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对联 ——茶联
漫谈对联 ——茶联
对联,雅称“楹联”,也叫“对子”、“对句”、“联语”等,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联的产生同骈体文的形成发展有密切关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骈体文由曹植开其先河,到唐初形成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为对联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史料中有据可查的第一幅对联是《宋史*蜀世家》中记载的五代后蜀君主孟昶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于公元965年除夕)而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说:“南朝梁代有一位文学家刘孝绰(公元481——539年),罢官不出,在门上题了两句: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谭嗣同认为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在门上,就是对联了。那么对联产生又提前了400多年。
因为和逸蓝谈到了茶,她还给发了《茶联欣赏》,所以就从“茶”开始吧!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又名疾,竟陵人。精于茶道,著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下面直接进入主题:茶联
饮杜康酒;品陆羽茶。(茶神酒神在其中)
扬子江心水;黄山顶上茶。(传说镇江金山附近江心中有冷泉,用此水煮茶最佳。郑板桥于此做过不少佳联,黄山盛产云雾茶。此联下句亦有对:蒙顶山上茶,“蒙顶山”为四川产名茶。)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扫来竹叶烹新茗;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计茶。(以上均为郑板桥作)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识得片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香荡文思。
烹雪应凭陶学士;辨泉好待陆仙人。
松竹增绿素雅为妙;芝兰送香幽淡最奇。
含英咀华茶经茗赋;春来秋去燕客鸿宾。
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千秋自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茶边话旧,看几番星轺雾冕,从淮海南来。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寰宇庆升平集四海英贤谈心场所;
天涯若比邻共一堂茶水聚首因缘。
诗写梅花月;茶煎雨前春。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声。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采向雨前,烹亦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北京前门大茶馆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杭州“茶人之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液清风几欲仙。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广州“陶陶居”茶楼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嵌入四个典故,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茶楼的高超茶艺。)
成都茶馆(兼酒楼)联:
为名忙,为力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以赵朴初先生1989年9月9日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题诗做结吧: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诗中,朴老引用了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采纳了“赵州禅师法语”“吃茶去”。道出了茶禅的真谛,堪称茶禅文化的代表之作。
漫谈对联 ——茶联
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这句最有名。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这对最入禅。
漫谈对联 ——茶联
什么时候可以来个书写茶联大赛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