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11:24
文征明书法腕力指力用力分离,也属限制性一分笔。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11:46
沙孟海书法,腕力指力用力分离,属限制性一分笔。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19 17:09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书法是先把线条练好了,然而是再来考虑结体的问题、布白章法的问题。人们往往是先关注结体的问题,又继而想要有好的布白章法。线条是根基,也是书法最实体的内容,临帖总想着要有好的结体、却不注重线条的问题,又想着要有好的布白章法。这样的字、粗看大概地看似乎能夸说出许多欺骗性的话,但不能细心地看,经不起认真地看。
我说许多名人是属于限制性一分笔,这应该是书法研究史上为一个大突破,我不说是一个大贡献,因为我实在是一个小人物,自知就是众人一口吐沫都能把我淹死,好在我就是一个小人物,如果是大人物,谁也不敢冒险瞎说半句,当然我不是瞎说,我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贡献,我不需要有谁来感谢,若有人来理解就算满足了。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0 09:01
初学书法可以先从小楷开始,可以在书店买一本小楷字帖,毛边纸,学生小楷毛笔,可先用凤眼握笔方法与鹅头握笔方法之间的方法,什么是二方法之间的方法呢?凤眼握笔法用笔特点是掌过于偏平,笔杆过于偏倾倒。而鹅头握笔方法用笔正好相反,是笔杆过于端直,掌过于竖起。用二方法之间是笔杆与掌都取二法之适中用法。什么是鹅头握笔法和什么是凤眼握笔方法可以在网上搜搜。这样一种适中方法可用来练习临欧体帖。若是练习颜真卿大楷帖可用鹅头握笔法。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0 16:41
颜真卿的用笔方法适合写大一些的楷书,不合适写小字,写小字了就会使得笔太軟不能控制,颜真卿的用笔不合适写偏草字,更不合适写偏大偏草字。基本上颜真卿没有偏大偏草字可以搜索到,颜真卿的字仍然是属于限制性一分笔,说这句话许多人会不理解,甚至是不服,没关系,颜真卿大楷书其结体是相当好的。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1 10:01
客观评论王羲之的书法
我们除了肯定王羲之书法的一切优点以外,我们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1,我们所见到的王羲之书法应该都是碑刻,如果是一个人具有优秀的书法技能又同时具有优秀的刻工技术,那么在他所刻出来的碑将远远超过其原来作品实体的完美程度。也就是说碑刻完全有可能要比原来作品实体完美得太多。
2,王羲之那时所用的纸与墨可能要比现在的厚生宣纸和一得阁墨其难度上可能要低得多。
3,我们所见的王羲之书法帖,其字的大小程度可能要比你我经常所写的字要小得多,我觉得至少要比我平时常写的字要小得多,我们知道草书字越大越难写。
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无需无限制地将王羲之抬高放大,无需将自己无限制地缩小看低。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1 12:40
关于石鼓文帖,人们临这帖可以用凤眼握笔与鹅头握笔之间折中方法来临,可用臂力与指力来临,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人们以为这样的字体才都是中锋用笔,这是错误的,严格地来讲像这帖也仍然是腕力与指力相分离的情景,仍然是属于限制性一分笔。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2 08:19
书法中的惯性问题,
书法中的惯性问题,一般来讲惯性具有一定的速度,但是书写中的速度并不就等同于是惯性,这二个概念需要区分开来。
书法中的惯性是指笔能甩得开来,或能按着作者的心意被抛起来,但不等于速度很快,见许多书法爱好朋友,其书法线条所表达的惯性仅仅是表现出了速度,而并没有表现出书法中的惯性。不能善用惯性,从而会形成字越写越小,而笔越用越大。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2 17:18
颜真卿写大楷书确实是用的是三分笔,但是他的那样的用笔方式是被限定在只能是写楷书,甚至他要写偏草的小行书或小草书都会带来那种用笔上的缺陷使得怕软,就是笔显得软难以掌控,这是在颜真卿的小行书中可以考证的,
颜真卿的大楷书确实是很好,但有可以再更好向上的空间,因为颜真卿的用笔是受条件限制的。
颜真卿的用笔使他被限定在只能写偏楷书,或偏小行书或偏小草书,他无法写偏大行书,更不可能写偏大草书。若是照现在的生宣纸或一得阁墨,他根本无法写偏大一些的行书或草书。
瞳人善
发表于 2017-3-22 20:40
本帖最后由 瞳人善 于 2017-3-26 11:44 编辑
凡是在书法用笔上腕力与指力用力相分离的就都是限制性一分笔,沈伊默先生曾经讲腕力与指力不可能不分离,他是说不存在不分离现象,他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腕力与指力不分离,沈伊默先生的书法也是限制性一分笔了,基本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名人书法都是限制性一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