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34|回复: 1

高二适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1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 G/ H# D/ v7 r) p/ q
   
$ ^, O! i; W# f1 F4 t% ~高二适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1 v) X7 f2 ?5 k/ K; `# ]: {% V
' d! p. t. T% I9 _0 h一 章令草狂夙所谙 1 i& r9 t4 @6 X5 f8 Q9 _) u3 `9 g8 g
  一九六七年,章士钊先生在《奉酬二适老弟》一诗中写道:"客来倘问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对高二适先生的书法极为推重。一九七四年,二适先生在自己的诗作《湖州鹿毫笔歌》中有句云:"我兹泼墨满江南,章令草狂夙所谙。"他晚年爱用一闲章曰"草圣平生",对自己的书法也颇为自信。1 O! h" a5 Z. n4 z" V: W
  二适先生是江苏东台人,自幼生长 于乡间。在书法方面,纯乎自学成才,先生在其所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余不敏,幼承先人余业,笃嗜临池。然草书无法,中心疚之。不得已,乃日取唐本十七贴、澄清堂、淳化阁及淳熙续帖之初本研摹。初临钟太傅、继乃专攻右军,习之既久,遂得稍悟真草之书,非由草隶,隶篆入门,不能得其正轨。"
" Q! s1 f; @; H& E  自序中以说,"年逾五十"时,乃"出旧藏松江石刻皇家象急就章,暨元人宋克补本,朝夕临摹。又久之,始稍解章草偏旁法则及由篆隶省变为草之途径。"* v' r$ C% Z1 N2 @& H% C
  由此可见,二适先生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探索的阶段。正因为博涉诸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才能够取精用弘,。融会贯通,以至于自出新意,独辟蹊径。
4 d( f" Z  D" b1 A  二适先生早年善临《明征君碑》、《曹娥碑》、《兰亭序》、《龙藏寺碑》及钟王法书等;中年时于晋之二王则尤喜献之行草,于唐深爱太宗高宗父子及褚遂良、薜稷诸人书;晚年则专攻章草,除醉心于急就章之研究外,极倾倒于五代杨凝式及元宋克等人,其中以宋克对先生晚年书法风影响最大。正因为多年的沈潜涵泳,默想神驰,所以先生晚年的书法既取法高古,骨力遒劲,又纵横变化,时出新意。 # s# }6 }" w2 M8 l5 q6 S6 z
  先生在章草的研究方面有很突出的成绩。先生认为"章草不独为吾国文字草法之权舆,即论今草正书书体亦无不由此省变而出",可是"章法坠失已有千六百余年,若不及今整理,恐遂堙灭"。为了做好这项存亡继绝的工作,先生广搜各种《急就章》注较考异本,以及古代残简碑帖字书,排比章正,矫正诸本之失误。历时十载,终于写《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为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学的研究填补了一段空白。
  o, Y( J( E& x- F  先生晚年力倡学草者应学章草,因为"章草为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而且,"若草法由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先生常用闲章中有"骨节张索"和"江东羊薄"二方,张芝、索靖、羊欣、薄绍之四人均擅章草书,可见先生爱好与推崇。2 Z) G9 q) G2 S% t$ M7 q" B
  对于初学者,先生往往劝他们从钟王入手,他认这"钟王相参,书可有成矣!""右军真轨,元常隶式,合而成之。"先生常背临钟太傅"戎路"、"宣示"和"力命"诸帖供人学习。先生对唐太宗父子也很推重,认为"学书由太宗高宗入手,便可上窥二王,无事李赵以下矣!"他还主张,"先习汉隶,次即晋楷,两相联结,字有光彩。"这些颇有创见的主张对于后学是很有启发的。
2 r* D( i% A" a6 v* r  L* |+ t0 L  先生在书法评论方面也常有独特的见解。例如怀素《自叙帖》,书法史早有定评,有人称之为狂草中的杰作,二适先生却提出很不同的看法:"怀素自叙何道,千年书人不足识草。"他评论传世的怀素《苦笋帖》真迹:"此苦笋帖尤怪,何名之有哉!"对于相传是献之真迹的《鸭头丸帖》,则认为"此等帖殊未见佳,真迹再三模勒,遂致俗态可感也"。先生这种"每具只眼"的态度也许正是他"独具慧眼"的地方。
7 [3 g- I, w% T" ]  先生改名二适,又自号舒凫老人。他自己曾谈这两个名字的含义称:"二适者,适吾所也;舒凫者,舒展自在也。"在书法艺术方面,先生所追求的正是这种"适吾所适……无适而不可"的境界。先生爱用狼毫,笔力刚劲而又秀拔。昔人评宋克行草:"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起涧度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纵迹,驰骤必合程度。"把这段话借来评论二适先生的书法也是非常合适的。有人曾说,在草书领域中,像二适先生这样力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而达到惊矫纵横、笔随神驰之境界者,宋克之后,并无几人。我们以为,这个评价不为过分。
( K" h6 A# _  ?6 g" k二 磨穿铁砚始堪珍4 T( i% u  l  K$ u3 j
  一九七六年,高二适先生在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习字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小童作字多有质朴之气,兼有老成之风,于此吾笃信:举凡世上之学问、功业、品格、大都由勤习而来,天分则居其几微之数耳。"又在写给一位青年书法家的信中说:"此事(指书法艺术)非纸成堆,墨成冢,不克见功效也。"7 ?( p9 J4 P# w
  二适先生的成就正是从这个"勤"字来,先生珍藏各种碑帖墨迹千余种,而每种均曾研摹多次,多者达数十上百通。朝夕临池,至老弥笃。一九七六年两 次住院治疗心脏病,还要携带文房四宝和许多书籍,这些东西占去半边病床,见之者无不为之种勤学精神感动。
( t9 |# C& O1 \3 m' W7 v" J: D( y, y  二适先生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仅得力于临池之勤,更得力于读书之勤。每有学书者前来求教书法,先生总强调要读书,要多下"书外功夫",也就是"非多读书不可也。"先生一生就是手不停挥,口不绝吟。由于先生读书破万卷,作诗逾千首,他的书法便不同于一般的书家了,而是一位学者的书法、一位诗人的书法。人们在欣赏二适先生的书作时,都 深感 其典雅隽越,风姿独秀,有浓郁的书卷气。究其原因,正在于此。
* z/ `  q; n% }% ?7 }% }  高二适先生的父亲的位塾师,辛亥革命后,做了本乡小学校长。二适先生十八岁时即承继父亲的事业,担任了小学校长。此时即以文笔过人为乡里所称道。但先生并不以此为足,仍然利用寒暑假日投搞致函,广交师友,研讨学问。先生因时向上海《时报》投寄诗文,得以结识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先生 ,戈先生也是东台人,他对这位家乡的青年颇为常识;先生还和海安爱国老人韩紫石时有往还。在为人和学问两方面,二适先生从这些前辈处都学到不少东西。1 F" d% R, r* D# _/ ~. g
  二十年代,章士钊先生办《甲寅》,二适先生就是热心的投稿者。就在这个时期,二人遂订忘年之交,砥砺切磋,四十余年未有间断。有了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师友,再加自己刻苦自励,二适先生在古典诗文的研究方面,造诣渐深。一九六三年,章先生的《柳文指事》一书定稿时,曾寄诗二适先生云:"冰冷东淘俊少年,重提退笔迈无前。中山集纪开新样,火急河东二妙缘。"诗中"中山集纪"指的是二适所著《刘宾客文集校录》一书。二适先生校读刘宾客文集凡二十年,章先生则对柳河东研究至深。二适先生曾说,章先生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欲图与小子适并肩厕入中唐刘柳大师之讲坛"。
