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游寿:写碑的女子

发布者: 网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17-3-8 11:34| 查看数: 2937|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K! V  H. `' _2 r& {( Q( b* \

8 Y4 Q# L7 [/ j4 V4 W/ V5 n% D; f游寿作为学者型女性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她的书法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审美意义。封建时代的女性谈不上读书写字,即使到了现当代,女书家的数量在同领域内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游寿的书法格调之高雅,尤为难能可贵。游寿的书法继承其师胡小石的金石书风,线条遒劲有力,呈现出雄强刚健的风格,书法界侧重于游寿书法的男性气质的讨论,容易忽略其女性书写的特点。个体的文化习得是随着社会性别角色一起成长的,女性独有的心理特质和生理机能都可以对其文化习得施加影响,并在艺术创作中刻下性别符号~~
# T# V, }' M; U% W2 {" y# G2 e2 n/ [! H+ X$ ?9 Y
95af8f621aa405b0467a20ea8740d55b.jpg ///游寿(1906—1994)
' y, `0 {" E  t5 U
- s$ q/ N& G5 T& H2 Q" [2 i2 A在她朴茂雄浑、刚健清奇的书作之后的是一位学人的风骨和坚守。外人直道她早已“点墨成金”,而她自己只淡淡一句:“我的字,不卖。”简单的一句话,看似无奇,实则正是当下学人稀缺的一种态度!  
+ I+ P7 `7 F; t  K' O, l+ v8 d; |: r6 B. X6 o; M. f6 m
5f1e01f40de2abdaf2f5d9fa96d636e3.jpg ///晚年的游寿
/ N& x4 U# s! r, `4 x
' j1 M. w: ]2 f; R. @; }, D
8 U. n) {/ q. K8 m" O6 ?* F0 \( k- f$ u" B% }: p
308a05f086f6cf17ab889c909f166ca9.jpg ///1948年,胡小石60诞辰,游寿(三排左一)、宗白华、唐圭章、曾昭燏等与胡小石摄于玄武湖
4 I' P9 ^& ~6 O5 ~0 |& a) ]! p! Y, R( ?

