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发布者: 网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16-11-4 10:34| 查看数: 16460| 评论数: 80|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2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展厅现场
展厅066.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2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展厅现场
展厅067.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座谈会发言记录

尉天池:搞艺术必须放胆为之!

我把我在展厅内心的感悟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看到崔伟的书法,一边走一边想,我就想到了这么几个字:一个是正,一个是清,一个是和,一个是雅。

正。崔伟书法的正道,他的正道我并不是仅仅从他的书法表象来看,我感觉到在他的书法当中,特别是通过书法,从他的判断、他的书法观念,他把中国古代丰富的辩证的哲学思想、哲学观与中国书法的美学原理融通了。正因为这一点,也算是他有了一个指导思想,不是说从表面的点画来从事创作活动,所以呢,我觉得他是在正道上走。我当时就首先选择了这一个字。

清。我也想到它作品的清,清纯、清丽,归根到底总体来讲,他的清是富有清气。我个人的感觉,清气和浊气是相对的。在书法当中,不管你的水平有多么高,或者一般化,只要看到你的书法当中,感觉到有清气洋溢,我觉得这就入书法之道了。如果你看到满纸浊气,肮脏、混乱,我觉得这种浊气既不足取,也很难称之为高水平的书法。那么崔伟是富有清气的,而且是清气洋溢的,不管是哪一种书体。

和。和谐构成艺术精神,我为什么感觉他的书法,不论是篆隶真草行都很和谐、很协调等等呢?我觉得他有一个立足点,我跟他交流,感觉到他认识到了和谐是书法美的一个基本点,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很明显。

雅。再一点我感觉到他的作品雅,很文雅,很儒雅,很纯洁。每一个字我不多说,说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就点一点。我觉得正、清、和、雅构成了他书法的形象,构成了他书法的高品位,同时也提前预示着他书法的美好前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另外呢,崔伟是我的老乡,徐州老乡。我看到了崔伟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儒雅,我们徐州有很多人不文雅,哈哈!他是我们徐州的精华,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为上。我总感觉感情上不仅是老乡,觉得是乡亲,他的书法,我觉得很和蔼,人也很和蔼。正因为这样,我想给你提一点建议,这个建议不是批评,是我的浅见。根据你现在书法的表现,特别是你在师承经典书法的表现,我认为是相当好了。具体怎么好,来不及多说。我觉得在这个基础上要着重思考,着重思考什么呢?通过看自己的临摹的也好,创作的也好,通过看自己的作品,要研究自我,研究自我的心理状态、艺术修养、艺术气质。研究自我,到你这个程度,研究自我的重要性,不差于研究古代经典。因为作品是你创作的,在你现有的基础上,在师法古代碑帖的时候,要有一个什么意识呢?要有一个突破的意识,要有一个创造的意识。在你临摹碑帖的作品里,有点点滴滴的,你个人的艺术感悟、艺术表现,这些点点滴滴,长时间地汇合、汇聚,就会形成你风格的要素。风格的形成不是突然摇身一变,它不是变魔术,要不断地自我检点、自我认识、自我发挥。我觉得你写得已经很好了,也有很多个性化的因素,我觉得你到这个程度应当再强化一点,再突出一点。这样,研究古代,更要研究自己。你的苗头我看到了,往后再深化、再强化,放胆为之。搞艺术虽然不是打仗,要看到了哪一步,必须放胆为之。说穿了,要是为了这个事业献身,即使不成功,成仁也是好的,但是你不可能是不成功的,肯定会成功的。所以我为我有这个老乡感到骄傲,祝贺你!





015座谈会-尉天池015.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座谈会
002座谈会-DSC_8462002.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6
刘正成:敢到南京来展就是成功!

