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美见习基地总执事王冬亮先生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3 10:21 编辑2011国美见习基地总执事王冬亮先生网络展 王冬亮—— 江苏常熟人,别署王唯山,采铜斋主人。200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城市雕塑专业,师从万振球、陆磊、顾人德、林再成、杨明、沛雪立等名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本科,师从王冬龄、祝遂之、韩天雍、金鉴才、沈浩、陈大中、戴家妙、白砥、沈乐平、蒋进、鲁大东、吴战磊诸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见习基地教学总执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参加展览及出版:
浙江省二届温泉杯书法大赛获金
浙江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铜奖;
第六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获金奖;
第七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获银奖;
中国书协第二届草书展获三等奖;
中国书协第二届青年展入展;
第四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铜奖;
浙江省五届中青展铜奖;
入选《浙江书法六十年》系列书法精英展
浙江省建党九十周年展获奖;
浙江省五届青年书法选拔赛金奖;
08年、2009年连续被评为“浙江省青 年书法二十家”。
出版:《二王书风探微》上海书画出版社
【国美见习基地:专一的精神,做专业的书法;专业的力量,走专业化的道路。向社会推广纯粹的学院文化,让大家了解、继承应有的古典治学精神】
【继续走专业化道路】国美见习基地2011年暑假书法训练营特别课程正式启动招兵买马中(第九期将满,第十、十一期热招中,欲报从速)
国美见习基地成立两周年之际,为感谢广大书友的支持与厚爱,凡报名参加本次特训营学习者,均有特别惊喜馈赠,详情请登录http://bbs.shufa.org/thread-200453-1-1.html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18:38 编辑
回复 1# 马陵人
王冬亮的书法展
序 言
颜子茗
海虞唯山王冬亮先生是我大学本科时的同窗好友,亦是我最钦佩的几位师友之一,其人为学治艺从不蹈俗迹,而必究心于前贤之会意着力处,为真得书学之方法者。 冬亮兄在本科时即已是众同学中专业上的佼佼者,这都得益于其善于将阅读思考和习字相结合,故其无论技法或观念皆超出我等一筹。其行草书尤其出色,记得一年级下期,祝遂之先生教授行书课,冬亮兄所临之《集王圣教序》受到遂之师的大加称赞,得了全班最高分,当时我亦刻苦临习了好几通,然水平则不及其一半,真莫奈之何,现在想来,其多思考多研究的学习方式迥非吾等只顾伏头苦写者可以共语。
冬亮兄学书主要致力于两个系统,一为行楷,二为草。其行楷初学赵子昂,次又上涉米元章,再溯李北海,如今又欲窥钟王之妙;其草书则自高古一路出,以索幼安、皇休明之章草为本,再延及孙虔礼、僧怀素之今草,尽得草法衍变之精义。而此次展览则新添隶书一路,不同于当今写隶者之单纯以汉碑或汉简为取法对象,其以兼顾两者的方式独标新意。其隶书虽绝少示人,然真晓书者从他章草功力之深厚则早可推知其隶法之不俗。
中国之文化传统尚通达,而又特注重历史,此点迥出于并世各民族之上。故于书法之学习必重视各门学问之贯通、注意历史潮流之递变,是以学书之旨:不精文字则不能安体式;不通经史则不能远气象。不知此者,单在一点一划、一纸一帖上着力,而谓之专精,则诚难与之道也。冬亮兄于历代之书体风尚皆深有体察,其中流传变迁之历程亦烂熟于胸;更又广采历代之字学文献以相辅,如其习六朝人书必参顾野王之《玉篇》、习唐人书则必参空海之《篆隶万象名义》。可谓深谙马一浮先生所说“无一笔无来处、无一字无来处”之意。 我与冬亮兄相识已九年,忆昔第一次相见我便对他留下不寻常之印象。那是在钱塘江边的美院宿舍楼里,我第一次到隔壁寝室串门,一进门便看见其在练字,而他并不在书桌上写,而是将一副画板架在房间中央,然后站在旁边如绘画写生一般在上面挥毫。只见他戴副眼睛,留着小分头,着一套旧式之立领中山装,而其振臂运管的同时,则面部表情严峻,俨然一副五四愤青学者的派头。我在旁边观摩了半晌,他也不加理会,良久,则忽然执身旁一字帖对我滔滔不绝大谈一番,却似早已相识了一般,而我只得诺诺而已。想我大学生活刚一开始便见如此摸样之同学,当时诧异之余真不知该作何感受。以后接触渐多,对他之印象便从诧异变成了佩服。现在的冬亮兄已不见当初那种“骨鲠”之气了,变得“圆滑”了许多,但这种“圆滑”并不是世俗间所谓的“是故”,而是一种德艺俱进后的成熟与圆融,所谓“和气光同其尘,披褐而怀玉”是也。
辛卯五月二十三日夜颜子茗序于微散精舍之灯下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18:37 编辑
回复 2# 马陵人
王唯山自记
一、网络展缘起
