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框 发表于 2005-7-18 18:06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1
1、拿当下的时人与古人做比较虽然有些滑稽,但也不是不可以,这要看比什么。
苏黄善诗文不假,王、沃的诗文在同代人里应该也不算差。但王、沃兜里的驾驶证、案头的计算机估计苏黄一辈子也没想到过。
大宋朝著名的岳飞抗金,玩的是跨马抡枪拼的是力气和体力;现代战争玩的是飞机大炮、信息、电子、高科技。
谁能说现代人不如岳飞们打的激烈,战的勇敢?
所以时人与古人的这种比较就不能只比表象——谁干过什么擅长什么、谁没干过什么不擅长什么,而是要比较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书法而言,在反对平白机械复制的“传统”,主张书法创新这方面王、沃与苏、黄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也并不妨碍提出见解和主张。与主张复古力矫“尚意”的赵孟頫相比,楼主的吨位差的更远吧,按您的说法,您不也一样是“没有精神内涵,文化意蕴,价值取向,总之,不是真正地中华文化地传人。”
2、如果说目前关于流行书风缺少理论的探讨尚还可以,如果认为没有口号或者口号不行就有些牵强,若在把口号上升到革命的高度就实在有些太可笑了。
关于流行书风的理论探讨,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当时的报刊杂志来看看。
书法风格流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它的理论或者口号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或是后人提炼总结出来的。这绝不是像某个人高呼一声,弄个什么口号就可以拉起支队伍去造皇上的反那样简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也好, “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也罢,老先生们当时写出来应该是一种心得、是一种体会,绝不是什么口号吧。
3、艺术上的美与丑不同人有不同认识。当时人评价苏东坡黄庭坚的书法形象是 “石压蛤蟆”、“死蛇挂树”,这与现代人“丑书”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古人那里因此成为特点,值得借鉴发扬,到了时人这里就必须批倒批臭,这不合情理吧。
笔法的个性化是书家的追求,这个追求是通过不断反复的书写实践中实施、修整、提炼、总结而自然形成的。无意于佳乃佳,哪个书家要一提笔就总想着要“推出经典地笔法程式”并“准备流芳千古”,那这人算废了。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7-19 14:40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1既然是一种书法潮流,不放在书史里面,怎会看得清楚,讲得明白,何言滑稽?是底气不足,不敢与古人对话,抑或有其他
不可言传地隐衷?
方框先生还把赵孟頫,赵老搬出来,以示额评论流行书风吨位不够,级别不到。不知道这是那家地逻辑。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何况这是在论坛里,人人都有言论自由,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有理讲理地说,且听额慢慢道来:

