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2383|回复: 147

十年追思——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日前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十年追思——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于2009年4月28日在上海陕西北路128日民主党派大厦二楼展厅举行,展期3天。胡问遂先生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逸鸣油画《胡问遂像》
陈逸鸣油画《胡问遂像》.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问遂先生十年祭

俞尔科 潘华敏


有的人去世后,生前热闹就转冷场,随着时光流逝,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渐渐抹平了;有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格魅力、德泽遗馨却与日俱增,令人追思和怀念。如李煜说:“离愁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恩师胡问遂先生就是后者。

先生是新中国书法事业的殉道者,在沈尹默先生的大纛下,他不计功利数十年来默默躬耕在传统书法的土壤上,揭示和阐发了千古不传之秘的用笔妙谛,把行书楷书的艺术水平激越数百年而与唐宋相风云际会,并为把这个幽邃精微的奥秘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为之奔走呼号,没世不殆,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这种可贵的纯粹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是长留天地间且当彪炳于史册的。
先生曾说:目前社会上也有不讲用笔,直接取之民俗或西洋元素来构筑新派书艺的。但植基于亿万国人心中的还是精于用笔的二王法书,并视之为美。即使前卫艺术比比皆是的邻国,也还有藤原行成、丰道春海等精于用笔的一流书家,受到人们普遍尊重与景仰的。
先生常用生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书法中用笔和结体的关系。用笔是水泥、钢筋、黄沙、石子等基本建筑材料,结体是高层、低层、圆顶、尖顶等房屋式样,两样都要紧。但外观的精美立足于钢筋、水泥质量的上乘,徒有其表,不究其里,巍巍大厦要坍倒的。
用笔之外,先生十分重视书法艺术神韵,但神韵两字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不是变戏法,而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学识功力的总和。唐穆宗曾向柳公权请教书法,答曰:“心正则笔正”;唐太宗赞虞世南有五绝,书翰殿后,这些例子是先生谆谆告诫我们的。先生的书风,温穆凝厚,隽婉儒雅,字如其人,其实这更是他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也是当年能倾倒折服无数矢志于书法艺术的青年人的原因所在。
我们追随先生数十年,辱蒙殷勤教诲,是我们的福分。先生尊师、敬尹默先生如同父执。“文革”中,淮海路汾阳路口有上海中国画院造反派的批“黑”大专栏。沈尹默被丑化得像个教师爷,坐在轿子上,走向死胡同。有人抬轿,有弟子在前鸣锣开道,弟子画的就是问遂先生。对此,先生暗暗对我们说:“倘使说沈老的观点是‘错’了,我也一定不折不扣执行下去。”在倒行逆施的当时,作为弟子能够这样说话的,事实上并不多。先生在受批判的日子里,作为弟子的我们十分担心他的困境,曾相约偷偷地想去安慰他,被胡考兄在门口挡住,并带先生的口信:谢谢大家的关心,心意领了,不必见面,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书法。并赠每人一件文房用品作为纪念。我们与老师的心是相通的,知道他因为不愿牵连学生而回避见面的。
先生精书重教,师母情深慈祥,几十年风风雨雨,忧患荣辱,是师母扶侍着一家艰辛地走过来的。今天作为弟子的我们,思念先生,心系师母。每年先生的忌日,数十位同学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赶来,围聚在《籐颖阁》,向老师遗像深深鞠躬致敬,追怀先生,抚慰师母,山高水长,曷其有极。

2009年4月28日《新民晚报》B5版


[ 本帖最后由 大蝌蚪 于 2009-4-29 17: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率真入书化质实

