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 发表于 2006-3-6 22:05

观赏墨品鉴

下面引用由集昌兴在 2006/03/06 11:18am 发表的内容:
感慨呵!余要有一间大屋子就好了,吾那些墨就不会委屈的舒展不开了.


haha ,在北京买一间大屋子,恐怕要花不少钱,在当地您不会有问题

集昌兴 发表于 2006-3-7 10:43

观赏墨品鉴

有了大房子还要金屋藏娇的,哈哈哈!!送四大美人陪伴阁下,怎么样!


海波 发表于 2006-3-8 18:00

观赏墨品鉴

哈哈,四大美人不错,我有四大武美人的雕刻版,那天发上来

集昌兴 发表于 2006-3-10 13:35

观赏墨品鉴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墨,早在唐宋时代就已从实用的单一功用,逐渐向兼有艺术观赏的多功能方向发展了。就墨的形制来说,最初是从“丸”是“笏”是“螺”,只有比较简单的几种,后来,随着文化发展的需要,封建帝王又大量征贡,形制变化才显得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进而成为很精美的文化工艺品,为人们所喜爱,所珍藏。
明代和清代前期是徽墨的盛世,墨模图案的绘制和雕刻,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古墨的制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二是装饰图文。明季制墨大家程君房,方于鲁分别在其的《墨苑》《墨谱》里,收集整理出几百种古墨样式,分为五大类:规、禹、挺、圭和杂佩。规是园形,禹是方形,挺是取正直的意思,呈长方形,在这五类中,又分出许多细目。如:璋形、笏形、玉佩形、牛舌形、圆壁形、蝉形、砚形、碑形、鼎形、钱币形、塑像形、玉玺形、异兽形、果品形等等。在墨的众多门类中,还有集锦墨、彩墨等品种,它们的形制也无定式,方圆搭配,姿色纷呈。

集昌兴 发表于 2006-3-10 14:12

观赏墨品鉴

古墨的装饰图文,基本上都是通过墨模上的底子(阳文面模)印子(阴文背模)精心抑压而成的,我们知道,墨模上的雕刻采用的是线刻,不菅是线刻,还是浮雕,要做到细致入微,又别具风格,都很不容易,而且墨模上的雕刻又是反刻,更增加了制版上的困难。因而历来墨模都是由较高技艺的雕刻专家操刀,因此古墨上的图案和文字很重要。一切古墨,除了制墨的材质之外,能直接反映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的,也就是这些图绘和文字了。
墨业发展至清极盛时,单徽省墨肆奚止百数十家,然而中代以后,其制墨技法多沿旧法,绝少发展,尤其是制模造型,反不若清初之细致精美,品类转趋简单之长条,方柱之式样。陈陈相因,连墨名亦无创新,依赖前人,不图进步。其无进取之心,主要原因是需求者众,粗制滥造者也可以销售,故无须更图也。
至今人眼里,墨只不过是一长长方方的墨条,反而淡化了墨原来的观赏工艺价值。

宛陵小城 发表于 2006-3-10 16:06

观赏墨品鉴

如今坚持发展创新的更少了,特别是由于需求小,使制版成本降不下来,也只有几个在每年坚持做一点,前景堪忧啊。

海波 发表于 2006-3-12 01:31

观赏墨品鉴

下面引用由宛陵小城在 2006/03/10 04:06pm 发表的内容:
如今坚持发展创新的更少了,特别是由于需求小,使制版成本降不下来,也只有几个在每年坚持做一点,前景堪忧啊。

墨也将成为文物,成为文化遗产,和塖县竹雕,北京雕漆,福建漆器,北京景泰蓝等一大批
民族的老东西,进入历史,集昌兴是一个好同学,做了一件好事

海波 发表于 2006-3-12 10:52

观赏墨品鉴

我等,不知等到何时?喜欢你的墨

集昌兴 发表于 2006-3-12 12:31

观赏墨品鉴

海波兄你真看高了我,吾之心意,唯冀今人从中窥见中国墨文化之余绪,领略中国墨文化之博大精深.有更多的同好关注它,了解它!

集昌兴 发表于 2006-3-12 12:40

观赏墨品鉴

下面引用由宛陵小城在 2006/03/10 04:06pm 发表的内容:
如今坚持发展创新的更少了,特别是由于需求小,使制版成本降不下来,也只有几个在每年坚持做一点,前景堪忧啊。

总版主谢谢关注,阁下是徽省之人,有更多的感慨!这已是图呼奈何,落花流水之事,让吾辈有玄赏之好者,唏嘘一番而已!!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观赏墨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