2 L$ c, C( w9 i; c2 w# q% _; I0 Q  《柳文指要》终于在一九七一年刊行,但《刘宾客文集校录》却至今未得问世。所幸者,《指要》中收录了二适先生的论文两篇:《柳子厚与刘禹锡底细周易九六说书后题》和《跋刘宾客天论》,窥豹一斑,也可知二适先生校读刘集所下的功夫。
  B. B9 S, r+ K- i# C( _: O: W  章先生在《指要》中曾说:"二适近年猛进,多所发明,吾忝长岁年,弥深企望。"而此时二适先生已年过花甲了,由此可见二适先生晚年仍表现出一股勇猛精进的精神。
" N+ I2 E8 o5 u5 w: _  二适先生一生以诗为友,对唐之杜韩刘柳,宋之江西诗派有较深的研究。他的许多书法作品都是写自己的诗作,因而更觉神凝笔腴,气韵生动,充分表达着作者的性格和精神。一九七七年三月,二适先生病逝于南京,他的老友林散之先生含泪书碑,题为"江南诗人高二适先生之墓","诗人"的徽号是十分恰当的。+ h. Y8 z6 S& i/ }4 X, ]! j
  二适先生有诗道:"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晚年自号"磨铁道人"。当我们在欣赏先生这些高古绝伦、神彩璀璨的书法作品时,可不能忘了他一生在读书写字上所下的苦功啊!+ G0 C$ f* S" e% O: W
三 平生青白眼,未肯让阮籍
) l' k6 Y$ N+ ^9 Y8 Z$ M  古人常说"字乃心画"、"字如其人"。书作者之胸襟、气质和学识必要从笔墨中流露出来。观二适先生之书作,严正刚直之气咄咄迫人,而无丝毫的俗媚之态。人们激赏二适先生 精纯绝伦的书艺,更钦敬先生磊落高超的人格。- X) f( @" O$ D6 n, d3 {4 z
  提到二适先生,人们往往会想起一九六五年的那场书法史的论战:《兰亭序帖》真伪之争。是年五月,郭沫若同志写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为后世依托,并指为隋僧智永所摹写,其序文亦经后人纂改。该文发表后,第一个表示异议的便是高二适先生,他当时就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
' x9 s8 \" T. d1 E  《驳议》一文在一九六五年七月曾两次出现在报刊上,先载《光明日报》,而原稿又于当月的《文物》杂志上影印发表。这种刊载稿件的方式是很少见的,曾引起一些猜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二适先生此文发表前,曾由章士钊先生转呈毛泽东同志看过。毛泽东同志在给章先生的信里,谈了他对高先生评郭文的看法。他认为,争论是应该有的。还说,他要劝郭老等人,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同日,毛主席写信给郭沫若,信中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毛泽东同志的两 封信是七月十八日写的,二适先生的文章七月十三日就见报了。  R9 @- k: u- {6 v
  毛泽东同志说,争论是应该有的。但是,随着"文革"风暴的来临,这场争论也只好休战了。一九七二年郭沫若同志在《文物》上发表 《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才又旧话重提,再次坚持《兰亭序帖》必然是伪迹。但此时的报刊上已看不到相反的意见了,争论并未重展开。二适先生当时倒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的,可惜不能公诸于世。
. R) A2 o$ e% F) X# l+ x! C% P- W  一九七三年,出了本《兰亭论辩》,收录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部分文章。按立论不同,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郭沫若同志及与之观点一致的文章,下编则是对立一面的文章。上编文章有十五篇之多,下编则寥寥三篇,二适先生《驳议》即为其一。编者还在《出版说明》中写着"应当指出,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这似乎是为这场争论作总结了。而"唯心"和"唯物"两顶帽子各有谁戴,也是明明白白的了。
. g5 G, }/ l) |. D/ n: s0 B. R0 s  但是,"四人帮"倒台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又回来了。近年来,关于兰亭真伪问题,报刊上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一九八二年《书法研究》杂志第一期就发表了一组有关兰亭真伪的文章,而第一篇就是二适先生一九七二年写的那篇《兰亭序真伪再驳议》。书法艺术的春天来临了,可惜高二适先生却已离开了我们。
/ z& K: S) G" Y$ `& l' Z" v$ |! Y+ J  在兰亭真伤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二适先生敢于放言高论的精神。先生的为人正是这样的坦率真诚,心口如一。"文革"前夕,江苏史学会组织了一次史可法讨论会。当时的形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学术讨论里孕育着可怕的政治风暴。二适先生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他参加了这次讨论,在会上他站起身就讲,侃侃而谈,抗论古今,很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柳定先生坐在他后面,几次暗扯衣襟,示意他三缄其口。这个发言后来摘录于《文汇报》上,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见了之后 ,纷纷来信,劝父亲切莫再作如此有风险的谈话了。
: J) o/ s9 }0 I  `* W  A  一九七一年,章士钊先生的《柳文指要》发行后,寄赠二适先生一套。二适先生仔细阅读后,发现失误之处颇多,于是一一摘出,并加纠正,汇成《纠章二百则》一册,正要寄给章先生的时候,噩耗传来,章先生已不幸在香港病逝。二适先生的小女曾问父亲:"章先生是你的老师,您怎么能编这样一本小册子呢?"先生莞尔一笑,借用一句西哲名言答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w2 R: m( c7 v: O+ \0 e# U$ G6 G
  二适先生是同辈的"诤友",也是后辈的"严师"。许多青年后学,凡向二适先生求教过的,无不受到过他严厉的批评,也无不受到过热情的教诲。先生晚年,在奖掖后进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y" A! }( s3 n  s$ |  ^( i- M
  二适先生知交林散之老人在《春日寄怀二适》一诗中写道:"侃侃高二适,江南之奇特……于人不虚誉,于已能专责。平生青白眼,未肯让阮籍,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直。"读罢林老诗句,二适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出现,使人们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才华横溢、傲岸耿介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 ?5 B3 U  G. G5 H  s- @, k$ t3 z选自《中国书法》* [1 V  v. [3 Q6 J- r/ {
2 u1 N1 O' k/ c2 W
 楼主| 发表于 2003-5-1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二适先生和他的书法艺术