我还是给大家多说一点,我觉得崔伟习作汇报展是成功了。

第一个成功的标志:敢到南京来展就是成功。北派的书家一般敢到上海,但是南京一般不敢来,南京实力派都在这,理论的名家也在这儿,包括我在内,也是不敢来南京展览,崔伟能到这儿展览勇气是十分可嘉,这就是一大成功。
第二个成功的标志:得到江苏各流派书家的广泛关注。我们这么多江苏的名人来看这个展览,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我觉得这个是成功的反映。今天这么多包括所有的流派都来了,很难的。
还有一个成功的标志:有企业家、收藏家当即下单。艺术获得市场的保证,这是扩大艺术再生产的重要条件。这一点我也表示祝贺。
第二个感想,是崔伟展览所引申出的关于继承传统学习经典的两个命题,一个是经典的选择范围,一个是经典的现代转换,这是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的普遍意义的两个焦点。

一、关于经典的选择

崔伟展览的临习作品中体现出经典选择的多样性。他对先秦的秦文,两汉的碑刻,宋代的名家都有涉猎,广泛吸收,这种方法无疑也是成功的。崔伟作品展的主题词是“传统”,王家新先生有一个序,就是对“传统”这个主题词的阐述,我是同意的。但是,尚缺乏对“传统”时代性的深化。

例如,最近十多年中国书协也大力强调传统,有一个口号叫“回归二王”。此口号一出,于是国展小字盛行。在展厅里小字缺乏视觉冲击力,怎么办,于是就把《圣教序》、《书谱》模式的小字六块、八块地拼出来,再加上各种彩色,这种作品成为一个潮流。我做过一个统计,一次国展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作品都是这种小字。我认为,传统回归取法二王没错,二王是值得学习的,但二王不是唯一的经典。所以“回归二王”口号的提出是一个时代性倒退。这次崔伟作品取法二王等晋唐经典很多,但也有不少先秦的金文,两汉的碑刻,宋代黄、米诸名家都有涉猎,广泛吸收,我觉得这样对经典选择的方法是正确的。

崔伟是一个敬业的编辑,而选择是他的强项。伟大的书画家黄宾虹就是编辑出身,所以他有集大成的职业条件。一个美术类编辑他所有的工作水平就体现在对优秀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选择上,或者说对优秀艺术理论家及其著作的选择上。这种选择对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意义非常重要而切实,首先要求我们有艺术史精神,关注对传统经典的兼收并蓄。例如,他这次获得很大进步的草书条屏,比四年以前我所见他的草书有很大进步,我认为他并未随大流去学《书谱》这种二王小草,而是对黄山谷草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取法,敢于狂草,并把手卷转换成条幅的草书非常精彩。这是我觉得是学习经典很成功的地方。

二、关于经典的现代转换

刚刚去世的美学家叶秀山先生说过一句我多次复述的话,叫“传统是一条河流”,我理解叶先生的意思是说传统是在不断系中更新的这种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加一句话,“这条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而我想强调传统在时序中的空间形态关系。
这次展览作品幅式有两类,一个是名家翰札临摹作品,包括手卷,点画结字都非常精。那么另外的作品,就是大幅挂轴、条幅、屏条、中堂、大横幅。就作品幅式来说,前者是明以前的经典幅式,后者是中晚明以后五百年的新幅式。这两大类作品幅式的选择,就体现了对不同艺术史时代经典的选择。如果仅仅认为晋唐才是经典,那么这最近五百年书法史上有没有足以取法的经典呢?

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所选择的书法史的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

晋唐以来书法史,除了王羲之据钟繇旧体演变为“永字八法”的新体楷书,结束了书体演变,并确立了文人书法的艺术自觉形态,他被称为书圣。在这一重大改变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改变,即是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挂轴书法,让书法的纯艺术书写成为书坛主流。这个改变的肇始地就在明代的“江左”地区,即我们当下所在的苏州、南京地区。因为明代中晚期在苏州的民居房子升高了,把客厅放置屏风的地方改成通屏,于是中堂、条幅兴起,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画家有了创作这种作品的职业。这是五百年来的传统下游,与二王、颜、苏、黄、米、赵的传统中游极为不同。二王等晋唐书家谁写过条幅、中堂、对联?徐渭、董其昌、王铎等中晩明书法家以其卓越的实践,既延续又改变了晋唐传统。就经典的选择来说,吴门四家眼中的经典就是唐人欧柳,但是浙江徐渭、倪元璐和福建的张瑞图等等,他们眼中的经典或许更多是宋四家。而我们现在强调的传统往往忽略了最近五百年的这个书法史大转变!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挂轴书法有一个由小变大的问题,比王羲之尺牍大几十倍的高堂大轴,改变了笔法、墨法和章法的视觉形态。怎么去学习晋唐经典小字向大字的转换,这个问题曾经是晚明六家,包括王铎创作研究的核心问题。怎么把《淳化阁帖》的翰札小字放大到挂轴的巨幅作品上去,就是王铎晚年十年的创作核心。但是当代书法创作关注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前王”,而忽略五百年来转变的代表性的“后王”。

