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7 12:05

从丰坊神龙半印兰亭碑刻本想起,
许多人临帖会进入的种种误区,
1,石刻本帖,不是原作品实体,石刻本帖不能完全反应原作品实体面貌。
石刻本帖,一方面需要原作者确实是优秀作品,另一方面需要刻石工既需要是能书法懂书法,又同时需要是优秀的刻石工。这样不但使得刻碑能尽量地反映原作品实体面貌,而且还可以修饰加工使得刻碑比原作品实体更加完美。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人们崇尚临帖,又追求渴想极其相像,这就意味着是想追求临帖比原作品实体更完美还要完美的一种举动。临帖是需要的,但需要理解我的意思。
还有的就是非刻本的手写本帖。手写本帖虽然比刻石本更接近原帖实体。但是也不可忽略了那是印刷本帖,其实印刷本帖也不能完全反应原作品实体的确实真实面貌,比如色彩色调方面等等。
古人所用毛笔、用纸、用墨,与现代人所用的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帖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此贴发表没有别的意思,意思是大家在临帖中需要考虑以上所举意思。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7 12:24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7-3-17 17:56 编辑

{:1_296:}{:1_296:}{:1_296:}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7 13:53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7-3-17 17:57 编辑

一般人们常常以为名人的帖各有自己的风格,其实之所以各有各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有其成因,成因意思是之所以成为那各样子的原因。基本上是各人用笔用力方法的原因所致。二个人的帖,如果它们在用笔用力方法上根本完全不同,而你只知道一味地临帖,那肯定是不行的。临帖一方面是为了熟练线条和结体写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研究其用笔用力方法。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7 18:29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7-3-17 19:05 编辑

{:1_43:}{:1_272:}{:1_275:}一般,笔头墨多是速快轻按,反之是速慢重按,一般笔头用墨不需要过多,因为字好看不在墨多,而在有力,这也叫惜墨如金了。
林散之的字若是把图片再缩小了看,就无法看了,线条细得不成样子了,看上去就像极小的字,说明林散之的字在线条和结体上或架构上是不合理的。林散之基本上无法用生宣,也难以写稍微大一些的字,这和他用笔不到位有关。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8 08:42

{:1_296:}{:1_296:}{:1_296:}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8 11:05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7-3-18 16:09 编辑

厚生宣纸,一得阁墨,长锋羊毫笔,今天天气比较湿润,劲比较大,难写得很。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8 16:10

{:1_296:}{:1_296:}{:1_296:}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08:51

说说王献之书法,
有称法二王齐名,这话太荒谬,王献之只学得王曦子的皮毛东西,不是说王羲之没有将书法心得理论全教给儿子,而是说这儿子在自己父亲的手里无法真正地能学有成才,儿子的字与父亲的字是根本无法相比较的,可能儿子以为自己的字已经超过了父亲,父亲若是再怎么地想教儿子,恐怕儿子早已满心骄傲,根本听不进父亲已经习惯了讲多了的那些话。学习书法不仅仅是理论上需要得着知识,更是需要经历吃苦、经历细心研习沉淀。
人们学不了王羲之的字,就改学儿子的字,以为儿子的字可以或许叫人能寻得端倪,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小王是小王,大王是大王,学小王根本与学大王毫无关系,学小王根本学不到大王一点点半点东西。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10:02

赵孟頫书法,指力腕力用力有明显分离迹象,从粗线条看似乎有些腕力,似乎指力也能弹出,然毕竟腕力指力分离所为,在不算为难度的情况下,似乎能遮掩许多的不是之处,似乎还能驾驭。
从细线条看则完全失去腕力迹象,指力也表现为若,这是限制性一分笔必然特征。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10:32

颜真卿书法
先传上图片,再慢慢道来。
这是小字,然也看出是腕力与指力用力分离,属于限制性一分笔,限制性一分笔并不是说一点也不是之处,而是实话实说,是缺点就是缺点。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什么是限制性一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