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斋门外人 发表于 2015-1-13 20:32

大器晚成 发表于 2015-1-13 14:05
好帖!受益匪浅!

学习!

一线 发表于 2015-1-13 21:13

精彩

一线 发表于 2015-1-13 21:13

精彩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34

王堂兵艺术简历
王堂兵,1975年1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草书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行书执委,雅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毛笔书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展览情况:2014年,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全国第四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朝圣敦煌”全国书法作品展“刘禹锡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欧阳询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北京水墨公益基金提名“四川省十大青年书法家”2013年,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展         “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三苏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首届“沙孟海奖”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中国书协艺术指导)2012年,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    “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百里杜鹃”全国书法篆刻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         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大展2011年,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手卷展    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2010年,中国书法精品工程五百名家展2009年,全国福文化邀请展2008年,中国书协精品工程千人千作展全国二届草书展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2005年,全国走进青海书法展获奖:中国书协主办的“华鹏飞杯”中国书法电视大奖赛获二等奖,中国书协、美协主办山西芮城国际书画艺术节优秀作品奖等;全国安全书画展首届三等奖、三届优秀作品奖并被评为安全书画形象大使;北兰亭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优秀奖、上海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谢无量奖”评奖暨四川省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四川省第四届新人新作展获奖、四川省首届青年展获奖提名等其他获奖:性灵派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石景宜博士杯华夏书画大赛金奖、宁夏房车节书画大赛一等奖、陆家嘴杯长三角美展金奖、“供销杯”全国书画大赛书法一等奖,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书法一等奖,书法报年度佳作海选银奖等。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发表情况:有200多篇(幅)文章及软硬作品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等十几家专业报刊,《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青少年书法》等专题推介。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36

手卷创作简谈
      手卷的创作形式、创作材料的选择、创作书体、书风的的运用,皆可生发太多的变化。然以个人之见,手卷作品创作唯不变的就是“精”、“雅”二字。一为“精”,即创意精心、书写精到、形式适当。不管取法何家,书写何体,当力求用笔精到、结体用心,如果再辅以恰如其分的形式,就是完美的表现。关于形式,是不得不关注又当慎重为之的,如果运用得好,自然为作品加分;而不擅“装扮”又勉力为之,则可能出现“东施效颦”之果。所以,有美术设计方面基础或天姿的,不妨在中国书协规定的允许程度内运用;如果没有这方面基础,周围也没有这样的朋友,那就不妨老老实实地书写,这就是要说的第二方面“雅”。“雅”其实是一个概念,是一种“味道”的自然呈现。如果你的作品书写性十足,用笔结体都非常考究,形式无论精心设计或自然而然书写,只要配合得当,那么雅逸之感就会自然流露。写得“精”,自然“雅”,这样的作品当然出彩。


                                                                                   王堂兵于西蜀雅安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41



张青山,男,河南省镇平县人,1967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河南省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北京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红星阁将军书画院副秘书长。
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一等奖 ;全国首届篆书展一等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书法十大精品奖(最高奖) ; “中华情”书画展全国奖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书法辅导教师一等奖 ;全国五届农运会金圣“三农杯”书法大展一等奖 ;《书法》杂志2010年度书坛风云人物金奖;《青少年书法》全国第五届银河杯书法大奖赛一等奖 ;《中国书画报》全国“盛事国风”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河南省政府文艺成果奖;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金奖。
入展第七、八、九届全国展,第二、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及其他中国书协专项展览数十次,在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三笔字教材》一部(合著)。
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书法》、《中国艺术报》、《书法》、《中国书法通讯》、《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中国书画报》、《山东文学》等有专题、专栏介绍。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44