包括我观察崔伟所有的楷书、行书、章草的经典临摹,除了翰札、册页外,大幅挂轴作品的单字未放大,楷书则用打格子写多字来完成的。这样,就经典的转换来说没有注意吸收晚明书法的经验。经典不可以照搬,而只能转换。要像王铎那样把王羲之翰札法帖小字转换成条幅大字就不是照搬了,这才是改变与创造。

因此,我对崔伟书法有两个建议:一、以晋唐经典为模式的小字书法,如翰札、册页、手卷等,多自书原创文字为佳,能传承和延续宋元以前的实用性书写,因为你文笔很好,写一点你的随笔、论书,这样这个转换容易成功,增添更多作品的文献价值与书卷气息;二、注意学习研究近五百年挂轴书法的经典书家与经典作品的经验,即从实用型书写到纯艺术书写中的作品视觉空间处理的成果。因为你从王羲之到赵孟頫中,你找不到他们的挂轴书法作品可以借鉴,也找不到对联、大横幅作品可以直接照搬和取法。日本近现代书坛之所以认为“后王胜前王”,他们就学这种不用转换的“明清样”,他们看到的东西就是晚明六家以来,包括亁嘉以后的碑学书风的范本。

我觉得在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对经典的选择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广泛地说,甲骨文是不是经典?秦简、楚简是不是经典?包括北魏碑刻和楚秦汉简牍是不是可以取法的经典?这从楼上的金陵四老书法展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除了林散之取法怀素外,其他三人很少有晋唐的范式。胡小石取法金文、汉牌,萧娴将《石门颂》与《石门铭》融合而法之,高二适取法明人草书,他们大多就受碑学经典的影响。他们对传统的认识符合艺术史发展的新潮流新范式,更客观地、完整地、准确地去理解传统与选择经典。其结果都是各有法门,各有风范,各有风格!要像四老那样眼界开阔,对经典不同时段不同侧面地去挖掘和拓展。

这次崔伟先生的书法习作汇报展引起了金陵书家的关注,并与北方来的书家形成了南北对话,应该说超出了作者本人的预期。再次祝贺崔伟的展览在古都金陵成为一个新闻,成为一个事件,成为对家乡父老同行的求道之行,再次表示祝贺!
   


016座谈会-刘正成016.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7
言恭达:书法不是单纯线条艺术的问题!


四年前,2012年3月,我们特地赶到徐州去看他的展览,这是第二次,进省城来展览。我感觉,崔伟他非常谦虚,也是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的艺术创作。他很希望从家乡的徐州、再到南京六朝古都,他希望从这儿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今天用了一个词叫做习作。习作表现了他的求道精神,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书家也好,一个艺术工作者,必然要从闻道,听道、求道,然后到得道,最后传道、布道。道,反映一个人的一生,我感到像崔伟这样的,他从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过来,然后到荣宝斋,哦!其实是一家,没换过地。这个没有换过地,也说明了他的专业性,这个专,一个是专业的专,一个是他自己对艺术的专。

这次看他的展览,包括他的作品集,到展厅当中的气象,感觉他是不断地在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内质上的,不是单一的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这里面我感觉到体现了他首先是敬畏,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本身具备着多才的、厚积薄发的编辑经历,所以敬畏是构成了他的第一个要素。如果对中国书法、中国文化不敬畏,他不可能写出四年以来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是至诚,至诚为道,他把道按照至诚的态度,由于敬畏产生了他的至诚,然后又因至诚,他必须有一个生活态度或者创作态度:我用情理两个字,不是情份,非常重要的一面是体现在他对当下的时风的,包括对整个文化现象梳理以后的,他从每天的日课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的文化精神。

