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懂书 发表于 2011-4-7 10:49

郭伟非是联书法艺术特色初观

本帖最后由 天生不懂书 于 2011-4-7 11:29 编辑

http://bbs.shufa.org/attachments/month_1003/1003062023de51503b28529b0d.jpg
郭伟 斋号 "研经庐",男,一九五0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评审委员、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政协委员。

      郭伟先生此幅书法对联,以大爨为创作基调,贵在打破了爨碑的死板味,强调了笔墨意趣。我们通常看到的爨体的书法创作作品,多半以僵硬的,死板的、对称的感觉进行创作。一些有较高水准的笔墨意趣的作品,也仅表现在字与字之间的笔墨变化之上。然而郭伟先生的此幅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其对笔墨的控制与把握的精到。
      非的两竖的粗细与浓淡变化,留的四个口的虚实排列,佛的三竖的造型意趣,家的几笔的姿态造型,都有意识地放大了笔墨的书写感觉。特别是真的下长横的墨色变化,极大地体现了作者对笔墨的把握,还原了爨碑的书法书写状态。反映出作者对爨碑的精神实质的探求。同时,使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更加强调了书法的天趣,打破书法墨色的一贯性,在少字数书法作品中,作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初学书法临习,对碑刻与纸帖的关系无法了解,或者说是根本没有感觉。为了探索碑的味道,初学者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在做还原毛笔书写的工作。然而,在还原过程中,一个最难突破的问题就是墨色变化,达到了原碑的型容易,达到原碑的神却太难。
      郭伟先生是一个精到的篆刻家,深知篆刻对于学习书法,特别是学习碑刻的重要性,我猜想,他定是在碑帖的还原过程中,或者说是碑与帖的互相转换过程中做过不少尝试,才发现了碑如何还原成帖。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书法作品透出了他的智慧,透出了他的文化底蕴,透出了他的创作态度,透出了他对笔墨的高超把握。
         难能可贵的是,郭伟先生在正书对联上使用草书作为题款,在草书中加了爨味,使其和正文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http://bbs.shufa.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天生不懂书的微博

三奔书生 发表于 2011-4-7 13:05

云南一支笔!

天生不懂书 发表于 2011-4-7 13:35

本帖最后由 天生不懂书 于 2011-4-7 16:01 编辑

的确。一支好笔。

九华松人 发表于 2011-4-7 15:31

妙趣横生!{:1_56:}

天生不懂书 发表于 2011-4-7 16:00

妙趣横生!
九华松人 发表于 2011-4-7 15:31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四个字概括郭伟先生的书法,高明也。{:1_56:} {:1_43:} {:1_43:} {:1_43:} {:1_107:}

十方居士 发表于 2011-4-8 12:20

{:1_107:}

天生不懂书 发表于 2011-4-8 12:21


十方居士 发表于 2011-4-8 12:20 http://bbs.shufa.org/images/common/back.gif


谢过居士。请多多关注云南。

双木浪人 发表于 2011-4-10 22:37

天真稚气,很养眼,很耐看!舒服!

天生不懂书 发表于 2011-4-10 22:56

相当正确

天南铜都 发表于 2011-4-17 18:59

评得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郭伟非是联书法艺术特色初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