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梧桐雨 发表于 2006-5-13 17:26

换笔换纸临张迁

请指正!

白鹭秋水 发表于 2006-5-13 18:00

不老实。不是工夫问题,而是观点,态度问题。

百变屏保 发表于 2006-5-13 18:45

原帖由 白鹭秋水 于 2006-5-13 18:00 发表
不老实。不是工夫问题,而是观点,态度问题。
书写工夫到了一定程度肯定就会有想法,这很正常,并且这样的探索未必不是有益的。已见:handshake

白鹭秋水 发表于 2006-5-13 19:48

原帖由 百变屏保 于 2006-5-13 18:45 发表

书写工夫到了一定程度肯定就会有想法,这很正常,并且这样的探索未必不是有益的。已见:handshake

涉猎者 发表于 2006-5-13 22:47

好,有功夫!有想法!如再厚重一些,就更有味了.

白鹭秋水 发表于 2006-5-14 10:24

艺术具有探索性,不容置疑。然而不能因此成为粗制滥造的借口。吴俊卿写石鼓,六十岁尚且较工整。林散之六,七十年代所临汉碑还很精到。都植得我们思索。兄所临汉碑,特别是张迁,不可看,是书家之大忌。有人问白砥,如何能得劲健的笔法。先生回答了三个字,临张迁。可知张迁线条以劲健为本。若再参以变化,则可有成。而观兄的线条含浑不清,又夹杂一些曹全笔意。未深入张迁精髓。
小弟莽撞,请见谅。

阳明祠茶客 发表于 2006-5-14 13:54

原帖由 白鹭秋水 于 2006-5-14 10:24 发表
艺术具有探索性,不容置疑。然而不能因此成为粗制滥造的借口。吴俊卿写石鼓,六十岁尚且较工整。林散之六,七十年代所临汉碑还很精到。都植得我们思索。兄所临汉碑,特别是张迁,不可看,是书家之大忌。有人问白砥 ...

帘外梧桐雨此件临作用笔刚折有力、率意天真,略有简意,初得张迁之趣。然中锋较多,铺毫较少,细划多

则抵减是碑雄强之势,为不足。

临汉碑,当参以帛书竹简墨迹方能体会汉人用笔之精髓。碑刻经工匠之手,刻手有优劣,墨拓分良莠。故拓片不足为法。沙孟海曰:“刻石者左手拿小凿,对准字划,右手用小锤击送,凿刃斜入斜削,自然笔笔起棱角。只有好手能够刻出圆笔来。”《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余观《张迁碑》前部分书者认真严瑾,尤以首行“君讳迁字.....”等为甚。越到后面越发放松自然。至碑阴挑势明显,更显灵动飞扬。然坊间所售《张迁碑》多不录碑阴,方家已有舍本逐末之讥也。故世人多见其碑阳,只识其方整严谨,而不知其有散逸悠然。

   京华刘文华、张继;江南华人德、鲍贤伦诸君深谙此理,出手不凡。观吾省之写隶者,不明上述之理者多矣,故入帖不能出者众。谙此理者吾省仅有闵思源、郭堂贵等数人。

[ 本帖最后由 阳明祠茶客 于 2006-5-14 14:43 编辑 ]

稻香亭长 发表于 2006-5-14 16:00

茶客言之有理


   写隶者贵州首推郭堂贵!!!
闽先生惜未得见

    其他少见入眼的

cdd 发表于 2006-5-14 16:22

用笔全不得法.与其说是临,不如说是对着帖乱写一通.张迁要写得方才见古拙,象你写得这样圆滑,实在是不入格.静下心来好好写,不要心浮气燥.

白鹭秋水 发表于 2006-5-14 21:18

原帖由 阳明祠茶客 于 2006-5-14 13:54 发表


帘外梧桐雨此件临作用笔刚折有力、率意天真,略有简意,初得张迁之趣。然中锋较多,铺毫较少,细划多

则抵减是碑雄强之势,为不足。

临汉碑,当参以帛书竹简墨迹方能体会汉人用笔之精髓。碑刻经工匠 ...
碑刻非不足法,只是审美角度不同而已。碑刻经层层加工,的确有失真的地方。但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关键在善学与否。学碑难得金石气,而金石气的体现,在于线条的质量,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线形,线质,墨法等等。至于简牍帛书,多出自下层官吏、匠人之手,生动自然是其长处,粗鄙随意是其短处。如果临习,也当辨其优劣,怎可轻言弃碑刻而独宗简牍。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换笔换纸临张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