他的作品当中,大家都看到了,充满着文气、雅致,充满着精气、逸气,然后我从他的草书当中,我又看到了豪气,实际上,他心中的波涛还是非常豪放的,所以从他的十几米的草书长卷,到包括像他的隶书,这些都看到了他的豪气。这种豪气,我感觉跟清逸之气、雅正之气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总结他十个字的风格特点,首先是雅正,第二是虚净,这个净字是干净的净,净必须要从安静的静过渡过来,如果没有安静不可能有干净和清清爽爽。第三是清洁,书法包括很多古代书法当中提到了清洁书法,节约当中又给你一种清洁。第四是平和,然后是淡逸。他尽量通过,尤其是草书,包括它的楷书,通过用墨的变化,表达一种非常淡逸的气息。我感觉雅正、虚静、清洁、平和、淡逸,构成了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目前在书法艺术的求道过程当中的一个整体风貌。这个里面中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我认为他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不是说他就至美至善了,这个方向构成了崔伟在以后发展过程中非常好的一条大通道。

我非常欣赏他没拿出来展出的243页的这幅作品,我感觉到是非常好的。好在哪里呢?我感觉到不但是清洁、淡逸、雅致,他蘸了两次墨,尤其是中间虚静的感觉,他写出了一种虚空。从这个上面就已经看到,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中国哲学的最高的理念,就是庄子的虚、静、灵,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哲学高度我想也是崔伟可能在无意识当中,实际上有意追寻的一个高度,我感觉到是在形成他的风格。

我感觉到从他的经历和这几年的变化,我非常关注他的变化。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突出地显示他在思考什么,他没有浪费时间,一方面他的编辑任务很繁重,编了很多书;在这个里面,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精神。因此我感觉第一个,他首先是从临摹经典,他这次有近一半的属于临摹作品,这也显示他从临摹经典,到亲近经典,走入经典,最后希望又能够转化经典。转化经典,在楷书当中,包括一些临作,他开始加入自己的笔意和自己的一种艺术理念,自己的想法,这个也是我们如何从临摹经典到转化经典的过程中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他在这个里面是不是已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是另外一回事,他已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始终在,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叫永远在长征路上,他也是在长征路上,这个长征路,我不是赶时髦,这确实是他书写的长征路。

第二个我感觉到他始终坚持着学理支撑,在书法艺术的学理性方面,他强化了学理支撑,还原文化。因为就他本身来说,在书法理论的研究,包括书法史,包括写了很多很多评论文章等等,他本身是在自己的编辑工作之中追寻,这就是一种长征路、一种追寻。我感觉到他从还原文化的角度,已认识到书法不是单纯线条艺术的问题,是综合学养的问题。

第三个,我感觉到,他始终记住了最终当你把传统经典拿过来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思考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时代的特质在哪里?这个时代特质也构成了我自己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风格,我相信这也是他第二次在江苏办展览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前景。这个前景当中始终坚持着通会,这个通会,其实要打通各种。现在首先要雅化,我感觉到我们现在作为书家也好,画家也好,首先要把社会的俗文化使之雅文化,这是我们的责任。第二个就是要通化,这个通就是包括我们接触的各种各样的里面,在这个里面你要选择。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沉化。要把它沉积下来,要提练,包括他在楷书当中,以及隶书当中的跟楷书完全不同的气息,包括雄浑的,大气的,不光是汉碑,更多是清人的隶书的气息。还有一个就是草书,草书是他在整个展览当中篇幅比较多的,而且他最能够以豪迈的气质来发挥的,我感觉到在这个里面最突出就是他的用墨,尽管他的线条还不是很过硬,但我感觉他的用墨是一大特点,他已经懂得了中国书法的最高的哲学境界,哲学思辨,需要通过虚空、用墨的浓淡枯湿的运用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最后,我想也是要提建议的,现在他的各种书体都比较棒,相对的篆书比较弱。篆书比较弱主要是他从线条表面地描摹,比较纤弱,他保持了清,不过比较纤弱。因此,把篆书从金文到石鼓,一直到秦刻石,那种雄浑苍莽的这种气象,我感觉到还是要下功夫。第二个,从整体来说,包括楷书,尤其包括隶书,我感觉到可以思考,中国的隶书、包括篆书、行草,从清代碑学走出来的,思考吴昌硕对当下的、对时代的意义,而不是从李瑞清的单一的形态的描摹和形成习气的方面。我感觉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这个时代的写意精神,也就是风神骨气者为上,妍美功用者为下,除笔法变化以外,还要注意用墨方面。比如你的隶书用墨方面,我觉得很实,等等,就是要通过写意性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就这两个建议,完了。

