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1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2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3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4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4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5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6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7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4:48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李刚田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5-30 17:03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5-30 17:05 编辑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对黄惇篆刻最早的印象,大概是十年之前他在《书法报》或者是安徽的《书画世界》(当时叫做《书法之友》)上发表的一些作品。典型的江南文人风格——清雅、闲逸,奏刀不激不厉、分朱布白间颇显理性控制的妥帖。当时还读了一篇相关的批评文章,文章中说道,黄惇的印风的形成得益于他对青花瓷器款印的独特观照和别具匠心的取法。文章的作者当然记不清了,但是他的这一叙述倒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以致一想到黄惇的印,我就会不期然想到青花瓷器。
就因着黄惇篆刻与青花的关系,我就不可能太喜欢。
没有必要掩饰我的个人喜好。没有理由不承认青花瓷器的艺术价值,但我知道,我不喜欢它。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器物制作,让我颇为倾心的,是青铜器,而不是青花瓷器。没有什么道理。我一直也在想,为什同样都经历过火的淬烧,铜器和瓷器的质地竟有那么大的区别——前者有重于山的气概;后者则如朝露、亦如娇嫩的花草,美则美矣,但是短暂且脆弱易损。我想,这应该跟它们籍以成型的材质有关,一为金属、一为粘土,一柔、一刚。再进一步说,则更可能是由于两种制作所处时代的文化渊源的不同——秦汉的阳刚和宋明的文弱。我承认,我倾心前者。我的对青铜器的叶公好龙般的爱好,或许是性情使然。因为我知道,制作青铜器的那个时代是真正中国男人的时代,那时的中国男人还有着如夸父逐日的自我燃烧、愚公移山的毅然决然、精卫填海的斗地争天等等的性格,因为仰望着那一种精神、因为渴望成为那一种男人,所以爱屋及乌的喜欢了青铜器。不幸的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里,中国,没有男人。
不喜欢青花瓷器,但我不否认它的艺术价值。
不喜欢黄惇的篆刻,也不表明对他的艺术造诣视而不见。
黄惇对文人篆刻印风的承续表明,他坚持的,是以传统文人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理想。是文化理想,倒不一定是全盘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主张,但,想必精英的立场是黄惇无论如何不愿放弃的。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创作本身对当代通俗化、表面化的大众文化是具有着批判性的。通俗,是文化的根基;精英,表征了文化的高度。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每一种文化、每一个人的文化都有立足通俗而向着精英的高度的必要。
这是我肯定黄惇篆刻的根本所在。
另外,就个人而言(以及别的人),黄惇篆刻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恰到好处的追求,是我所不及的。——韩少玄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泠印社中人”系列展(韩天衡、李刚田、黄惇等)——精彩回帖赠384元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