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806|回复: 0

[转帖]察时鉴史 居安思危——读《汉书·徐乐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9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徐乐是西汉燕郡无终(今属天津市)人。武帝时,他与主父偃、严安同时拜为郎中
,后擢升为中大夫。徐乐在任上的政绩已无从可考,但《汉书》本传中留下了他一篇近
千言的上书,这使我们不仅能够从中领略到他“辩知宏达,溢于文辞”的才华,而且还
能看到他洞察历史、善观时势的忧患意识。
  从徐乐上书的内容看,他应当是在武帝元朔至元封年间(公元前128—105年)以举
贤良而步入仕途的。这期间正是武帝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频频用兵、武功赫赫的“盛
世”时期。朝廷内外歌舞升平,议者无不美之。而正是在这一片“盛世”的颂扬声中,
徐乐面对穷兵黩武、独断专横而又不恤民力的武帝统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独立思考,他
以中国士人所特有的忧患意识,透过“盛世”的表象察隐观变,上书呼吁最高统治者要
重视秦亡的历史教训,一字千钧地写下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汉
书·徐乐传》,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传)这一石破天惊的警世名言。
  他用陈涉起义比喻“土崩”,用吴楚“七国之乱”比喻“瓦解”。他指出,“土崩
”之祸之所以重于“瓦解”,就在于“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
”,使“民”这一政治统治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发生动摇。这也正是“起穷巷,奋棘矜”
的陈涉能够“偏袒大呼,天下从风”的根本原因。“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固然应该吸
取,但它同“土崩”相比,由于“民”没有成为这场叛乱的支持者,尽管叛军“号皆称
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但终究遭到失败。
  徐乐之所以如此分析问题,不仅源于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对秦亡的历史有深刻的
思考,而且源于他开阔的历史视野、关注社会进程和命运的忧患意识。他深知,政治成
败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惟其如此,他才敢于针对当时关东百姓因天灾和连年征战而出
现负担过重的情况冒死上书,向武帝陈说其中利害。他写道:“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
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
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他希望武帝能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于庙堂之上”,避
免“土崩”之势的形成。虽然徐乐没有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矛盾的具体方案,虽然他
把修德、修政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皇帝一人身上,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能对社会形势
作出如此深邃的判断,还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徐乐的这种认识固然是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映,但无疑也从汉初以来的思想家、政治
家对秦亡历史教训的深刻分析中受到了启迪。如此也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西汉时期几代人都要谈论总结秦亡历史的教训问题?从汉高祖时的陆贾到文帝
时的贾谊,再到武帝时的徐乐,为什么都把总结秦亡的教训当作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问
题来看待?而所不同的只是:陆贾处在汉兴之初、百废待举之时;贾谊处于西汉稳定治
理时期;而徐乐则处在西汉盛世。这说明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不仅是处于秦、汉更迭
的历史大变动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稳定时期乃至盛世环境下不可遗忘的话题,是最高
统治集团时时都应引以为戒的大问题。可以这样说,总结历史经验和居安思危,始终是
西汉前期一些有识之士的政治思想的突出反映。
  无论从名望还是从功业上看,徐乐都远不如陆贾、贾谊,但他那洞察历史、善观时
势的忧患意识和敢于为民请命的政治作风,同样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而他的历史见识与
陆贾、贾谊相比也并不逊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