陈燮

  
胡问遂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五个春秋。为了缅怀先生的书坛文业、高风亮节,国内以及远在异国他乡的众多学生精心策划“胡问遂书法纪念展”,展示先生历年书法佳作,同时展出部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并出版图录,予以传承。
   一位书法家,在世的时候以书品和人品誉满书坛,离别同道和学生以后,大家感到仍在身旁,风范依然,神韵长存,精气催人,这并不容易,但是胡先生做到了。五年来,每次重入胡先生的客厅、书房,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位书学教育家,在世的时候曾牵动千万只习字之手,升华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逝世以后,千万只习字之手和千万人的审美情趣依然不离笔墨纸砚,并和先生的书道墨论汇聚成壮丽的水墨轨迹、文化风景,这并不容易,可是胡先生做到了。五年来,每次目睹书艺大展和上百学子舒心挥毫的书坛盛事,都有这样的感悟。一位文化人,在世的时候以饱满的文化热情打动了一座城市、一个书坛、寻常百姓、千家万户,离开大家以后,城市、书坛、寻常百姓家以各种文化方式把这种文化行为化为城市的文化记忆、生活的文化积淀和书坛的延续历史,这并不容易,然而胡先生做到了。五年来,每次在城市的文化律动、生活的文化风采和百姓的文化追求中发现了胡先生的书论墨香及其文化滋润,都有这样的领悟。
  胡问遂先生生于1918年,出生于文人辈出的浙江绍兴,耳濡目染于大家墨韵,潜移默化于书道帖学。胡先生作为书法主体,胡先生的书艺实践及其书道探索,已进行了成功的文化积累,给我们一系列深沉跌宕的文化启迪。
  书品与人品并重,为其一。胡先生重书品,更重人品。他一生勤勉,从小在方砖上挥毫练字,把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放成径尺大字而日临百字;以“书不惊人死不休”而暗中自励;用四年时间临了颜真卿《自书告身》一千余遍;“为了谙熟技法,天天挥毫达十个小时,一天需用毛边纸一刀”。他真诚相待,在书房中常年挂上“严以律已,诚以待人”的自勉联;学生有求必有助,辅导之中见真诚;他把“率真”两字印上了《胡问遂书法集》的封面,以示书艺以“率真”为文化定向,他引领了“率真入书化质实”的艺术实践;当申城大型文化设施落成,他总是奉献墨宝以示祝贺。他以情动人,说得十分精辟:“书法艺术的高尚之处,正是在于一个''''情''''字。细想起来,这才是法外之大法,乃是艺术的真谛所在。这里寄语后学,切切不能忘记这一点。”他以情入书,虽厚凝雄浑却情真意切。他平和简静,孜孜以求而从容不迫,开拓“自家风貌”而水到渠成,险而不怪,平而不颇,聚墨不狂,结体不野。
  师道与书道并蓄,为其二。胡先生在谈学书经历时曾感叹年轻时“苦于不得名师指点,只是遵着民间的习俗方法”,“因而久久徘徊于书法门外”。“为了学书,到处寻师访友,其间虽然也接触到一些当时的名家,但遇到之后,总有非为良师之叹。然而良遇不负苦心人,一直到三十四岁这年,终于遇到了名望卓著的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很快,胡先生在沈先生的“独特而又严格的教育方法中书艺日进”。在师道中求书道,是胡先生的成功之法。他悉心地从沈先生的书艺生涯中寻觅书道之导、艺术规律。他惊喜地发现了沈先生的书艺屐痕中四个时期的演进过程及其艺术特征:三十岁以前由叶蔗田所刻耕霞馆帖及邓石如篆书张子西铭入手,稍后改习汉隶和北朝碑版,养育了其时清圆秀润的书风。三十岁到五十六岁这一时期,专精博览,自文衡山、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上溯二王父子,同时遍临褚遂良所书各碑,也间或临习陆柬之、孙过庭、贺知章、杨凝式、李建中、薛绍彭、赵孟頫、鲜于枢诸名家墨迹,尤其对唐太宗温泉铭用过一番功夫,因而酝酿成一种清劲雅健的特有风格。五十七岁至七十岁这一时期,开始临写兰亭和褚字大字阴符经及柳书李晟碑、欧阳信本、颜鲁公、怀素及宋之蔡、米、苏、黄诸家。尤得力于欧阳、怀素两千文,融会贯通,妙集众长。七十岁后又复遍临北碑、隋、唐碑版,晋、唐、宋、元名家墨迹。对郑文公、鲁公画赞、虞恭公、道因碑等用力尤勤,可谓思虑通审,从所欲,而人书俱老矣。胡先生曾从沈先生的《草书曹孟德诗》和《行书陆务观诗》等作品中揭示沈先生书道中秀润峻快、清圆明丽、苍劲朴厚、笔透纸背、一线抽锋而俨然莼丝、简澹天成而映晋宋人韵致、字势转左侧右而皆随映带而生、结体大小参差而疏密互见的艺术特点。胡先生在书坛崛起后,以更大的文化热情给予后学“师道”与“书道”。寻师不易,学生寻上门来,他总是耐心施教;觅“书道”更难,他和盘坦陈书学之道。在方法论上,他提倡习古人之法而不囿于古人之法,虽要追求“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却又要凸显“遗貌取神”、“濯古来新”。在姿势上,他认为写字要有正确的姿势,写字一点一画皆须全身力到。胸张背直、通身力到才能求得龙腾虎跃、气象万千之势。