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1-6-9 09:30

【公社辩论会】六月之辩:书法创作应该“感性”还是“理性”?

【公社辩论会】
六月之辩:
书法创作应该“感性”还是“理性“?



【网站观点】
在本网站最新出版的《涉事》杂志中,刊登了王元军先生的一篇名为“写字的态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王元军先生提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态度决定作品的质量。写字的态度决定作品的质量这一问题,我是持肯定态度的。然而对于在书法创作中到底应该更加“感性”还是“理性”这一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探讨一下。

对于感性与理性的书法创作,我们都应该以客观的来看。所谓的感性创作,也就是说主观性要大于客观性,主观意识决定书法创作的理念、风格等问题,比如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可以在适度的情况下凭自己的直觉去进行创作,而不是提前做好多种准备,比如书法形式的构成和章法的空间布白等。这样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在古人那里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尺牍、手札等作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类作品在当初作者肯定没有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看,只是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比如王羲之的《姨母帖》,米芾的《致伯充》等等,我们看这样的作品其实在当初只是实用性的体现,我们可以想象当初的王羲之和米芾肯定没有在书写之前要查阅字形等,就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这就是感性的书法创作。

理性的书法创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意识的书法创作,也就是说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明确书法风格,把握书法本质来进行书法创作,这一过程也类似与书法临摹,对于古人的碑帖,我们进行临摹,肯定是要在仔细观察之后再进行有意识的创作,有观念的体现。理性的书法创作,更应该是看做作者的态度观念问题,首先必须要认真,对于即将创作的书法作品要有整体意识,包括用笔、结体、章法等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再进行书法创作,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可以从董其昌、赵孟頫、王宠等作品体现出来,作者是要把这样的作品当做艺术品来看待的。他明确这幅作品要体现是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从而在作品中都要有意识地体现出来。

对于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到底应该是更加理性还是更加感性呢?我觉得对于大多数的朋友来说是理性大于感性的。因为更多的人进行书法创作,是有更大的目的性的。比如有人写作品要参加展览,肯定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形式构成等因素,其次还要考虑评委的口味问题,最简单的道理是参加国展的作品,很多人都要对书法作品进行“艺术的二次创作”,也就是装饰的因素,包括拼接、组合等等,这样的书法创作就是理性大于感性。感性的书法创作,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房练习创作中。

我们抛却国展等功利的因素,对于真正的艺术创作来说,到底是应该更加理性还是更加感性呢?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




写字的态度
文/王元军

有一种说法叫“态度决定一切”。字写的好看与否与人的天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书法写成什么样子,除了受制于天分、喜好之外,好像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写字随意“涂鸦”,固然会出现一种不修边幅,率性而为的效果。很多人喜欢这种状态,“创作”的快感是很令人欣喜的,但是,写出来的字在我看来是需要经常品味的,所以,还需要精心打磨。无根无据,纯粹发自胸臆,不能算是创作,叫做“玩”更合适。而追随古人,体味古人情趣,“以古为徒”是我喜欢的写字态度,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字到底会写成什么样子,但我不以一味的创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很多地方不如古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并不代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比以前更醇厚的精神食粮(好像精神不受进化论的影响)。所以写字,还需要好好学习古人。就像赋难敌于汉,诗不及于唐,词难匹于宋。我们自己比起几千年的丰富多彩的书法史,渺小到忽略不计。学习,是首要的任务。这里有开掘不尽的营养,供人们汲取。

临一个帖久了,就想用这个帖的意思写一张字,找一找王羲之书法的味道,米芾的感觉,多少有点集字的意思。集字是检验自己吸收消化古人营养的能力,在不断的集字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风格。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行的书法实践,首先是观念先行,或者说是一种态度的选择。很少有作品是在完全感性的前提下完成的,除非狂草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需要技法的高度纯熟而后的技道并进,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上这样的成功例子并不多见。喜欢狂风暴雨,是一种态度,喜欢萧散简远也是一种态度。喜欢线条变化多姿,或选择简约清净都因人而异。某一段时间米芾写得较多,书法作品往往有米味——米字的振迅天真,风樯阵马很让人流连;如果过一段时间写王铎较多,又往往王铎的意趣多些——王铎从容大气令人为之动容。自己追求的意趣是什么?好像并不是十分明确。实践是在不断变化的追求下,不断调整价值追求的结果,风格可能在不断变化,但是,怎样使书法不断走向水平提高,而不是走回头路,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有时候困惑的是,两种风格相差较远的书法风格,要将其融为一体是很难的。比如要做到既豪放,又文雅有时候就很难。有时候必须做出选择。也许年纪逐渐增长,更加喜欢恬淡一路的。越来越喜欢“简约而不简单”的书法。于是多在平淡中追寻自己所喜欢的。比如,白蕉,他将王羲之的高度的法度简单化,形成的一种天然,凝练又有韵味的风格,深深吸引着我,忍不住时常临写。越发感到,写字写来写去,还是觉得书法就是写人。比如米芾转益多师,最后在魏晋平淡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就是态度的影响,实际上是文化,是审美的选择。