首届手卷展作品创作随笔 张青山
       当下时人的书法创作虽不能与古人“触境而生情,后肇始于笔墨”相比,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形制又制约着作品所表述的境况,同时支撑着单件作品的耐读性和独立性。
       手卷,作为书法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早先的雏形是手札,也可视为手札的连缀或横向延展。手卷的尺幅高度一般在30至50公分,宽度在3米甚至10米以上,具有尺幅小、字形小、形式多样、作品精到雅致且可手持把赏等诸多特点。
       自晋以降,名家輩出,以手卷或准手卷形式出现的传世名作叠出,如张旭《古诗四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米芾《虹县诗》、《蜀素帖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全国首届手卷展征稿启示发布后,带给我两个冲动,一是手卷形式的新鲜感,二是欲以楷书这种不常示人的字体作个小尝试。基于这两个小冲动,便开始着手手卷作品的创作。
       首先,书体定为楷书调子。平日写楷书多涉钟繇的小楷、《张黑女墓志》、《石门銘》及《元桢墓志》。前二者常见,而以《石门銘》为主调,略掺《元桢墓志》的方笔和倚侧之势者鲜有,于是定下这种特有的北碑调子。
      其次,定形式。仿拓形式具有一定的排它性,适宜北碑调子的表现,于是量体裁衣制模子,选择双层加厚宣,调色,印制出浅灰色的仿拓效果底纹块。
      再次,内容的界定------五首边塞诗。边塞诗表述的多是彰善瘅恶、彪悍威武的意境,与选定的魏碑书体的浑厚朴茂、刚健雄强的风格非常吻合。   
      最后,在字形的大小、字势的倚正,墨色的干湿,通篇气息的统领、调节下,一气呵成。附以《袁安碑》温润醇古的小篆作引首,以流畅跌宕的行书为跋尾,一幅气息质朴厚重、形式别致新颖的手卷作品便跃然于眼前了。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46



樊子阳,1969年生。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全国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大展铜奖,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三等奖,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别克君威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
出版有《樊子阳书法作品集》、《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作品—樊子阳卷》。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49


关于写手卷樊子阳


不管是手卷或是册页,不过是书法创作的一个载体而已,首先要字好才行,字写不好,一切便无从讨论。
写手卷有两易一难:纸矮,竖行方便把握,此一易;纸长,内容相对好安排,此二易。难在字多,易出败笔。
手卷横长,行间呼应穿插尤为关键,宜紧不宜松,一松便懈,但又不宜过紧,以防气闷。
最好写的手卷是无空间限制,但展赛大都有长度要求,就要审慎对待。无论大字小字,内容均需以装得下为要,切不可盲目动笔,搞半拉子工程,或突然变作小字,前松后紧,结尾处局促不堪。
写手卷的章法安排,多留白比写满强,切忌拥挤。
不要受材料限制,不要有纸好纸坏的观念,不要以为便宜纸就写不出好东西。工具材料是为创作服务的,用着顺手的,就是最好的。
创作前临临帖,磨磨笔尖,做些心理上的准备,找不到感觉莫轻易动笔。找到感觉的标志是什么?拿起笔横涂竖抹皆中意,就是找到了。
手卷字数相对多,一定要重视预安排。先确定内容,再文字,再字体,再风格,不然到有感觉了,再手忙脚乱查资料,查差不多了,感觉又没了。
写手卷不一定非小字,只要把握好疏密、干湿对比,大字一样可以出彩。
三、四米的手卷不算长,一定要有几处出彩的地方,不能像相声里说的啃包子,第一口,没见馅,再啃一口,咬着指头了。
写字跟做别的事一样,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千万别跟着以往的获奖作品起哄,最起码别上他的当,要弄清自己擅长什么,有句土话叫“箱里有啥现啥”,很有道理。
三大行书,在手卷创作上都是典范。
历代手卷名迹甚多,皆可资研玩借鉴,大字如米黄,小字如孙王,不胜枚举,万勿抓住时人不放,云里雾里找不着北,浪费了大好时光不说,可惜了纸墨。
手卷钤印亦不可太多。前贤名迹用印虽多,是藏家以印鉴示其有流传有序故,非无病呻吟。今人作书往往也钤许多印,以为可以增其光遮其丑,又添几分古色,其实颇不足取,还是慎重些好。
弘一法师说,朽人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就作一张图案画观之,斯可矣。对于手卷创作,尤其是谋篇布白,应该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薛明辉 发表于 2015-1-14 08:57

赵社英,字坛蒲,号二慎堂主人,师从林鹏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行书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五届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六届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担任“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大展”、“第二届全国老年书法展”评委等。荣获山西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现供职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国展观点】手卷创作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