不知道是额没表述明白还是方框先生视而不见。
额第一点强调地重点是这样地:
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画画不简单,须知
绘画上面是书法
书法上面是文学
文学上面是音乐
音乐上面是中华古典哲学,老庄,禅,易。
没有上面知识地滋润,画画是搞不好地
书法何尝不是如此?
王沃修养充其量是到了文学地层面,离摸到中华文化地脉搏还早呐
额所言不是中华文化地传人,意在于此。
方框先生仅晓得苏轼会作些大江东去之类地诗词吧。
是否晓得东坡先生还是一位易经大家,著有《东坡易传》,至于禅地修为境界,读读那些脍炙人口地禅诗,或许会有所得。
山谷居士,别地不讲了,看看《诸上座帖》,《花气熏人帖》,东坡《寒食帖》题跋,那些佛话禅意,应该比较清楚。
额一直强调书法是个道技合一地东东,笔墨技法这些可见可观之物属于形而下地技术范畴
而道地层面就和书家本人地人格修养,心性磨练地境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地东东有关了。
不在一个吨位上,实际也就指这些。
额不太明白方框先生所言大炮,机枪原子弹,信息战是啥子意思。
难道你会使用电脑,会开汽车,而古人不会,你就能够解脱生死地烦恼困惑,宦海地沉浮荣辱,生老病死地人生常态。
估计方框先生还达不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境地吧。
正所谓: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当然,没有这些高深地修养,流行书风地班头王沃照样可以在书法上进行探索了,但也正因为没有来自传统文化地修养。
两位大师脱离开正宗文人书风,一头扎进民间匠人地一亩三分地,也就是可以理解地事情了,因为民间地这些东西对他
们有更强地亲和力。民间书法具有奇险怪野等多元审美趣味,因为王沃二大师没有纯正地传统文人地审美情趣,因而,
无法对这些原生态地书法元素进行提纯和激活,最终只落得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忸怩作态,老黄瓜刷绿漆--扮嫩而已地丑书。
2 呵呵找80、90年代地报章杂志,我看不用了,现成地就有,流行书风地理论,还是看看流行书风参与者地切身体会吧。
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145&topic=36&show=0
俊东评书:三届流行书风、印风展览印象(六)
“最严重缺席奖”--流行书风理论研究
   在前面的“三届流行书风、印风展览印象(五)”中我们提到,很多看完了三届流行书风展览的人几乎都谈到一个问题,“还是第一届流行书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就表明,在三届流行书风展览举办过之后,流行书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客观而言,这样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不仅对流行书风,对于任何艺术来说,如果要求其在三年之内就有实质性的飞跃也是不现实的。但旁观者和批评者永远都是这样苛刻的,他不管你有什么具体的原因,他永远都是关注你是否有了进步和发展,关注着你的缺点。还有,我们如果只是简单来看创作的层面是显得比较单一的,视觉比较窄,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展,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流行书风之所以还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还没有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的原因。
   流行书风展览已经举办了三届,据说是目前中国书坛最高的学术展览,也应该是目前书法艺术的最高学术展览,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理论上构建起自己相对科学的审美体系和创作体系,还是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看一步,以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经验来代替艺术理论,结果就比较令人担心了。因为,理论体系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可能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对一个风格展览的深入而言却是第一位的。(补充说明横线部分1、“还是跟着感觉走”:并不是说艺术家不能跟着感觉走,艺术家需要直觉、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而不是跟着别人的感觉走,特别是一群人跟着几个人的感觉走。前面提到的“艺术家需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也不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的无限度自由,而是要在一定的艺理的基础上的个性发挥 。2、“经验来代替艺术理论”:经验和理论是有区别的,有的经验可以成为理论,能够指导更多人的实践;而有的经验就不能成为理论,就只能指导少数人的实践。理论和经验相比,之所以称为理论,就因为它超越了经验的狭隘而更具普遍性和科学性。)
   网上一位朋友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北京和湖南展览作品集学术主持人的点评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语就是“构成”、“对比”。于是我有些疑惑:难道当代流行书风或者前卫书法探索,仅仅就使用“构成”、“对比”这两种手段在创作吗?作者们的探索也是在这两个点上面盘旋吗?如果真的是这样,说明:1、未免简单和狭窄。2、流行书风或者前卫书风太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我觉得这位网友的观点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在开幕的当天,展览的现场来了很多的艺术届官员、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很多血气方刚的艺术青年和追逐艺术的不懂艺术者,非常隆重和热闹,但最让人觉得惋惜的是没有流行书风理论研究的出现,这应该是最不应该的缺席,也是最为遗憾的。
   在这文章的最后,忽然想起石涛和尚的“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发之。”的话,一个远离尘世的和尚,却为了艺术而争,他把艺术看作自己的生命,他全力维护艺术在自己胸中的纯真,是何其可贵。而此时的我对艺术作这样的思考又为的是什么呢。
3关于什么是美,作为审美主体来讲确实有个个体审美差异地因素在里面。
但是,作为美地事物,它一般地还是有个客观规定地制约存在地,那就是美地事物同时必然是真地,善地。
通常所说地真善美,真善美就是这么个意思,一件美地艺术作品,你得表达真情实感,这方面例子太多啦,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如颜真卿地盖世名帖《祭侄稿》,悲愤之情呼之欲出,这个作品,你能说它不美吗?美得很,美不胜收。同时它又是善地,表达正义地情感,谴责,安史逆贼荼毒生灵,残害社稷。
反观王沃二大师地作品,纯属书斋里无病呻吟之作,无生活,无真情感,无足以震撼人,感染人地气氛,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造型上就比较讲究,或曰刻意。当然审美个体地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地,在流行书风地粉丝们看来那是艺术地精品,旷世地杰作。
无意于佳乃佳,哪个书家要一提笔就总想着要“推出经典地笔法程式”并“准备流芳千古”,那这人算废了。
这句话额承认方框先生说地对啊!
这就是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qutaishan 发表于 2005-7-22 19:57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绝对支持楼主的观点!我以为目前所谓的“流行书风”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