在执笔上,他强调指实掌虚腕平。指实为松紧适度,掌心既虚,手掌还要尽可能竖起来,腕平则笔管自然向左侧偃。管稍向左侧偃,笔落纸时即成逆锋,锋逆乃得正。在运腕上,他倡导腕随已意左右,又不无病呻吟,作书运腕骨力丰,腕力遒时字始工。在用笔上,他指出历来书家都以圆笔为重,固然,圆笔的秀美不可偏废,但方笔容易创新,方笔的明快劲拔,更容易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在结体上,他直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才叫结构。结构是字的形态,一点一画联起来叫结构,拆开来是用笔,没有一个字没有笔的运用,也没有一笔不在字的结构之中。结字变化的道理依据开合张弛、虚实疏密的辩证统一和矛盾运动。讲结构不讲势是舍本逐木,不言势则结构纵巧丽实为无情感的机械拼凑,无上下相承、左右映带、气脉通联之意势。在临帖上,他有时备有两册所临之帖,完整本以观通篇气息,剪开本以便逐字玩味。他认为临帖中的读帖很重要,读帖是对帖的认识,理解多少才能表现多少,而认识要经多次反复才能提高。临帖五阶段为读、临、背、核、用,理应环环相扣、整体统一。作为书法艺术,要做到“入帖”与“出帖”的结合。入帖并不太难,只要勤学完全可以学会。出帖则意味着成家,就是说要自成一家之法,至少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目,这个难度当然很高。如何“出帖”,他指出了六条通途,即破立重思想,剖析在精研,势变形自异,是损必有增,增损有极限,功夫在诗外。
  书艺与书史相兼,为其三。胡先生兼收书艺之得、书史之鉴,并蓄书史中的人之睿智、书之思想、艺之精湛、法之通达、帖之雅妍、碑之朴茂。胡先生始终把书史的探索作为书艺递进的重要文化背景。有时,笔者在讨教胡先生学书之道时,他甚至说书史探索本身就是学习书艺的有机组成。晋唐宋元之前,中国文字——汉字已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经周、战国的大篆,进而至秦的小篆、汉的隶书,又进一步演变为隶草——章草。魏晋南北朝书法的重大突破,是使中国书法向“点画自如、超逸流便、崇尚风韵的楷书、行书和草书”长驱直入。一般认为以王羲之为历史性标志,完成了书体演变史上最终的一大变革。书史绵延,可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胡先生在许多著述、讲稿中探研书史,建树书论,《魏碑讲稿》、《谈谈行书》、《试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宋、元书势》、《<米芾书翰墨迹>简介》、《自成一家始逼真——谈谈黄山谷的行书》等都纵横说史、以史评家。其实,胡先生学书过程亦是对中国书法史的不断认识、出入与驾驭。他从柳入手,转学颜真卿,继习褚遂良等。他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中得其用笔圆润、体态敦实,从褚遂良《尹阙佛龛碑》中得其端庄缜密,从褚遂良晚年杰作《房梁公碑》中得其飘逸秀雅,进而把颜字的庄实和褚字的妩媚融于一体。他临米帖,总结米字用笔规律:提处细若丝发,圆润遒劲,按处中锋直下,沉着不滞;结字能因势生形,熟而不俗,出乎自然。欹斜正侧,生于笔势之左转右侧。偏侧之势,生跌宕之势。芾书之所以超迈飞动,徐得笔外,又每以颠侧笔顺,求字势之倾斜,出似欹反正之效果。他学米帖,又掺杂苏东坡的墨气淋漓,黄山谷的沉着痛快,以佐枯中见润、柔里带刚、缓急从容、随意豁达的书风。他从学右军七世孙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入手,继而遍临古人学王高手的书法,诸如李北海、杨凝式及宋四家等,旁敲侧击学王字,意态从容习晋人,重新回头学初唐,追随欧虞求法度。学习王字之后,胡先生大有登高望远之感。他认为,王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侧,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结体则似欹反正,若断还连;疏处不觉空阔,密处间不容光。写行书而有极深的楷书功夫,故端严平实,又具备娴熟的草书笔势,因此虽工不板,动而能静。王字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过与不及的习气而自成面目。历史上许多书家往往得到王字之长处而发展成自家。如欧阳询得其骨,虞世南得其和,褚遂良得其逸,颜真卿得其筋。胡先生经反复实践、深思熟虑、巧集众长、出入翰墨后,选定了自己敦厚质实、宽博雄健之路。为了显自家之长,他又开始涉趣于北碑,《张猛龙》、《高贞碑》、《崔敬邕》、《崇高灵庙碑》,尤其是《郑公文》、《始平公》、《魏灵藏》,古人的浩然之气荡涤胸怀,宏肆之态生于笔下。他的草书则以习大草为主,取张旭的遒健挺劲的笔致、怀素的流畅无羁的气势。他力求真书中笔势纵横不乏行意,行草书中自然淳朴而不失真趣。胡先生以史导艺,学史立论,辨史说今,自成大家。胡先生留给后人的,是一大笔精神财富和享用不尽的书艺瑰宝。