有人说,书法需要装饰效果,我认为这是希望书法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就像商店的衣服。需要用外在的灯光,环境加以衬托,但是如果你不考虑商店的效果,不考虑为取悦于人,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也当然就不会过多注意外在的形象。而反过来,不讲究装饰效果本身也是一种效果,也自然有喜欢的人在。所以这里写的一张就是心目中自己的追求,舒缓,文雅,不做作而充满意趣。

理念,就是价值追求,实践,就是理念下不断操作,最后的作品就是综合的展示。我不太认同书法一定要展示时代。因为有一些东西是不过时的。这就是我们每当面临古人的法帖,都会为之感佩,为之倾倒的原因。书法不能没有技巧,没有技巧的所谓书法,等于人人可为“书家”,是“自欺”,也是“欺人”;书法又不能没有意境、想法,缺乏追求的书法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有些作品不起眼,却有味道,有些作品形势很丰富,技巧过人,但是却不能打动人。我在追求什么呢?自己经常问自己,往往得不到答案。可能是每天都在写,每天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我曾经写了一段话,表达自己书写的心态:“人生短暂,欲以有限之生命求得无限之学,何人能及?书为小道,穷一生之力所能得者,亦不过一小技之胜耳。吾胸无大志,既无野心傲视古今,又不敢奢望以一小技流芳万古。但求以一虔诚之心,师先贤之余墨,追前哲之智慧,味前代之文化,此亦足以快慰吾心矣。”


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month_1106/11060817321368897a5246ba25.jpg

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month_1106/110608173318ad1cf15556e5bd.jpg

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month_1106/110608173414c9c52357b0cd59.jpg


http://www.shufa.org/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胡本汉 发表于 2011-6-9 10:09

思考中..........

鸿雪居士 发表于 2011-6-9 10:47

感性理性都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看自己能否发觉自己的创作潜力是哪一种类型?历史上大师级的作品,有感性的理性的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那一幅不是精彩绝伦?我个人偏向于感性至极型的,如颜真卿<祭侄稿>悲痛至极,苏东坡<寒食贴>苍凉凄苦!

王高潮 发表于 2011-6-9 10:58

古人以实用为目的无意识的“作品”,是感性的;现代人以创作为目的的作品,是有意识的,是融汇了古人无意创作的风格有意的创作,应该是无数主观意念即理性的集合在看似无意之中的流露。

刘岩 发表于 2011-6-9 11:48

我觉得初期应该理性多些,后期感性多些!{:1_92:}

张一瑞 发表于 2011-6-9 17:00

此论有问题。

孔研 发表于 2011-6-9 17:48

书法=技巧+流露。技巧很多,要流露的东西也很多。我认为是在理性调控下的感性书写。理性的调控用笔、结构、章法、用墨……,感性的流露才能让作品更有生命力。很多人技巧不过关,就去感性挥洒;有的人玩技巧,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字外功。

文昉 发表于 2011-6-9 19:38

在没有理性的长期的积累前提下,感性只是浅层次的胡涂乱抹。这一积累的前提即是:对经典法帖的汲取淬炼。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多少也就决定了感性层次的高地。。。。。。。

WUWEI 发表于 2011-6-9 20:07

学习的成分理性居多,理性的学习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既是过程也是规则,更是意念,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不用临时想就拥有的意识。

潜意识指导自然的书写,而感性是引发书写的契机。书法之所以高妙,其核心之处就在于书写者无意间的流露,流露是感性的,只有这种流露才能表达内心的脉动和精神风骨。
所有的人为的“创作”都是理性的,与“感性”的书写相去甚远。或可称是书写的练习阶段,绝不是人们心目中的“书法艺术”。

感情是不可以强加的,历代的经典也不过是书家一生中的光点被捕捉到几次而已。当代的“创作”则是“催生”激情,本来要创造出有个性的自我而不做“书奴”,但在创造的过程中自己却变成了“情奴”!

书法是一生的事,要一生去锤炼和升华,这就是理性。
到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随意为之,就是感性。
急功近利是书法学习的大敌,但却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看到那么多人在幼稚的功力下“创作”不熄,看到那么多“成名的书家”写了那么多书,大谈“创新”。
徒呼奈何!







江疯疯 发表于 2011-6-10 11:36

当然是感性的!因为书法无法定义一个可以证明或者证伪的标准!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个审美观!!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公社辩论会】六月之辩:书法创作应该“感性”还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