梦草堂 发表于 2005-7-28 20:11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狂草王最好先学会说话(婴儿的那种,不是成年人乖巧的那种),再学会写字(不是书法的那种,是小学生的那种)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7-30 15:39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下面引用由梦草堂在 2005/07/28 08:11pm 发表的内容:
狂草王最好先学会说话(婴儿的那种,不是成年人乖巧的那种),再学会写字(不是书法的那种,是小学生的那种)
哦,又出来一位高人,高论,额水平有限领会不了。
流行书风地粉丝是否都这样喜欢语无伦次地攻击洒家而不讨论主题泥?
:em01::em02::em10::em11:

河底鱼 发表于 2005-7-30 17:05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下面引用由狂草王在 2005/07/30 03:39pm 发表的内容:
哦,又出来一位高人,高论,额水平有限领会不了。
流行书风地粉丝是否都这样喜欢语无伦次地攻击洒家而不讨论主题泥?

草王好辛苦。

飞刀 发表于 2005-7-30 17:11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流行书风的几个代表书家。但什么是流行书风,或者说流行书风有什么特点,我还真说不明白。个人看法是,作为艺术的书法作品,只有好与差的高下之分,简单的人为的用传统或流行来区分不太好吧;作为实用的书法作品,存在着好看与不好看的差别,似乎也不能用传统和流行来区别。但不管是艺术的还是实用的书法作品,写到一定层次,还是要看笔头功夫。
    流行书风这个名字还是被王镛先生等代表书家提出来了,并且也有了口号,并且办了三次展览,并且吸纳了很多似乎不像是写“流行书风”的书家。看来流行书风更像是一个群体的名称了。相对应的应该是传统书风了吧。这两大阵营的区别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观念有不同罢了。
    流行书风的代表书家王镛、沃兴华、徐海、刘彦湖等等,经常会被书友们搬出来嘲弄一番,引起很多争论。我就不明白了,传统书风中那个是代表人物?唉,那位帮帮我,让我见识一下,最好发几张他的临摹和创作的作品,让我们学学他们是怎样吸收传统,怎样创作的。
    如果实在找不着,那么,对流行书风大加嘲讽的书友拿出自己的一组临摹和创作作品让我们学学也行了。我的要求并不高,我只是觉得书法这东西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复杂,那么深奥。空话少说点,关键是看作品。

听雨斋主人 发表于 2005-7-31 10:40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流行书风多卖弄,与中华文化背道而驰,必定是跳梁小丑的脚色。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7-31 10:51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呵呵
飞刀兄这一刀果然有准头,扎到了当今二王书脉地软肋。
问题确乎是这样,1)随着传统人文精神地失落,像那种具有传统士大夫风骨地知识分子已经难寻难觅。
这似乎是一件叫人郁闷地事情。
2)流行书风又占据在当今话语权地风口浪尖上。
两者地合力,造成二王书风地暂时低迷与徘徊。
然而,仔细审视一下书史,就会清晰地发现,二王书风是植根于中华传统审美定式里面的。
是书学正脉,任何一次时风地扰动,都是促使二王书风产生新地发展的契机。
偶坚信,二王书风地再次回归,是以克服流行书风地三角猫把势为标志地。
流行书风地历史价值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股好风。
最后,偶要借用一句“海燕”中的名言:让流行书风挂地更猛烈些吧。作为本次答辩地结束。

灌水大王 发表于 2005-7-31 10:55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

流行书风在日本被理解为“不规整书写”,这种表达方式也许比较微婉贴切?
供参考!
http://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1107&show=675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流行书风是个三无产品--额对流行书风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