(作者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问遂明人书风成因初探
丁惠增


  世人是这样评价胡问遂先生书法的:我国著名书法家胡问遂为当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擅长正、行、草书,取径颜平原,以上溯晋唐诸名家,尤得力于北朝碑版;行书兼采米法,而旁及苏黄;草则服膺藏真,有明人韵致。所作笔力雄肆,气势开张。评者以为险不怪,平不颇,寓方于圆,成一家面目,为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胡问遂(1918.7.24—1999.2.19)浙江绍兴人。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书法教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6年、1995年两次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奖、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他毕生潜心书学,自成一家,蜚声海内外,编辑出版了十多种字帖,发行量逾600万册。其中《大楷习字帖》就达100多万册。学生遍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区等,为培养我国书法人才和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他不幸病逝后,沪上好评如潮,唁函唁电、挽联挽幛铺天盖地。灵堂两边的挽联日:
  山阴名笔 翰墨足千秋 迈前贤 妙笔成绝业;
  海上宿耆 德操尊一代 掖后进 高风建伟功。
  评价胡问遂先生书法有“明人韵致”,似乎已为大众所接受,并已取得共识。然对其书风如何形成之原因,却鲜有研究。今笔者不惴浅陋,试以论之,抛砖引玉,以求寸进。笔者认为,胡问遂先生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背景、名师亲授、生活经历、人品性格有关。更离不开他对书法艺术所倾注的毕生精力,在广泛继承的同时,化古法为己用,纳古法于创新之中,才得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独树一帜,彪炳千秋。
  胡问遂先生1918年7月24日生于浙江绍兴书香门第,伯父胡之光,浙东书法名家,兄姐也擅书法。他幼年入私塾即习字。以颜平原《麻姑仙坛记》为范本,日临百字,又喜搜藏历代古碑名帖,常将古人碑帖把玩或张悬壁间,以求心领神会,形与意通。从小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抗战军兴投笔从戎,立志报国。解放后于1952年成为沈尹默先生入室弟子,在沈尹默先生亲授下,书法艺术日臻成熟。1960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数十年来,专修书学,上溯晋唐,下及明清,遍览宋元诸家,尤得力于北碑,融会贯通,易方为圆,笔力雄健,蕴蓄古雅。他说:“老师胜人之处在专与恒,在不蹈古迹,学生理当如是。”敏而好学的他天天临池不辍,每天8小时以上,日临毛边纸一刀,毫不懈怠。颜平原《告身》一临就四年,写坏毛笔200多支。一部《兰亭序》至少临摹500遍,而《祭侄稿》竟临1000遍。“文革”时,沈尹默与胡问遂两人受到批判,造反派曾令胡问遂揭批沈尹默。胡问遂说:“老师学问深,学生不懂没法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胡问遂尊师重道优秀品格由此可见。在“文革”中胡问遂仍坚持读帖临帖,即使不能读帖临帖,他就背帖手书,苦练指法,以手指代笔,作“无字膝书”。在滚滚红尘中,他不为名利所惑,寄情碑帖,潜心钻研,以“书不惊人死不休”自勉,即使他晚年患病多年也未放下握笔创作出许多书法佳作,在长期笔墨生涯中,他不断吸取古今书家长处,使自己书法艺术日臻完美,终成自家风范。作为书家,他为人谦虚坦诚,一身正气,所以他的书风雄伟磅礴、大气凛然,皇皇然有庙堂之气,且气势肃穆,有威严之仪。
  胡问遂先生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书法大家,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大楷习字帖》等法帖特别适合初学楷书者的临摹范本,他常教诲弟子:“读帖如观人,千人千面各有灵性”,“精读(初学者)笔意(主要起落笔)、流览(一定程度者)笔意”,“学书不尽临摹,张古帖于壁间,观之入神,下笔自随人意”等,他编撰的书法讲义更反映了他的书法教学独到见解。
  胡问遂先生的笔法是方圆并用的。
  横画,无笔不方,总是横切而出,直画则用欲下先上锋用力顿挫,表现圆浑,厚重有力。至于折笔和踢钩、起挑等,采用颜法居多。胡字楷书用笔规律如下:
  一、长横瘦劲,短须粗壮,并用仰笔。一横中间高,两头微低。连续几个重叠的横画,则长短粗细,必有变化。字底长横,呈覆舟状。
  二、竖画总是粗而有力。依字不同或作悬针,或作垂露。垂露竖和带钩竖又因向背的关系而不同,他认为过直成僵,导致失败。