杭州的六月,正是梅雨时节,昼夜难分且忽晦忽明。半个多月的雨季让人无法出门,而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雨季,很容易就忘掉了对外部世界的观想,忘掉了时间。进而,能够在亮着一盏昏黄光线的台灯的房间里,一个人慢悠悠地沉淀些什么,整理些什么,思索些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
我的几个好朋友几次催促我,说要我发一个书法网络展,我亦是答应了很多遍,但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其实是一直偷着懒未曾整理——这实在有点难为情。现在正好趁这个哪也去不了的雨季,索性安心检点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旧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与批评。
2007年我曾经发过一次网络展,名字叫做“客居佑圣观”,已经四年了,现在看来里面的作品比较单薄,当时的一些想法现在看来自己也会窃笑,正因为如此能看出了前面的问题,所以,我应当可以肯定自己这几年来略有些进步了,发下面一个网络展便有了阶段意义。
二、关于展出的作品
我的这些作品是从2008年积攒到现在的,敝帚自珍而已。有的只有照片,原作不在了。我大概地选了一下,总共拿出四十来张。因为我每个阶段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所以从作品上也能看得出某个特定阶段的风貌。当然也并不是总是那样分明,有些是随性写的,也有些是想到以前的某些问题,有感而发写的,再或者是得到了好的工具乘兴而写的等等。
近几年我主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几个,依次排下来基本是这样的:第一,关于古代书法形制特点与纸张色彩形态;第二,唐代行草书与正楷的关系;第三是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对象往往又会跃出这些范围。
关于纸张的色彩问题的探讨,我曾经写过一个漫谈系列来讲,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引起我兴趣的,是因为见到有不少古代书法作品是写在有色纸张上的,和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白纸的习惯不同,而且通过观察,发现纸张颜色对书法作品是有非常大影响的。于是,我非常想弄清楚古人使用有色纸张的原因和色彩依据,以及其制作方法。后来找到一些书籍,比如蒋玄怡先生的《中国书画材料史》等,使我从纸张制造方面对其颜色产生原因有了大概的了解。而最早在用色理论上给我启发的,应该是顾颉刚先生讲的五行学说与颜色的关系这些学问。通过学习,我认为色彩对书法作品风格情调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曾经做过很多染色作品,都是实验性质的,完全不是为了给作品做旧,做旧和染色完全是两回事,此处不展开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最近恰好读到著名学者姜澄清先生关于中国色彩理论方面的大作,颇为受益,使我进一步增进了对色彩语言的理解,也使我更有动力去将这个课题理完整。
对于唐代书法的研习,我一直是比较感兴趣的。我认为,笼统地讲,书法史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书写系统,一个是两汉、魏晋系统,一个是唐人系统:两汉、魏晋是隶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尽管从书体上讲东汉末以后五体兼备,但是无论从书体传统的延续性和惯性来讲,还是从东汉中晚期到魏晋时期文人书法名家的师承关系来讲,此间的书法都还是与“汉法”直接相关的,要研究此间书法,不从两汉入手,恐怕是不会成功的;唐代以后,是楷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由于今天日常使用的正体是楷书,我们现在基本上受到的都是唐人书写系统的影响。在唐代,楷书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唐人的行书和草书都不能没有他的影响。唐以后的行草和魏晋的行草从“成分”上来讲是大不相同的。前人讲的先学唐人再学晋人的观点,我认为有很大的缺憾,至少缺少了对书体演变的深入了解。这次我展览展览中不少作品是以唐人的写法写的,有楷书也有行草,写的过程中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了楷书的核心作用。
我研习的第三个问题——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中间附带出的小问题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章草是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书体,最初开始学习是在1998年,中间从来没有完全间断过。但前面几年除了识字和把字帖写熟练了些,一直没有大进步,后来慢慢发现,光是临摹几本字帖,写不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转而想把章草整个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由于前人对章草书的研究并非那么详尽,大部分的具体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比方说对各个阶段汉隶书和章草书的字样分析及两者关系,对书体时代风貌与名家创造性的区别分析,以篆书为参照看隶书的某些讹变,以及这些讹变对章草的影响、从文字学角度解读章草的字法等凡此种种,我未尝不反复琢磨推敲。