[这个贴子最后由朝花夕拾在 2003/05/01 04:04pm 第 1 次编辑]" x$ e# w8 e  M5 R! c1 ~
) ?$ W" j* \+ T1 J) Z& q8 _! Q) Y* O
隶书集西狭颂碑七言联
+ U+ ?& p3 |9 T( {
+ X" T! S0 h; N$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H0 r/ \! Q7 \  n
行书致桑作楷札$ C6 H$ n' j# w& P

8 V2 y; o2 C/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 c/ B) c1 o( T& U1 _* o9 Q8 F7 y草书自作诗横+ o3 F! M6 M+ O/ |2 @* `

, `7 |; G2 e/ n! y#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4 M$ l6 G; S& D6 w; T, \3 q草书自作诗七律一首卷
* x0 x3 D4 K) v- L

. C8 u4 i; C+ g: f) v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S7 {" Z& q. K: u- _2 H3 Y( d8 O
行书信札# R1 E7 a( P  x. K
5 `! B+ D( e, u  r( \6 S, K3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 W, f7 U% n1 y
草书扇面; n8 d. J. |" ]1 S# {2 T# E5 Y1 \8 ]
) c; w3 H3 f/ c.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m- H6 B5 @2 Q7 I; T4 [2 X& ?
行书自作诗札
/ x8 ]) s3 u! P! n1 y8 T, c9 G

8 n- v/ }7 U- V; h6 V8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