷书上就是当代何以没有楷书大家的根本原因。表现在草书上就是满纸气势,满纸浮躁!任何一条线都像一根稻草,一扯就断。那如何根除此病?取法王羲之,而王羲之少有墨迹本的连绵草,最后只学习了王羲之的笔笔断草书,毫无生气。所以学习王羲之的人很多,而真正写好草书多没几个。不是说王羲之不好,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学。学取法孙过庭,是个不错的选择,古人也多有提倡。可孙过庭的绵性太过,内力太过,很多人都没有读懂他,更别说取法孙过庭而得其韧性了。我觉得刘京闻是当代学习孙过庭而得其线条之韧性最好的人。“韧性”何由得?非深解腕法者不知,刘京闻就是深解腕法的人。陆俨少的书法何以好,我觉得就是陆俨少深解腕法。纽挫之法悟,则草书境界自然高。刘京闻因深解此理,所以近来他的草书每多连绵然而气不绝。线条有韧性还不足以成功,也容易步入野狐禅,如何避免?颜真卿是最有正气的,刘京闻又深入研读颜真卿,得其架构,灵活处理,这样刘京闻的草书走上了高境界。当然完全狭隘的理解某人的取法对象是不会完全准确的,因为一旦一个成功者的取法假如绝对狭隘他也不可能成功。刘京闻的成功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上的认识吧!

我仔细看了刘京闻草书的尺寸,发现都不是太大。我有个疑问:刘京闻难道小字书都是悬腕吗?我没有看到过他的作书视频,但我想臆测一下。我们现在赞扬一些人作书,字愈小假如其人还能高悬腕,就愈觉得此人了得。况且,古人也有明确记载说是米芾作蝇头小楷都是“高悬腕”的,我想这也许是真的。但我于是就得出一条结论,因为米芾作蝇头小楷都是高悬腕,所以米芾的蝇头小楷很差劲。不是吗?要不然,怎不见其小楷的传世呢?其实他的特小的字也是不怎么样的,内气不足,天生之病,不可治愈,也许与高悬腕有关。我觉得作小幅书法作品,腕不一定要高悬,但万不能把腕死放在桌上,其实用一个字,“浮”最合适,“浮”于纸,而腕自然灵活,假如高悬腕,其实有时反而不灵活。我想刘京闻当也是这样写字的吧!

我认为对于书法作品的解读,就是要能见其书而知其如何写,方可为真知其书,不知刘京闻先生以为我的解读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 刘京闻书法网络展·

>>>高清作品欣赏

1(-34-136-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 刘京闻书法网络展·

>>>高清作品欣赏

28(-34-136-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 刘京闻书法网络展·

>>>高清作品欣赏

42(-70-136-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