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米 发表于 2012-5-1 16:09

“触笔”既非传承的笔法,也不是折纸所致,从唐摹右军墨迹来看,许多所谓的“触笔”并不是都在纸的折痕上,造成这种线条的外在表现形式极有可能是因右军的书写习惯和其审美意识有关。孙过庭刚好在这一点上与右军神会而予以借鉴和发挥。山谷用笔二十年不脱抖擞之习惯亦然,因其此点突出而遭人诟病。“触笔”在右军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加上“书圣”的地位,后人奉为圭臬也罢,视为秘技也罢,总之少有非议。

赢大都 发表于 2012-5-6 22:40

这就是因为纸张有折痕而引起的
因为这种写法首先并没有美感
明显是破笔 拜笔
因为历史的长时间演习与误读
被有所表现

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2-5-30 16:49

折纸形成的与笔法写出的效果不难分辨。万不可把古人好的笔法误为材料或人为的故意。。。。

豆米 发表于 2013-7-9 15:22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触笔”也好、“节笔”也好、“折纸书”也罢,只是一种偶然的用笔现象产生的线质形象,如同隶书的蚕头燕尾、《勤礼碑》的横细竖粗或瘦金书的线条特征。这种偶然产生的线质特征丰富了线条形象,从而作为一种审美形象被书写者所欣赏和肯定,逐步演变成一种习惯写法而被书写者固定下来常用,久之,也被后学者采用。也许是右军写字时打了个饱嗝,手一提就产生了“触笔”,老先生觉得有趣便开始尝试、熟练、采用的过程。“触笔”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你喜欢就学。考古可以去探究,学书大可不必费这个劲。{:1_244:},研究这个是不是脑残?是不是滴了一滴墨在纸上也要考究一番?

豆米 发表于 2013-7-9 15:40

对待古人的作品,我们不盲从、不膜拜、不迷信,要理性地思辨,“神马浮云”只是偶然错误产生的网络名词,研究为什么会有“神马浮云”,绝对脑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蛋生鸡鸡生蛋有意义吗?吃茶去!

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3-7-10 15:47

对于经典碑帖,可思不可疑。思,达之;疑,惑也!

王黄飞翔 发表于 2013-8-23 16:35

{:1_56:}

王黄飞翔 发表于 2013-8-23 16:39

{:1_277:}

天开堂主人 发表于 2013-8-25 10:35

路过,认真地学习了一回

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3-8-25 12:32

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人,定是贤哲;但把偶然当作必然的人却多为昧者。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公社辩论会】孙过庭《书谱》之触笔到底是材料所致还是沿承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