$ O+ e  @' K( F0 ?1 l, ~7 ^: x- R8 S游寿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是我国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之一。于甲骨、金文十分用功且运用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的神髓,其回腕执笔取法何绍基。擅大篆、隶书、魏碑,取法高古,章法布局多为有纵行而无横行,各行中字数不定,取自商周金文和摩崖造像。融金石涩笔与天真浪漫的布局为一体,大气磅礴,奇趣颇多。隶书、篆书为其所擅长的书体,其书作刚柔相济,拙朴苍健,生涩醇厚,具秦汉风骨。于创作的同时又长于研究,有书论《论汉碑》、《随感录》、《书苑镂锦》等存世。与江南的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都是著名的女书法家。
6 i; |- Z2 [* u& B
4 T4 J) y' V/ v 991f54d3a9cd8b5e664abdc784ee56ca.jpg
9 ?2 l1 e3 g) P) V5 A8 d, N" ~' E
, u, i8 L5 F/ g  ?随感录///游寿3 j& M2 U! f5 B
/// 一& p( G0 h+ A7 U$ G* ]# G- T2 D
福建自古是海口,接触外来风气早。我幼年没有受封建束缚(父亲虽是举人、汉学家),未满六岁进小学,不穿耳,更不说裹脚。幼年是个顽童,不能正襟危坐写字,八岁时还从树上爬到屋脊眺望全城风景,当然不受小学老师欢迎。父亲却是五县文教领袖,因之虽是顽童,而相当得家庭感染。父亲会绘画,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均工,我玩耍困乏回家,便看父亲画画,写篆隶,自己却从不握笔作书,以儿时略能作短文,思虑速而能安排全文结构,因之老父取其长处,而责其短。9 I4 b# J" O4 Y( h9 N  D" `; J
到了中学,是福州省立女师。由于清末福州出了几位有名科第人物,他们都妙于真楷,而我所读的是师范,尤着重楷书。女生宿舍,清早研墨、背古文,然后写一张寸楷,吃早饭上课。(当然有的人梳辫子、粉饰衣服,我这顽童就不好此。)由于小楷写不好,受语文老师的“关怀”。(1980年回福州,同班老友告诉我,邓老师一直关怀我。他是邓拓同志的父亲,解放后到北京,活到九十多岁。他是有名举人,而极接受新文化。)于是第一次暑假回家,就从父亲学颜平原(颜真卿)正字,不到二年,就赶上,有时替下一班同学“捉刀”。
  }: R$ i: z4 t% Q; S4 R7 L# L: V. e7 ]9 {
c5d1277c75a801922e7b58a99e585da7.jpg
" r3 p6 o& O5 i, @, {1 H& F  o% b" }
到进入大学,由于我有一点古文字家学基础,对新出青铜时代文献感兴趣,多选修金文、甲骨、音韵课,也随时观胡小石师的用笔。这是我的学书过程。由于从幼不好好写字,我的字是生涩的,不是娴熟的,但我从来未沾染流俗劣帖,而且执笔是正法,五指全用力,掌虚而直、腕平,大字悬肘,可以说得是书法正宗。+ A( Z0 g6 M8 m3 L2 S& O
一切学习,都当从正确入手,求“取法上乘”。我曾学颜书,后来学大篆(写钟鼎文字)、汉隶,着重学《韩勑》(礼器)、参《仓颉庙》和《流沙坠简》,行书曾写黄山谷,后来感到草野,又学锺繇诸表,虽非原来之迹,但汉人韵味,非唐、宋人之工巧可比。楷书(真书、今隶异名,实为一),对《张猛龙》、《张黑女(张玄)》下一点功,由于流俗都写颜,我决心学北魏,以变颜的熟。+ `0 q$ w0 O0 B8 `# y9 G  d

8 Q2 O% L- \: Q  W# Y: _- |' x! m9 U cee67fa4180fa298cb69e2bb42ad7d69.jpg 6 E* v. O7 L- B3 F# p  l8 n
6 t3 Q  W2 i0 l' g, a
另外,我曾钩摹了《甲骨文前编》,大约在大学三年级。当时《前编》一部是三百元银元,一般学生买不起,只好去钩,是小石老师借给的,用蝉翼笺。日本军阀入侵时,在南京被盗去。又曾在两个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参与整理过旧存碑帖,但都只烟云过眼。" K  K7 A$ s! b* B5 p3 u
从我自己写字体会,可恨幼年未肯立下基础,在十七岁时稍懂,由于中学语文老师启发。颇自喜,告诉父亲,父亲说:“你幼少时肯听语,岂止如此!”但一年之后父亲去世了!因之进大学后才努力,补过去错误。
5 d6 _% S+ W' }9 \: ]# s8 x$ {0 f! L
/ ]' H1 v5 u0 M# g( C' q 2c166b18e746698b1fabf4636aaea947.jpg
! e6 u/ _6 H& u9 k+ `2 g
+ X. h3 @2 L- d3 e; c2 N, ]" k以此,我近年在教写字时,从五六岁小孩教他,他很快就把笔握好,教他看上乘书法,他们即领会上乘字。由于儿童朴素纯正,写字会上正轨。如果已受非真正学习,那他要改去旧陋习较为困难,而且先入为主,眼中无高景,就流为“买卖字”,比馆阁也望尘莫及了!写字不止是手写,有人以指画,或有双手同时写,这是别才,非众人能事。但有一点当注意的,即是有艺术、学问修养,这就是“买卖字”、“书卷气”的分野。前人说:“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这就说明写字是从学习的背后衬出来的。即是一个工农,他也有自己专业、朴拙的力量捧出书法。不是道士挥笔画符咒,草草了了,摇首晃脑自鸣得意。还有一种通病,我自己也有过,正书写不好,于是乱写草隶,左右踢跤,故作态吓人,或是未学正书,而炫耀于“笔飞墨舞”,乱作狂草。这都是学书当知的戒律。; [2 h* ^5 d) {5 F$ q5 S
我不是写字的人,大部分时考研文字,字书是要自己疏放虚浮性格去写字,另外中年微有肺病和神经衰弱,医生嘱我养鱼、看花,但家贫自食其力,便去静心写字,果有效果,此足以和同志们一提。* p/ y+ o& D$ e9 e' `7 A

