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老米,应是早期作品,学诸之后的创作。
米在哪儿?!
意临也不错。{:1_8:}
之后。。。怎样?临的,要看看。{:1_280:}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5 15: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米在哪儿?!
意临也不错。
兰亭序。是自已的习作。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5 15: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米在哪儿?!
意临也不错。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5 15: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米在哪儿?!
意临也不错。
老米的早期作品,应在学诸遂良后。诸的痕迹明显。和老米后期作品反差较大。但仍可看出联系。
就你的作品看,自己的理解更多些,虽然都在临。
禇、米,偶都眼拙,没看出。
我发现一问题,凡是临原帖越象的,甚至神似的,时间越久,反到能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面目。
然一瓶不满的,总怕象谁者死的,总怕掩盖个性的,却止步不前,甚至走上邪路子上了竟还不知。
以上,拙见,交流想法而已。{:1_284:}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5 2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你的作品看,自己的理解更多些,虽然都在临。
禇、米,偶都眼拙,没看出。
总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最妙。初临力求形似,再临追求神似,下一步根据自已的认识和积累,达到不似,但总有传承。理论上明白,实践中还做不到。多多交流。
说的对,天天临也是不行的,应创作与实临、读帖、背临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古典的用笔、分布在头脑中固化,沉积。
有人担心易被前人所囿,实为不必要,个性绝不会被固锁,也根本不可能不流露,这就是为什么无人临帖能够达到比照相术拍真迹更近真,手临不似之处,就是你的个性浸入之时。
{:1_274:}{:1_274:}{:1_274:}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6 1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的对,天天临也是不行的,应创作与实临、读帖、背临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古典的用笔、分布在头脑中固 ...
0K!
易书客 发表于 2017-6-16 1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的对,天天临也是不行的,应创作与实临、读帖、背临相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古典的用笔、分布在头脑中固 ...
想超越古人,太难了!形成自己的个性,又何其难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