  三、撇轻而捺重。长撇柔曲,短撇挺重。视结体需要,斜捺尖短,平捺和走之捺尖稍长。
  四、折笔往往提笔另起。当横至尽头转向提笔另起时,用笔按得稍重,并使之略粗于横。
  五、凡钩、趯、挑的要求既短又尖。不论横、竖、弯、弧各种钩的笔法都在重顿之后,回笔再踢钩的。提笔转锋一竖到底时,笔锋要驻一驻,然后用力急速向上。
  六、点一般皆长而圆。而顶点则分竖点和侧点两种。宝盖头的顶点多用竖式。其他如求、博、公、小、思、文、亦、主、等之类的点多用侧式。并列的两点,依情况的不同,有的两两相背,如共、协等,有的两两相向,如美、乎等。繁写字“戀”字九点,点点不同。
  胡字用笔讲究执笔方法,要求指实掌虚、掌虚腕平。用笔要万毫齐力,毛笔中锋运用到线条笔画中间,极其注意提按顿挫。一点一画都有提按顿挫。故笔笔有精神、字字有筋骨。所谓提按顿挫贯穿在执笔过程中。无论一点一画、一竖一钩都不可信笔一挥、一掠而过,必须意在笔先、意到笔到,强调“心正则笔正”。楷书是行草书基础,楷书写不好,焉能写好行草?
  学习书法少不了拜师学艺,沈尹默先生是与于右任先生齐名的书坛耆宿。他对胡问遂身教言传,胡问遂不负众望,承前启后,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功不可没。
  沈尹默(1883—1971)“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诗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浙江吴兴人(今湖州)。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革命运动,为著名《新青年》编辑之一,发表了大量白话诗。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上世纪40年代寓居沪上,鬻书自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尹默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著称于世。初学诸遂良,上溯北碑乃至魏晋书法,晚年融汇苏轼、米芾。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倡以腕行笔,不主张横拟结构,于笔法、笔姿多有阐发,崇尚晋代二王书法艺术,并广集历代名家所长,创立了独特而典雅的个人风格,自成一家。郭绍虞先生评价他的书法是“运硬毫无棱角,用软毫有筋骨,控制得法,刚柔咸宜,得心应手”。他的书法风靡国内外,为后学者崇仰,门生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等。对近代书坛有很大影响。沈尹默与胡问遂既为师生,又为书法艺术、书学研究志同道合者。
  上海是全国书坛重镇,云集一大批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与胡问遂结为师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书法史上一件大事。他们风云际会,群伦领袖,创造了书法艺术的辉煌历史。浙江省是书法大省,是古典书风英雄辈出之地。上海海派画风的形成与发展,与书法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是海派形成海纳百川与兼蓄并收的结果。同为浙江人的沈尹默和胡问遂为海派书风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胡问遂书法既重“贵貌取神”更“形神兼备”,他说自己“不求标异出奇,以眩世人之眼目,唯期濯古来新,步踵前贤之法规”。他追求平淡中有真意,深信唯有对传统的深入把握才能创新。他的座右铭是“濯古来新”,他的书屋“藤颖阁”,藤者,韧也;颖者,锋也。他主张:“去掉点古人的陈式,加上点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创新观点。对于明代书风,他更潜心研究,从中吸取元神,转而化为己有,在吸取和揉合明代书法基础上掺进北碑雄健豪迈之风融为一炉。在这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的他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尤其“文革”后躬逢盛世,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形成他有“明人韵致”的独特书风。这些由点画线条组成的书法艺术品,瞬间成为有生命力的、有动感的、有无穷魅力、有时代精神的精灵、使人进入一种妙不可言的、无限美好的境界。笔者认为:产生像胡问遂先生这样的德艺双馨的一代书法大家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骄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胡问遂先生书法邀请展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