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2116|回复: 5

[转贴] 守成自赏,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我眼中的赣南书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0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转载)守成自赏,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我眼中的赣南书坛
0 X0 y* F. ?; @! P1 P. o    守成自赏,不是发展的正确之道——我眼中的赣南书坛现状9 R6 K9 J8 s5 t; q* o
                                  文\蔡杲
! D. [' z0 z+ a$ u) F# W
6 D# T/ j7 g8 u6 K8 T, V% p2 V1 s       艺术评论家冯印强在刘正成先生主持的2007地域书风研讨会上,发言称:“不同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其结果则是促进新文化格局的形成。”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如此渊源深远的文化传统,依靠的就是这种不同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更确切地说,是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不同流派的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最终汇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大流。文化的融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这些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的独特的个性,才有了文化的多姿,正是这些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的复杂,才有了文化的浩瀚和深不可测。
8 G8 {2 l" P) n6 |" b       如果说文化的沟通与融汇是比较隐含,不易觉察的话,中国书法的沟通与融合在历史发展中显得稍为明显,北魏的雄浑与江左的风流,中原的博大与西域的奇逸,二王颜米的森严法度与写经禅书的轻松脱俗,都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汇成了书法的传统。这些风格迥异、地域不同的书法流派最终在一股神奇的力量下融江到了一起,伴随中国书法一路走来,堪称奇迹!' N2 y" k5 l" f  [9 @# f; }7 x7 J
       原本水草茂盛之地,生出众多的参天大树,不足为奇,而要在贫瘠困乏的土地上成长出绚丽之花,却难上加难。就地理位置而言,赣南也属江南吧,和文风勃郁的苏浙两省相比,自然相距天壤,即使在本省,也远不能望临川、修水等地的项背。秀美富丽的自然环境难掩薄弱的文化底蕴,许多可以与“文”沾点关系的领域都呈现出一种与靡靡之音无异的苟延残喘(绝非耸人听闻),何况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义的书法艺术上?
3 q; q, B3 [) ]" X1 b# e' A$ R         我这样说,自然不得家乡人的喜爱,因为自古只有为家乡贴金的,未见在大庭广众之下撰文自毁家乡的,家乡山水赋予了我最原始的灵性与血脉,诋毁家乡即是诋毁自我。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这些直面现实的话,如果历史上自毁家乡的人的极少(甚至没有)的话,那就让我做其中的极少数者(或第一个)吧!
3 t+ r9 [0 F* ]1 a, o+ R       赣南书法,虽然也不乏众多的参与者,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创作观念的更新,或者对未来书风的探索上。
2 w" k7 g4 J% ^! ~$ \3 [      《赣南日报》的书画苑,应是赣南书画事业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但每每拜读,却鲜见真正能值得细细口味的好作品。也许,有书法家说,自己取法乎上,投稿也乎上,根本不屑在《赣南日报》上发表力作。那么,就看展览吧,展览如何?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历届展览,国展、中青展、楷书展、行草展、兰亭奖等众多名目繁多的展览上,能寻觅到我们赣南书家的身影吗?有是有,可惜与赣南总人口的900万相比,显得太少太薄弱了。在赣州书城五楼的展览厅上所能看到的书法作品中,精品少之又少,“老干部体”却在里面大行其道,而且还一不小心成为了主流。这便是对传统缺乏最起码的认知,与外界缺少必要的交流,自我圈地孤芳自赏的最明显的一个印证。9 q. |/ W* n8 t- Z% M
       赣南群山环绕,为赣南提供了天然屏障,也造就了她的闭塞。赣南这种先天的自然环境,使她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少为正统文化所波及的“边缘”之地,边缘地带的文化,常呈两极分化。良性的如西域楼兰,这个与中原相去数千里的西域古城,自我陶醉般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反应楼兰文化的简远倔坳的书法,虽非当时主流,但这种不在正统的汉文化背景下所生长出生的书风,被发现后却令士人们趋之若鹜,在现当代,依靠以它为代表的民间书法而自成家数、自立山头的人不在少数。楼兰现象只是其中一个极少数的典型,而更多的是,一个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僻静之地的文化往往是苍白的、落后的,我们所处的赣南就是这样的一块土地。因此,众多扎根赣南的书法家如果不放宽眼界的话,是难于挺起腰杆与当代书坛平等对话的。若偏居一隅是时空所限,实属无奈的话,放开胸襟和怀抱则不是太难于做到的吧。
* T0 }9 C: c% B  z+ q       在外界飞速发展的时候,过分的固步自封与孤芳自赏,就像一个韶华已逝却仍然待字闺中的老处女,对镜自怜,感怀人生,早已不具备太大的现实意义了。倒不妨打开门窗,让新鲜空气与蚊子毒蝎同时进来后,再作进一步的斟选,换一种心情勇敢地面对生活,或许更能得到他人的关注与青睐。0 t/ n) O/ v( g( v0 t+ N8 X
       所幸的是,赣南书家的自觉与自醒已经在一些中青年书家身上渐渐抬头。巾帼书家赖俐华走出赣南(负笈北大)后又回归赣南,以流丽爽快之风赫然鹤立于赣南书法界,连曹宝麟先生也称之为女中豪杰,可谓褒奖有加;高大儒雅的王德敏则书画兼修,手握摇曳多姿的毛笔,连连在国家级的重要展览中获奖,成为赣南书法界有名的获奖专业户;立足南康的李秀忠更是融合多家,从章草和秦篆魏碑中汲养尤多,形成了古穆拙大的独特书风。时下,流行与表现铺天盖地,风格与抒情应接不暇之时,将活跃在浪尖上的“名家”们的作品抹去落款,再拿来与作者一一对号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甚至几乎不可能)。李秀忠先生融章草、北碑、篆隶为一炉的书法,即使不落款不钤印,摆在一排风格各异的作品前都可以异常“扎眼”,有自己独特的“识别密码”。至于赵永金,是受过黄惇、王镛等当代名家亲炙的,自然出手不凡,可惜赵氏在名满赣南之后,走南闯北情定港粤,与如今的赣南书坛只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 Y6 G) W% y0 i8 B' ]: @       尽管,赣南地处中国版图上一个并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尽管众多大师名流更喜欢集聚在热闹非凡的人文荟萃处。而我们却更希望能像柳亚子说的那样:某日来到一个风景怡人的边远乡村,在一所毫不起眼的小庐前轻叩庭门,应声开门的却是一位斐声海内外的文化大师。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想像,我们希望也能有那么一天,轻叩赣南某一角落的小门,会有一位令世人景仰的书法大家开门相迎!
1 [5 B& E/ \) @" O
* o  w7 G# C. y/ j2 _* S3 }[ 本帖最后由 新浪 于 2008-5-24 21:52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20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2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0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em2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2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em6 em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