% t% p' |0 @+ l2 j, ?* m! S; B 1366c9aca8326d34d96007ae8ba5aad6.jpg
- _; U& z! h- Z0 x
, M/ q9 _+ A/ p% d& t$ b5 a& g/// 二
4 y  g7 A9 O8 t8 A$ a8 |( K  Z“书”,也就是“写字”。写字一定要给对方即大众以美的感观,所以“字”历来就讲究法度。我以为“法”是在熟练中不断形成、提高的。前人对你口传心授,自己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熟练,在熟练中提高。如果只有口头传授而不去实践、领会,也无从提高,所以说“书法是实践中提高”的。
( e0 p" O" M9 B1 f文字是人民大众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只要写出来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书法作为艺术,体现文化情韵,这就要讲究艺术的修养。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书法,亦是此理。多看历代各书家的笔迹、拓本,广见钟鼎、碑帖,增长自己的内在力量。前人曾说“笔颓万支,何如读书万卷”。! f- V/ @2 M  E0 l( I/ L( N) _
这说明“写字”不只是写字,而且要加强文化学习。经常看到一些学者或政治家,他们并不常写字,偶然下笔,却风神不凡,使人折服。亦有一些“司墨”者,写一辈子字,写得也端端正正,却似“死在纸上”。旧社会账房先生,成天写字,可是没有见出过几个书法家。他们这种字,人们管它叫“买卖字”。+ z% ^) |; [! D# V6 d. J& Z
# \( }9 H8 n; _; N$ ]2 ]8 e
6a1cf769628048ac3fc9fbb896ef25bf.jpg ( y; ?+ t- i4 `; G! |
2 w' ^. b' T2 d, K5 @. ?# h9 `, X( p
书法既然有法,就必然要有师传。可是高明的书法老师,从来不教学生学自己的字。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可资师法的书法名家多得很,为什么非要把学生迫促在自己的小藩篱下?
5 K1 j, ]! |+ G, h" I7 Y# E6 V学书人要手、眼并重。一辈子没见过名家的手迹和好的碑版,所见到的只是一些“买卖字”,还要自诩是“能写之手”,是很可怜的。要成为书坛高手必须从童年就教他执笔,还要给他看一些上乘的法书(名家的手迹印本和碑刻),使他具有较高的韵致和眼力。+ f  E, C) A  a* i3 Q
; {1 z7 k6 d* K; {
58983c904a447c18214dbb02c43ce906.jpg
( r" r  v0 g! \# Y: F& k0 b
' Q& s9 V" h5 ]我们要发展书法事业,当然要从童年抓起。童年能书,是难能可贵的,但不能动辄就称为“家”。少儿学书采用什么范本最好?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书苑》是否可以组织讨论?! \' J; N- j+ O9 V$ ^
我们生长在建设高度文明的时代,领导上积极培育书法人材,出版了许多前人的好的书范,可是由于缺乏真正内行的指导,同时也印行了一些旧时流行的“铁钉头”一类的“书范”。对这种东西许多人都说不好,可是却大量流行。最叫人痛心的是,印了一些普及本,买回一看,却是某某临书。由于是描涂上纸的,原来的劲健、韵致都失掉了。* v, j) E- s; Z7 e  R9 `0 O5 ?& J9 S

