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6-6 09:31

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这一笔为何要这样写而那样写就不好”——习书过程中最直接也最基础的问题。
这问题看似简单,可要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来,要费很多工夫,加上问者的理解能力,往往费力也不讨好。凡是涉及到审美上的东西,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只是这问题涉及到对作品说出个所以然来,故属于关键性问题。
出于临帖的习惯,我们平日有着字帖作为对比,认为字帖就是最好的,不作质疑,结果就疏忽了这一问题。即使离开字帖,于头脑中仍形成对字帖印象的执念,在判断时不由自主地拿头脑中的字帖印象来进行比较,结果在独立审美层面上显得很薄弱。
如果在学习中不产生这样的质疑,写得再熟,跟流水线上的熟手工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2020.6.6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6-6 10:55

始习书时,难以避免从程式化上去思考,有人誉此为入帖;还有人说入帖要写出作者的情感来,实属虚妄之言。
同一种情绪,不同的人表达方式不一样,如何通过临帖将其重叠呢?无论古今,有些书论偏于理想化,忽略了一些大家作品独一无二的特性,如传说中王羲之写《兰亭》,自觉甚佳,重写数次皆不如意,类似的情形在自己身上也曾出现过,情感与当时书写冲动稍纵即逝,岂能复制。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6-6 11:03

由于忽略了这种偏见,在临帖至精熟时很容易就觉得自己已深入法帖,并且想当然地将形似当作形神兼备来看待。

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0-6-6 11:09

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上的观点,全是偏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基础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