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发表于 2004-11-13 21:35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5/03/11 09:18am 第 4 次编辑]

                   前   言
    河南当代出了个真华法师,真华法师写了本回忆录参学琐谈,谈的虽是他五十年前青年时期的参学经历,但现在读来仍能强烈地感悟到与当前的丛林生活息息相通。读者不但被那真实的场景和法师矢志不移的"侉子精神"所感动,而且他的成材之路所给人的启迪及催人奋进的力量,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也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待续]

zhangxx 发表于 2004-11-14 00:10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先介绍一下真华法师啊???

李想 发表于 2004-11-14 10:00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一]
真华法师自幼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小庙出家,曾是千千万万僧青年中普通的一负,既无显赫背景,也无神通异能的传奇光环。在当时国家处于大动的年代,为求正法,甘冒风险,行脚大江南北,视逆境为大加持,积极进取,持久不懈。他长期参方在僧团的基层,熟悉僧众思想跳动的脉搏,洞悉长短丶悲心不己!在[[参学琐谈]]这部回忆录中,反映出的锲而不舍的坚定心和为振兴佛教而直言敢谏的品德及饱经困厄终成法门龙象的经历,使人领略到平凡中见伟大的风光,真华法师不愧为诸方小庙出家众的典范。

李想 发表于 2004-11-14 22:51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4/11/14 10:52pm 第 2 次编辑]

                           [二]
[[参学琐谈]]分两大辑,共七十二篇,前六十二篇道尽了真华法师艰辛参学的沧桑经历,从第二辑的第二十七篇"汐止烧饭"开始,因缘成熟,柳暗花明。在海岛,他的参学初衷如愿以偿,相继亲近了大善知识印顺导师,慈航菩萨,白圣会长等诸山长老尊宿,重谱了一曲"百城烟水,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在高僧荟萃的环境和氛围中博采众长,勇猛精进,至诚感通,由一位血气方刚的僧青年磨炼成从容乎中道践行的一代高僧。

书艺公社 发表于 2004-11-15 08:22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支持!

李想 发表于 2004-11-20 10:42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5/03/11 09:11am 第 1 次编辑]

□ 自  序 □
  记得在我初进私塾读书的那年,私塾先生一听说我已经十五岁了,就老实不客气地对我师父说:“他年纪这么大啦,才来念书,还有啥用?我看你还是干脆把他带回去,在庙上帮忙割割牛草,捡捡狗粪,做一些粗活算了,何必白费这笔束脩(学费)呢?”当时有的学生听了私塾先生这番高论,都笑得直不起腰来,我则羞得不敢抬头,我师父也被说得忸怩不安,拿不定主意了,后来,虽然因为我师公树唐老人的坚持要我“试试看”,勉勉强强,断断续续,在那所私塾里读了两年的“子曰”“诗云”,但在辍学后的数年中,我却仍没有能够摆脱掉“割割牛草,捡捡狗粪”的命运!
  抗战胜利,我怀着满腔希望到了南方。原想受了戒依止在一个理想的丛林下,认真地好好参学几年,以弥补在小庙未能受到僧伽教育的遗憾,也算不枉出家一场。可是,由于环境和人事上的种种关系,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因为多跑了几个地方,多见了些人,弄得我对于参学一事竟失去了信心!这一切的一切,皆如我在《天宁读书》和《心生退悔》两节文中所说。
  一九四八年春,因读《印光法师文钞》,我发了一个“念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的大愿,兴冲冲地从常州到了苏州灵岩山寺。大概是自己业障太重的缘故,不然,为什么进念佛堂住了还不到三天,就不由自主地被人拖出去太湖收了两个月的租,收租回山又被迫当了职事僧呢?绝望之余,我在《客堂服务》一节文中,不知不觉吐露了“以道风驰名遐迩的灵岩山,尚不能成就我安心办道,天下滔滔,何处又能够使我如愿参学”的心声!
  其实,我从河南到江南,从上海到海岛的一路上所见所闻,大多都像太虚大师《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一文中所说:“佛教在今日,其衰落斯极矣!无它可述矣!”然在“无它可述”之际,我突然想到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几句话来,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也,其皆有弗平者乎?”是的,我写《宝华受戒》、《毗卢赴考》,以及《谈赶经忏》等数节,实在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逼出来的。而我这些“不得已”的调调儿,听说有些人看了颇不以为然,甚至误会我蓄意攻讦别个,有失厚道。实际上我完全是站在就事论事的立场而发,绝无丝毫攻讦他人的意思。不过,我承认自己是个读书太少、涵养不够的人,写出的东西在文字表达方面,难免太直率,欠妥宛,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点,我深深地希望读者诸君能给予原谅!
  真 华    
佛历二五○九年九月十九日


                                    

李想 发表于 2004-11-20 10:56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5/03/11 09:12am 第 1 次编辑]

    第    一      辑
                                 从河南到江南
宁坐蒲团冻饿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一 懵懂发心
虽然我在十四岁时就舍俗出家了,但因为受了抗日战争的影响,却一直到二十四岁才得到剃度恩师的慈允,出外参学。这情形如果与现在的男女二众青年一出家就踏进了佛学院读书,或是出了家马上就能说会讲,以弘法利生为已任相比,实实在在是感到万分的惭愧!因此,我每在与师友们闲谈的时候,我总是赞叹现在出家的男女二众青年,有大福德,有大善根。

李想 发表于 2004-11-24 00:29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4/12/02 11:09am 第 2 次编辑]

李想 发表于 2004-12-2 11:28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我出外参学的那年,正是抗战胜利的一年.那时侯从我的故乡-----河南永城县出发,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交通不便以外,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土匪阻碍,因为土匪的行踪是昼伏夜出,出没无常的,出门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抓去;被抓去之后,先把你身上的衣物脱个精光,然后不是被打个半死,就是被活埋.哪儿像现在:路上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铁路;海上有设备考究的客轮;空中有设备豪华的客机,不怕远在千里,一日甚至几小时即可到达.只要能够奉公守法,上山入海,都可听便,谁也不会去干涉你.这样的环境,在我参学时代,真是连做梦也想不到.

李想 发表于 2004-12-2 12:40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李想在 2005/03/11 09:44am 第 1 次编辑]

    我因为是出生在北方,所以我到南方参学的时代,出生在南方的同学们,都叫我"侉子。初听起来颇不顺耳,但日子一久,也就无所谓了。谈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问:"你既然出生在北,,为什么一定要到南方参学呢?"这有两种原因:一是南方规模宏伟的大丛林多,如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句容的宝华寺,以及宁波的天童寺等处,都是锻炼僧材的大冶洪炉,不怕你是破铜烂铁,钉头钢丸,只要进去住个三年五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时时处处,都能保持一种岸然的姿态,使人看到就会很自然地生起"与众不同"的感觉.这虽然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仪,但在末法时代,想住持道场,为人师范,就必须接受这种最基本的教育.二是南方的山明水秀,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善知识多,依止这样的环境修学,是极易获证法益的.因为有这两种原因,一些对于徒众寄以厚望的师长们,大都多方鼓励他们的徒众去南方参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法门龙象,广利人天!可是,我去南方参学,虽是受了这两种原因的影响,却没有得到师长的鼓励,而是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发心南下的.这一懵懂,虽然使我吃了不少的苦头,受了很多的坎坷,然现在仔细想想,倒是我生平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哩.因为在崎岖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它终于把我引入我愿意走的路上去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真华法师[参学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