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原<转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民间化回归>严厉批评
按:此文在朱之文下做过回复,但觉得有必要作为独立议题,故在此栏重贴一次。朱中原<转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民间化回归>一文,满纸歌颂之词,缺乏论述所应该
拥有超然客观的立场,也缺乏评论所应该拥有的史观与史识。
中国的史学,虽然古典上是“写一姓之家谱”,但从来就不乏民间修史的传统,著
名的<史通>就完全是民间的著作。书法史也是,<书断>就是一个例子,又何来“开
创了民间编撰书法史的先河”呢。为阿谀歌颂而完全忽视基本的历史常识,本身就
是一种不能原谅的错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视角。中国的新史学运动并不
是80年代才开始的,早在梁启超陈寅恪年代就开始了。官学体制下的史书编纂模式
在那时就被打破了,甚至在中国古代民间修史中有些史家就已经被打破了。而且新
史学相对于旧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取用民间和出土的材料,陈寅恪先生就
说过敦煌学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显学,也是基于一个同样的方法学。从这个角度说,<中
国书法全集>根本没有方法学的突破,也根本没有史观的突破。
更何况对书法家作“历史和空间的总体定位”,这个做法是否合适本身值得商酌。
首先,空间定位从何说起来呢?如果说历史定位,以论者一家之言而论,当然合适,
代表了百家争鸣的一个看法。但如果目的是要盖棺定论,恐怕就有问题了。具体而确
切的定位,因为一个时代一个时代有不同的美学品味和看法,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
可能的,所谓“文无第一”是也。我相信<全集>的编者们本身也不敢说自己说的别
人不能有异议和推翻吧。
客观地说,刘正成的汗水心血值得肯定,但是评论上完全阿谀奉承、颠倒事实就完
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朱中原作为一个评论家的史学、史识和史观,完全需要
新的学习和改正的!
[ 本帖最后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6 07:54 编辑 ] 前文用<史通>为例,是我的笔误。我本意用郑樵的<通志>为例,因为郑樵一生不应科
举,完全属于民间,连资料来源都求诸民间藏书。不过<史通>是刘知几“退而私撰
《史通》以申其意”,为例也不算错误。 批评的好。朱中原的评论老宫看过几篇,不都是切中时弊,也有以进为退为人充当吹鼓手的时候,可见不能一概而论。
刘正成当属书法的改革少壮派,当改革的春风吹满地时,连书法也被吹了个头晕脑胀,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褒贬不一,随着刘正成的下台,也寿终正寝,购买力、发行量都出现了不同的波动,现在的号召力已远不如刘正成在任阶段,其实书还是一套好书的,只是卖者的宣传有些夸大和不负责任,商业化的本身就是市场,离开市场狗屁不是。
“朱中原作为一个评论家的史学、史识和史观,完全需要
新的学习和改正的!”文学、书法互相的评论有其功利目的,观者对文者本身不要报太多客观公正,真的客观公正了那就叫扯淡,扯完蛋,评论发表作者本身都不一定记的扯了些什么,就事论事的功利目的贯穿其中,一旦出问题,顺手推翻,还捎带炒作一下自己,这样的炒作比比皆是,深究不得,此其中的朱中原连代表都不是,强求其有客观公正那就有些赶鸭子上架,TMD生活所迫,什么话有市场就说什么话,负责任的事办也白办,负责任的话说也是白说,索性爱咋咋的 ;P朱中原的文章有时经常以论代史,新名词的出现不少,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的态度较多,
:lol有时不够客观的去研究评价书法文化现象和书法家,
:D有时文章论述不够谨严,作为书法网推荐的书法评论家,批评家应该加强综合修养的提高,
:L认真的研究学问要有深厚的学养基础来做底蕴,否则文章不容易站的住脚,因为文艺评论是件很见水平的工作.
;P;P;P"语不惊人誓不休!"本身并没有错!但要让文章禁得推敲和品评! 客观公正的书法批评对书法来说太重要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