017座谈会-言恭达017.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8
曾翔:作为对手的话,这个人很可怕!

我前天刚看了一句巴菲特说的话,他说评价一个人,看四点。他说如果前两点不行,后两点再好也不行,这四点是哪四点?就是一个是善良,一个是政治,后两点是聪明、能干。前面这两点如果做对了,这个事肯定是会成功的。但是前面两点不对,后面再聪明,可能会毁了这一生。我觉得他说得挺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再看崔伟的展览,我就想起了巴菲特说的这个话,我觉得这话对他挺对证的。这是我对他这个人的认知,在前两项是非常好,我想他获得成功是必然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
第二我觉得崔伟应该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今天的展览没有把自己全部的力量使进去,刚才尉老师已经提醒他了。可能觉得他的方向他的个性,很多方面都没有表露出来,我推断也许他自己留一手,也许他要试一下,看看各位老师怎么说,和他内心想的是不是一致,能否支持他做到像我们传统文人那样大器晚成,那样水到渠成,这可能是他的想法。我现在回想起我们当代的书坛,有很多早熟的瓜,有很多经常获奖的专业户。我们现在再认真地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实际上,他身上的那种亮光渐渐地远去,也就是说他没有做好事先的准备,突然就出名了,突然就成名了,突然光环太多了。我觉得这正好跟崔伟形成一种反向的一种对比,这也是我对他的一种认识,我觉得他在不激不厉,按照他自己的步伐朝前走,这是一个应该讲,就是说作为对手的话,这个人很可怕,作为知己的话,这个人很值得敬佩。也就是说这个人狡猾狡猾滴,还是挺值得敬佩的,就是说他现在是一招一式走得很稳,刚才几位老师都表扬了。所以今天我为什么来,我很怕他的,不知道突然哪一天,艺术突然高到我们高不可及,都有可能。刚才在采访的时候,他说你为什么来看这个展览?是冲着什么来的?我说冲着这个人来的,我说因为他的书法我很熟悉,用不着到南京来看展览,我是因为这个人。我觉得崔伟很值得我们读懂他,所以我们要来看,结果看了以后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他的作品,就是告诉我的判断是对的。他现在是一个广博的学习方式,而且做得很扎实,他每一个东西不是浅尝辄止,做得有味道。临帖展我们看的也很多,但我觉得他的跟别人不一样,他下的力量,比如说用的纸张,他的小楷用的纸都不是投机耍滑的,都是用洇的,用宣纸来写,这个需要有一些内劲,可能和他打太极拳有关系。所以无论怎么说,我觉得崔伟将来肯定是一个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因为我刚才一直上楼看了四老的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个机缘巧合,也不见得,这可能也是他的一种修为,有点得道的感觉。上面是金陵四老的展览,下面是谁的展览?我想他这个求道是对的,上面看看,下面看看,找找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这样一种路也昭示着他将像四老一样前行,好,谢谢。


019座谈会-曾翔019.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0:59
黄惇:是否可以相对聚焦?