  ~2 M" G0 z1 u& t# J6 n' O0 L! q+ ?4 p e0c307a5cc2bd3d4254a93d6aea20887.jpg " g4 ~; b' @1 j4 Z

7 e9 |  B. T+ B) r9 |, n3 Y“书”与“画”,是两个不同的名词。过去常常合在一起称谓“书画”,那是因为一来书画同源,二来过去能画者,必定能书。古时候都是先读书写字,如发现有绘画之才,后来才学画。
4 r9 k+ p8 g& P/ A; B9 T! u3 f近代有些人只画画,不写字,大概他们以为书法已送进博物馆,不必去学了。“书”与“画”都用指尖执笔、运笔,但“书”的用指要五指并用(有人反对这一点,大概未有练字的实践),用三指握管,无名指、小指紧跟中指后面。这是写字执笔的基本知识。我曾看到过一本画册,画中的王羲之在教子执笔作书,王羲之竟三个指头握在笔杆上端,让两指翘起。还见到一次画展,有一幅画,画面上的怀素作书,大、中二指握管,三个指头如莲花瓣翘起。
- r* T/ U4 u4 n$ O% ^# Z8 w) Z% `7 M4 E; O
f83a11670bf643c99609111b1daea433.jpg 8 p, Y/ `( n# O; C

