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中国书法的实践性很强,中国传统向来重视知行合一所有的艺术实践都很强,不只是中国,也不只是现代。理论家还是理论家,不会因为他实践水平不高而被否定。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不管是书法创作还是做书法研究都不应把书法与中国其它传统文化和艺术(最密切莫过于诗、画、印)隔绝起来,这是当代书法研究的误区。但现代书法家韩宗祥认为:“这只是研究的方向不同,书法和其他文化艺术结合研究属跨学科研究,只是一个分支,不能由此否定就书法研究书法的理论成果”,认为书法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我认为专业书法理论家没有标准,因为不可能出现。我没有说书法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独立出来,而只认为那种研究方向只是书法研究的一个分支。老支书如此偷换概念,不知是什么逻辑?我没学过。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我认为没有标准,因为不可能出现没有标准怎么衡定谁是不是专业书法理论家?
标准是有的,只在书记心里。可能谁都够不上,只有一个人。那是谁呢?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西方文艺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西方文艺理论介入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辅助方式,但妄以取代传统书法理论是不现实的。传统书法理论是谁也取代不了的,那是历史事实。但其缺陷是不可掩盖的的。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南山道人又是一串责问,基本同前,时间关系,恕我不另一一回答。我回答一个最省事的,刘熙载的书法作品刊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书法》和《书法丛刊》中,具体哪一期记不清,可以肯定是82、83、84三年之中,且不在封面就在封底。南山道人资料丰富,相信十分钟就会找到的。二十前的东西,当初你可能没看懂,现在你再细看一下,一定会改变认识的。如果你没有找到,更不要乱发言了。[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发在杂志上的东西,有很多是从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角度提出的,不一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十前的东西,当初你可能没看懂,现在你再细看一下,一定会改变认识的。”我现在认为他的字更不好,肥软乏力,气息浑浊。
大家又谈谈对刘熙载书法作品的看法吧。书记说好,我认为一般,谁也不能说服谁啊。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下面引用由南山道人在 2004/12/14 00:06am 发表的内容:发在杂志上的东西,有很多是从研究历史的辅助资料角度提出的,不一定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十前的东西,当初你可能没看懂,现在你再细看一下,一定会改变认识的。”我现在认为他的字更不好,肥软乏力,气息浑 ...
求助南山道人
我的数码朋友借走,一直不好意思催,麻烦南山道人发一下。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两位老兄有点在斗气了!消消火气。其实,大多数争论的结果都是双赢的。我有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也经常为书法的一些认识和我争论不休,虽然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通过争论,我们都从对方的观点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争论的问题也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下面引用由老书记在 2004/12/14 00:15am 发表的内容:求助南山道人
我的数码朋友借走,一直不好意思催,麻烦南山道人发一下。
刘的作品很多资料都有,很容易找到,我想很多朋友肯定都看过,发上来意义不大。
[原创]也探中国书法艺术形成原因
补充一下对姜夔看法。这是96年发的一篇关于他的小文的相关片段,现在,仍坚持原来的看法。“姜夔的书法,主要学钟繇、王羲之,在宋末和元代颇受人推崇。赵孟坚目为书家申韩,推在黄庭坚、米黻之上。陶宗仪说:“白石书法,迥脱脂粉,一洗尘俗。”今观《落水本兰亭序跋》,沉着朴素,幽清冷隽,品格极高,有如其词,但结字平正、工稳,多唐人笔意,无“晋人飘逸气象。这是在书法创作上对整个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拨。
平心而论,姜夔的书法比起宋代其他书家来,创作成就并不高。其原因有二:一是复古守旧思想太重,二是过于追求格调。这两个原因不仅是书法创作上的大敌,同时也是诗文创作上的大敌,元、明、清几个朝代诗文创作成就不高,都吃亏在这两个方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