从眼前的一团迷雾,到略知此中消息,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自去年六月,我曾经讲过两次章草的课题,和大家探讨自己近来的一些体会与经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章草,因为它对整个书法史的研究来讲是如此重要,但现在又是如此匮乏。我的这次作品展中有一些隶书作品,主要都是在辛卯年写的,是我在研习章草主线的路上顺路“捡的”。两汉的隶书非常辉煌,但这个说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今天很多人只知道学几个《礼器》、《曹全》这样的东汉铭石碑刻是完全不够的,这种学法更是不科学的。我认为,那种铭石书体在隶书中只占了很小的一块角落,对两汉隶书的研究,即便是清代人,还是有许多遗漏,但这也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不少空间。
就如以上记叙的自己的学书过程,我写字不完全为了把字写好看,而是经常这样去解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期得到一个明确的、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这次这个小小的作品展,我希望能够通过它求教于大家,从而得到更多学习深入的机会。
回复 3# 马陵人
己丑年作品目录一、采铜斋书彦悰《画品》62cmx178cm
二、采铜斋草书散页42cmx54cm三、李垕《续世说》册页25cmx72cmx6面
庚寅年作品目录一、张宗子《品山堂鱼宕》小长卷32cmx170cm二、张宗子《润中秋》小长卷32cmx178cm三、汤若士小品文册页27.5cmx40cmx8面四、谢康乐诗三首长卷32x240cm五、封演《封氏见闻录 ·长啸》长卷34cmx360cm 六、汤若士《王季重小题文字记》册页16.5cmx23.5cmx12面七、陆维钊诗长卷62cmx78cm八、《杜栖传》小长卷31cmx180cm
辛卯年作品目录一王维《竹里馆》圆光24cmx24cm
二、颜延之《阮步兵》圆光33cmx33cm三、阮籍《咏怀》圆光33cmx33cm四、太上隐者《答人》24cmx24cm五、《容斋随笔》册页28cmx28cmx21面六、汉诗册页32cmx32cmx24面七、黄溍《陪仇仁父登石头城》33cmx66cm扇面八、米芾《垂虹亭诗》扇面33cmx66cm九、王守仁《登泰山》扇面33cmx66cm十、谢应芳《怀詹伯远》扇面33cmx66c十一、张栻、王莘诗扇面33cmx66cm十二、张养浩《登岳》33cmx66cm十三、刘后村《跋富郑公帖》等五种长卷36.6cmx305cm十四、汤若士《答王宇泰太守》长卷31cmx155cm十五、汤若士《答赵梦白》长卷32cmx165cm十六、钟嵘《诗品》文句斗方一50cmx50cm十七、钟嵘《诗品》文句斗方二50cmx50cm十八汤若士《红梅记总评》横幅34.5cmx99.5cm十九、《礼记·内则·第二十》条幅65cmx138cm二十、刘后村小品文册页28cmx28cmx24面二十一、文征明题画诗《花菊》38cmx55cm二十二、武衍《宫词》33cmx33cm二十三、刘克庄《诗境集序》册页28cmx42cmx16面二十四、陶渊明《停云》诗句扇面33cmx66cm二十五、陶渊明《时运》诗句扇面一33cmx66cm二十六、陶渊明《时运》诗句扇面二33cmx66cm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1:48 编辑
己丑年作品采铜斋书彦悰《画品》62cmx178cm
此作是2009年所写,六届全浙获奖作品。由于当时一直研习唐代楷书和行书,即以欧体写此行草书长卷。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1:43 编辑
回复 5# 马陵人
采铜斋草书散页42cmx54cm己丑年,研习东汉末古行书、新隶体、今草之关系,作此两行。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1:46 编辑
回复 6# 马陵人
李垕《续世说》册页25cmx72cmx6面参加浙江省书法六十年精英展作品。尝试冷色调与暖色调统一于同一件作品中的染色手法。染色,是提升氛围,不是做旧。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1:49 编辑
回复 7# 马陵人
文章的内容是李垕的《续世说》,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似题材。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2:42 编辑
回复 8# 马陵人
这张,我所想的,是怎样处理底色和表面色关系。 本帖最后由 马陵人 于 2011-7-2 22:43 编辑
回复 9# 马陵人
有几个朋友说这张字面的细笔画写得像日本字,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