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9-3-2 16:47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巩海涛

                                                                                                   

      
2018年1月13日下午,由董玮、李林、衣雪峰、贺进四位书法教育工作者发起,尚艺书院主办的“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在尚艺书院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文斌主持,出席论坛的二十余位高校青年书法教师、高研班导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经验,针对议题——《书法"美术化"和"文化化"各自的利弊》进行了激烈的研讨,纷纷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将嘉宾们的发言纪要逐一刊布,希望能对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 巩海涛






巩海涛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工作室助教与助理、曾翔工作室助教,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创作艺术院客座教授。




现场发言纪要
刚才听大家一讲,觉得这次讨论会很有必要,这次议题宗旨,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来追求学术的价值取向很有意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自陈寅恪之口,今天我们重提,在这个时代是很有必要的。
书法的学习,在当代实用功能逐渐失去的大背景下,更多是艺术家的自我修行,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就风格来说,这本是艺术家个体的审美取向,并非社会上所说美丑那么简单。再说,社会上公众认为不美的人,通过一定接触,感到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强多了。因此通过表面的美丑,简单做出判断,都是涉世未深的孩童做的事。
我们都知道读王国维文章,私下认为其人一定潇洒英俊,实际却是丑得很,所以鲁迅说他像一根火腿。古人讲书如其人,所以以“美丑”简单讨论书法也是不行的。特别是书法的创作,一直到老,才能盖棺定论。就像齐白石、林散之,没有后面的几年时光,书画史上会看不到他们。因为书画创作的中间过程变化是很正常的一回事,就像小鸡刚一孵出特别可爱,但其生长过程中也有很丑的一面,和人一样,如果都停留婴儿期是可爱,但即使可爱,又有几个家长喜欢一直过如此的生活呢?
看到这些书法家更应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而不应水波逐流,更多地去发现书法中的美,去大胆地创造美,用我门的美学观念,去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今天我们讨论书法家应当出什么样的作品,我认为作品必须坚守艺术性的底线。艺术性并不尽是以丑为美,只要作品艺术性存在,那就是好书法。可能我们在座的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是,你如果想用你的一幅作品来表达你的思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古人写诗词一样,他写诗词的内容所表达的,可能和读者之间想法会是两极方向。要说明一件事情,除语言外,再就是通过文字,但涉及到一些心理活动,语言有时也是无法表述清楚的,更别说文字,更无论书法了。
语言表述上我们通常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表述过程中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的作用,就像挤眉弄眼一样。书法的表现性,想让对方理解更难,比方说,写书法过程中,可能内心看到了社会的一种不公正不平等,心里就有不满情绪,或者遇到喜事心情高兴,那在写作品时,感觉就会不一样。但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相信大家好多时候,会读不到你想要表达的心情,对于书写者,这种书写动力是很有意思的,这也可能就是造成,为何书写同一个内容,很难有相同原因。
再比如,把《兰亭序》认真描绘一遍,就没有那个味道啦。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看到“兰亭”,已经不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了。但是为啥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兰亭”呢?因为他的一些特点是有的,所以会学的人,不求全是,只抓到他的一些挤眉弄眼就行。就像一些漫画大师一笔,便能写出一个人的相貌特征。所以书法表达是独立的,是个人的。虽然别人看不懂,作为艺术家本人要有一种精神,即作品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感觉,是书法家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的认识,是文化、经济、政治的内心认知与独白。说白了就是一种人生的阅历表达。
有人称每个历史学家,编著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融进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并不是真正的前朝的再现。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人的感受就会变化,写出的事件是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的。书法因创作情感的情绪波动,出来的作品才有激情、才有力量。当然,有时出来的作品可能又和你感受的不一样,但是有这些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去感悟生活,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
查过一些资料,好多艺术家的作品面貌、风格改变,跟他的生活阅历、生活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举个我个人例子,我早期写的作品比较美观,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到,当代社会中一些媚俗的人和事太多。如何保持自我,不媚俗、不馅媚?有时面对社会压力,我们不得不卑躬屈膝,但是我们内心实际上是很不满足于这种状态。那我们不满足,以一己之力发表言论,又很难改变社会风气,真的这样做了肯定是以卵击石,既然我们知道这些,只有去付诸书法,把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写到书法里面,去表现自己的感受。
现在的作品多强化碑的成分,意图自己张扬个性骨力,这是艺术家自身的一个取向,和阅历有一定关系。书法风格,留下来的一定是表现社会繁荣一面的,或者是鞭挞社会严重缺失民族精神的。这两类型作品应该都是一种正能量,有一次感悟,就是看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特别壮观,就像整个白布下来,那个力量大到让你感觉周围的声音都充耳不闻,四周极空旷。这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草书怎么去表现这种状态?草书表现出满的状态先贤早有徐渭、祝枝山,包括傅山都做过这样的尝试,书法可以有很多范本,但我们写的时候绝对不能按他们的范围去做,这样做就是在步他们的后尘,没有实践意义。
又比如看到阅兵式的时候,天安门前士兵走那个正步的步伐给我一个启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在走同一个步伐,非常整齐,形成一个韵律,那个韵律特别正。书法是不是可以以此及彼,不断推进,它就形成一种韵律,再加上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刚才我说的,对社会的那种认知产生的责任,所有这些形成我现在的作品模式,不只是草书,小楷亦然。
对自然的体悟和对社会的认知是促使我内心的一个变化,换做别人可能会不一样,但它最后必然会形成你作品的一种风格和一个面貌。
看到喜欢的句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非常有感触,多说了,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点击姓名即可浏览嘉宾发言纪要)
王东声   肖文飞孙长铭丁   剑张永华朱中原邱洪章衣雪峰徐   涛杨沛沛贺   进周治锐李立山






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届当代青年书法教育论坛纪要 —— 巩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