1 U' L2 ^: y; N& E; \. B初看我以为画的是道士点圣水,细看方知是怀素作书。我们也未见怀素作书,不过,从我个人习书的实践中认识到,这不是写字的姿势。
; A  O7 C& _8 T# m/ d作这幅画的人还是一名名画家,倘将这样的执笔方法扩大开去,是要使下一代受到不良影响的。
) Z/ a! p5 M( g
; |6 w! r; @" q4 S! ]6 E2 K
# E' t7 n3 z, U* y& E7 q% ] 94b8188bb50a98718623729dacdd2fd3.jpg & e+ |) x& `0 u
* F# m% Q% _8 [9 v
/// 三6 T/ ~9 Q2 G& V$ q/ b4 `
写字本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又是艺术,它是受社会制约,而又有个性。什么是社会制约?如三代即青铜时代各种书法,为记述帝王贵族事件,无论颂功、盟会书事,列国与王朝往来,几乎一千年以上。列国书法即使多种变化,都是庄严持重。两汉隶书,是徒隶工匠记号,从庄严中解放出来,它是放达疏纵,是人民大众共同习用的,体现出人们朴拙豪迈的风格。到东汉末年,儒生的书法,变了典雅流美,以钟繇为代表,介在真、行之间,而有隶的气骨。在隶书的末代,钟书最富有韵味。后来南北政治分裂,北朝多袭隶风,而持犷悍,南朝承钟书之余韵,王导、羲献父子推扬其致,极流畅之趣。隋统一政权,集南北佳书,而着重妙楷。唐初习其流风,奏章重真楷,并以科第饵人,因之楷隶之豪迈,一变为馆阁之规矩。* j; r# S0 k6 h5 d6 b; I* b; Q
下及清代将千余年。所以谓书法是受社会制约的。% p1 X+ j( E9 m4 Q
什么是个性呢?前人评:“锺书如鸿戏天衢,王书如虎卧凤阁。”王书出于锺繇,而各有个性,当然历代名家书法,都有个性。倘没有个性,就不成家了。
9 a' X9 v. {5 u+ _6 c* y
# I4 J+ S& v+ i2 l: J0 k0 O1 Q
0 Q, M$ D7 k, l% R& l) h* i 8877f7306bd15048dfe4a8b89d146932.jpg
7 Z! H4 E) ]- O% m6 s& k$ W近百年来时代特点,个性突出,帝王没有了,看文件的不问什么书法了,也不讨好权贵了,各从所好。二十世纪的新中国书风,正如唐人咏蔷薇花的诗句:“狂蔓及四邻。”是极端的个性表现,各自命是创造性的时代书法家。
) ]2 r- t; [: f  X. o1 J/ j我呢?是什么都不成的书写,幼年没有规矩的训练,我的学书过程是不足道,更不上法了。由于自己学习专业,便注意书法,经过多次改定。情性所好,初学颜书,后写汉隶,好看峥嵘之笔。有家学的底子,后来受师友熏陶,略有所悟。中年以后,涉世稍广。由于多病,学书一是养病,二是养性。摒去万虑,集中精神,悬臂运腕,全部精神凝聚于五个指端,紧握笔管。这就我写字的过程,没有什么鸿宝、秘诀等欺世宏论。
: N! F: r6 ?3 W" y- e+ U  b由于我是治先秦文献,接触金石资料,又曾校理二处收藏相当多的金石拓本,多阅些名家书笔法。我的老师辈,胡小石、吴瞿庵、汪辟疆,我都精心看他们的写字,当然胡老师作书的磅礴之气给我启发最多。而在我进中学时,看老父亲写寿序,旧时经师醇笃景象,打下我的书学基础。因之在大学时,虽字写不好,一位老经师理学家(王伯沆,周法高岳父)谓我力学,自适名家。现在已是风烛残年,这许多往事,正自愧无成,却来相问,实在无以对。
6 u0 }& c6 C" l* n
9 E3 Y" c: U: H* z: V# `  N3 d7 s8 L$ Y4 w  T7 q
5b1025a5e5f2ab771c92295fbc6ae07e.jpg 9 h5 e9 s0 ~4 z6 L0 O, _8 E/ Q
另外我说不是法的道理,如果以书法是艺术,凡是艺术必求“醇”。我幼年未下工学书,而学的碑帖较多,中年以后也未全部精力于写字,我的字始终是一个“生”,我希冀的“醇”,却未做到!虽然许多老友以贱书有“金石气”,非侪辈所及,这不过是专业所影响。- m7 r8 v4 w: g4 E) T; w
对于学书,却有新的体会,写字必定从幼孩学起,因为他天资干净,没有受庸俗干扰,从他执笔开始,坐着端正,紧握五指,以三指为正,后两指支撑,给他们看端正好字范。到他们会执笔,给他们悬腕写寸楷,以隋妙楷,或初唐诸名家,上至钟、王,这样他们眼中有上乘书法的基础,以后篆、隶、行、草,随他们年齿学习前进,当然书法可观。即使作为交际工具,字也能写得端正流美,给人以快感,千万不能教十二三岁小孩写草书,而又乱吹捧什么“小书法家”。尤以当父母师长,把儿童作为四方招摇的“奇货”,实是有失体统。我是中材下愚之人,我体会是这样的。( }$ x  e- a! T4 C9 z" R9 n/ v3 Q
对于会写字的青年,按照前人的话说:“退笔成冢,何如读书万卷”,写字要有韵味。
, U8 Z* O) p- a$ i朴拙有朴拙之韵、流美有流美之趣。到了俗而且熟,那就无医可疗。我不喜欢发表写字,可以说我不了解写字的窍门。有些人往往来问我窍门,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由于一些人,不去学,而到处找窍门,终于空空如也。2 r- D' `0 u) l; g

! p" N  H2 G. x+ a/ F6 T7 G: m 5bf40481acf6571da25963ac91c35e31.jpg   ]& O, \; m3 L! ~9 v; M
* B3 ^8 Y# @! a$ V
) e3 L# t/ _, s) f3 L4 A$ E) ^
                    

最新评论

放鹤晴翠 发表于 2017-3-9 15:20
拜观。勤朴燕更高,人品第一好。
四阿哥 发表于 2017-3-11 14:41
您为弘扬游寿艺术做出努力工作,谢谢你
% F4 `. Q6 h  b7 j  R# }2 x
有余斋 发表于 2017-4-19 11:20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