崔伟这个展览表达了两层谦意,一是说“习作汇报”,二是说“求道金陵”。一般说来是从地方进京,选中国美术馆,向北京文化政治中心汇报。而崔伟是从首都来到地方,所以这是他对人生思考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的境界,我以为非常有价值。

四年前,我也去徐州看了他的回乡展览,刚才电视台采访时,我用“惊讶”一词,那就是他这几年草书的进步,不论是大条幅,还是那两张信札,草法的结构、用笔、章法处理,都很好看。揣摩他学的来路,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几乎都有影子,不容易,所以我期许他的草书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展览中,他展出了许多临习作品,大部分是属于“实临”。从甲骨、石鼓到汉碑碣,从钟、王小楷到虞、褚楷书,还有经典行草作品的临习,许多习作很是精彩,显示了他对传统的高度尊重和继承。也就是说,崔伟认识到广博地吸收古人经典,是未来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可以指出,这些作品博有余而约不足,是否可以相对聚焦,并通过临摹展现对古代作品的认识深度。我听说崔伟正在下功夫写“论书绝句百首”,若将临作题跋、论书诗结合起来展示作品,将会使展览更有品味,这或许是未来崔伟带给我们的又一惊喜。

中国书法临仿的对象是有文化精神的,我们临钟王,临颠张,临苏米,作品后面都有“人”,那些活生生的人会给我们许多活的“精神”。清人喜写无名书家碑碣,这些碑碣的人文精神通过书家得以追加,而碑碣后面其实却无“人”,活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大打折扣。我注意到崔伟临写的钟繇、虞世南,都下了很大力气,在逐渐脱去他先前临北碑墓志的习气。我想说不是不能写北朝墓志,那里面有许多新鲜活透的结字,但处理好,化俗为雅,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前,因《中国印论类编》的出版、校对,我与时任此书责任编辑的崔伟接触了五年时间,他好学、谦恭的优良品质给我留了深刻印象,这次看到他作品集中有关于太极拳的文字和练拳的照片,我相信他将书、诗、拳的内功融合一体,定有大成。

018座谈会-黄惇018.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1:00
章剑华:为自己正名,用作品说话!


    前几天收到崔伟先生的请柬,还有他的书法作品集,认真看了他有关的介绍和他自己撰写的文章。我觉得这次展览和他做人的风格,和他对书法的认识,我觉得非常的一致,这是给我的印象。崔伟先生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或者是一个观点,就是在经典的引领下与时俱进,我觉得对经典艺术、传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今天上午现代美术馆举行了中国当代艺术年界展,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专门来做了一个学术的讲座。我原来对当代艺术不太了解,通过和他的交谈,听他的解说,他总的一个观点就是:当代艺术突破、创新,强调艺术语言的原创性,这是当代艺术重要的宗旨。我想作为一个社会的发展,作为艺术的百花齐放,我们对当代艺术要包容、甚至要鼓励,它代表我们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书法恰恰相反,我个人理解,应该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书法更多地强调传统、继承、弘扬,甚至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们书法要更多地注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来进行新的创新。所以我觉得崔伟先生,无论是他的书法实践,还是他的书法观念,我觉得是非常正,这是我今天看到展览的一种感受。
我们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来的名家大师,有我们在江苏的尉老、言主席这样的名家大师,在一起为一位中青年书家,他自己非常谦虚,我觉得他这个人比较儒雅、谦虚,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来。他的作品展叫习作展,这好像是从来没有过的;我那天送他出来,我说你写的还不错,他说自己是业余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书家这样讲。
其实,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家、书法家,不在于名声多大,关键还是要用作品、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说话。我这两天在我的公众微信号上发了一篇短文:为自己正名,我觉得现在称教授、大家、大师、将军等等,多得很,其码有一部分是名不副实。我觉得每一个社会角色,包括艺术家、书法家,自己的名分一定要和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相符。不是说光靠抬高自己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要抬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和社会贡献度,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想,崔伟先生的书法作品展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怎么样来踏踏实实地从事艺术工作?而不是过多地去追求名分、称号,而是要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艺术实践上,更多地进行探索、创新,取得真正成果。
最后,今天也有许多北方来的,也有许多江苏的艺术家,向大家汇报:我们文联在12月22号,策划了一个乡愁的书画展,也就是邀请江苏籍在外的著名书画家回到自己家乡的美术馆来办展览。我们这个创意提出以后,得到了许多著名书画家的响应,沈鹏、范曾先生等都给我们寄来了作品,有可能他们还来参加。
我在这里,一个,希望我们江苏籍在外的著名书画家,包括在座的来积极来参加我们这次活动,我也希望我们江苏的书画家,到时也积极参加这个活动。
我们江苏在外的书画家,他们取得的成果是我们的光荣。同时他们回来,也是和我们一个对话和交流,包括崔伟,也是从我们江苏走出去的。其实包括我们老一辈的,中青年走出去的许多也已经有很好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他们回来办展览,我觉得既是对家乡的一种情份,同时也是对家乡的一个汇报、交流,同时也是给家乡艺术家的一个示范。所以,感谢他们,也感谢崔伟回来办展,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作品,谢谢大家。


033座谈会-章剑华033.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11-4 11:01
萧平:所有人都要成为书法家,没有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


我跟崔先生是第二次见面,那次看过他书法的一些印刷品。我们也做过一次交谈,他当时就有这个意向,说到南京办一个书法展,他拿不定,他认为南京是一个书法重镇,到这里来是不是会出丑。但是今天他的这个展览终于来了,不但没有出丑,而且出彩,很精彩。我觉得他的作品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多,电视台采访,我也讲了几句。
第一个他有一个谦虚的情怀,这个很可贵,就是他的展名叫书法汇报展,他不是在表面上的谦虚,实际上他就是这样,碰到前辈,他都很谦虚。有了这个谦虚的胸怀,是他的艺术进步的一个前提。
第二个关注到,他的作品很静,这个使我想起来林散之先生之前跟我说的话,他讲书法之道,是寂默之道。任何艺术之道,都是寂默之道,他认为有这个寂默之心,所以他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写这么多字,这是第二。
第三我的感受是有句古语,叫致广大、尽精微,今年他是45岁,45岁之前他是个致广大的过程。他把几千年来这个书法精华做一个再现,我觉得他自己的题目叫做习作汇报展,就是让大家知道他习书的过程,致广大这一块,任何东西都要从广处慢慢进入深处,这是一个规律。那么下面的一个问题,当然他要在这些东西中,他要进行选择,刚才尉老师讲得我觉得很赞成。在45岁之后他再怎么往后走呢?他要进行选择!我们看到高二适先生的成果吧,因为他的选择中有一些别人没有选择,这些东西就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性情去选择,才有更辉煌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他张扬个性的阶段。
那么还有一条,我们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看他的一个自序,这个自序中间,他是把书法作为他人生修为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个过程。这一条很重要,我们今天在谈书法的时候,好像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是我觉得不一定。所有人都要成为书法家,没有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书法家协会应该有一个工作,就是把书法普及到老百姓中间,让老百姓都知道书法作为我们一个精华,一个传统,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这么一个优秀传统,可以把它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部分,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我们一生,通过书法的感悟,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应该怎样做,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更大,我觉得他做到了这一条,起码是想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很不容易。
最后一条,他荣宝斋出版社做副主编,他可能要看很多文章,我想到了陆俨少先生,他把看书放40%的时间,人生的40%的时间放在看书上,写字画画只是三分之一,还要作诗词。中国的书法家真正能够最后成功,成为大书家,一定要有前面的这些前提,一定要读书,这也是我们现在书坛中间最缺少的一个问题,最缺少的一个方面,不读书怎么能成为一个书家呢?
当然我也谈到一个问题,现在书法也叫创作。我刚才跟电视台记者也讲了,古代的诗人苏东坡他们都没有把书法当成创作,他是随着心情流淌出来的这样一种艺术,他不是为了展览,那个时候好像没有展览。宋代有展览吗?没有,清代也没有展览。当然刚才讲了,就是要跟随时代,这个时代有展览,要变化,但是我们还应该倡导书法要随意,要随着自己的心灵流淌,不要太造作,特别反对造作,那么我觉得这是应该我们倡导出来的一种追求,我就讲这么多。


036座谈会-萧平036.JPG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