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3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库房之一:卷轴画。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3
四、我在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与生活
抵达伦敦的第二天即开始工作。大致程序是,根据大英博物馆原有的简目,按题材(花鸟、山水、人物)和装裱样式(立轴、手卷、册页)提取作品,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细致的鉴识和著录工作。
我们的工作室是在“students’room”,在中国馆的楼上,与中国书画的库房隔着一个展厅,是一个天光式的研究室,当然,上有玻璃。亚洲部、欧洲部在此办公,我旁边就有人天天对着欧洲的铜版画在翻看琢磨。屋子很大,人不少,但很安静。
鉴识和著录基本上是种技术层面的工作,细致和耐心尤为重要。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如放大镜、软尺、临摹架、手套等,这使得我大多数情况下看上去更像个外科医生或质检工,工作量很大,很多信息需要仔细查对,既费目力,又耗脑力。每天工作六小时左右,能看到十张以上便是重大收获。因此,一周过去,原来对于这种工作的诗意想象便荡然无存。再加上生活不适,脸上难免显露疲惫之相。每当此时,陪伴我们一块工作的金曼仪女士便充当起啦啦队员的角色:噢,邱教授,我们呆会儿去看《女史箴图》!或者说:我们呆会儿有文征明!诸如此类。
这里得提一提金曼仪了,我们的工作由她具体接洽。金曼仪女士是个美国人,长相略似施瓦辛格——罪过!——“金曼仪”自然是她的中文名,大英博物馆馆员中,很多人都有中文名。出国之前,乍看名字,以为是一曼妙少女,对于之后一个月的工作充满期待。她的本名是Mary Ginsberg,我们都叫她Mary。Mary跟“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嚎叫》的作者金斯伯格同姓,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着家族血缘上的关系,但从性格上看,疑似。我读过关于金斯伯格的相关书籍,比如北岛的《失败之书》中就有细致描述。她有着美国人的热情和豪爽,到过中国,曾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很是热心,乐于谈论她所体验到的中国的一切。手势很多,表情丰富,喜欢用表达强烈感情的词语,如“That’s very crazy”(令人发狂) ,那是谈中国的交通状况;或“wonderful”(美妙无比),那是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听她聊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我告诉她,中国的交通是越来越“crazy”了,她便摊开手,耸耸肩,一副无可奈何,爱莫能助的表情。
Mary喜欢中国菜,我曾告诉她四川菜、湖南菜、贵州菜、江西菜等“辣”的细微区别,并说,江西菜,据我所知,是最辣的。她便很神往。她请我吃过两次中国菜,粤菜,说实话,不大符合我的胃口,但至少比英国菜好多了。然而Mary很喜欢。
Mary现在正在她的老家,阳光和煦的加州享受她的假期。希望她不会看到这篇文字,否则,明年请吃粤菜的机会都要被cancel掉了,那岂不苦哉!
闲话休提。且说我所看到的书画中,《女史箴图》当然是精妙绝伦。对于上面的线条、颜料、题款书法都用目光细细地扫描过若干次。其中有一次,是跟修复室的装裱师邱瑞仙女士——关于她的传奇经历,以后我有专文记之——和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来的装裱师顾祥妹女士一同观摩,听取了她们对于绢的质地、颜料等方面的精彩论述,深受教益。关于《女史箴图》,2002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有相当完备的研究,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此外,还有传为《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洛神赋图》有多个摹本,国内博物馆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以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均有收藏,台湾大学陈葆真女士的博士论文就是以此为题。大英的这个摹本并非最好,最好的应该是北京故宫的本子。
《清明上河图》自宋代以后,不乏各种各样的摹本、临本、和仿本。在大英,我就看到了四件,其中一件题为仇英所作的最精。历代的摹本,都根据当时人的趣味好尚和社会物质生活情况对原本做了些调整,例如将宋本中的茅屋换成亭台楼阁,宋代衣冠换成明人服饰等等,不一而足。而有一件居然是丝织而成,纤毫毕现,灿然可观。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颇有些题为宋元名家所作手卷,其实为明清人所作,如题为宋代名家赵令穰的《春山花坞图》,窃以为是明中晚期苏州民间高手所为,风格近仇英一路。另有归于赵孟頫名下的若干作品,均非赵氏真迹。
当然其中不乏精品,如其中有一对罗汉图品相极精,人物表情、动物神态都栩栩如生,而线条更是流转劲健、厚实妥帖!至于石涛和髡残,因为做博士论文多有提及,因此更为关注,而石涛的《山水册页八开》和髡残的《山水四段卷》中均有皖南山水和黄山图!记得做博士论文时,面对不甚清晰的黑白图片揣摩良久,而今终能面对真迹,真是倍感幸福。尤其是髡残的山水四段卷,其笔触厚实绵密、干湿互用、虚实相生,非面对原作不能察之。
至于石涛的《山水册页八开》,画的是皖南、南京等地山水名胜,都是石涛游历之地,上有“大涤草堂”等字样,当作于1696年之后,为石涛晚年精品,设色淡雅,线条柔和,风格古朴。目前国内外的石涛作品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不甚深入的,如“冷八大,热石涛”这样印象式的简单风格描述层面,尚缺乏细致、深入地形式分析以及社会文化史等多角度的深入考察,而石涛的《山水册页八开》,信息丰富,具备多重研究的可能。
这当然仅是我寓目作品中极少的一部分,关于大部分书画作品详细信息,另有专文谈及,到时请各位方家指教。
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劳作,完成了大约两百件左右。因为参考资料的缺乏,一些更为细致的信息需要回国后细致勘比查对。大英方面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他们希望我们明后年继续进行。走之前的周末,应亚洲部副主任白珍女士之邀,去她家所在的剑桥游玩,泛舟康河。
而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日子里,只要有空,就去各个展厅转悠,平均每天有三小时以上的时间看各个展厅的藏品,应该说,收获是相当之大。 周末时间则游览了伦敦大多数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伦敦美丽的公园。在另一个周末,我们还去牛津大学,拜访了九十高龄的苏立文教授,并体验了他老人家雨中驾车的乐趣。凡此种种,都有待于——
下回分解。
注:这里刊登的作品图版,都是为工作之便随手拍的,因未正式出版,版权均属于大英博物馆。故仅供浏览,请勿用于其它用途。谢谢。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4
10、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库房之二:大幅敦煌绢画,可垂直抽出观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4
11、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库房之三:斯坦因碎片(小块的敦煌绢画)。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4
12、 工作所在的“students’room”全景。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5
13、 工作台对面的书架。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5
14、 “students’room”的天光屋顶。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5
15、 大英博物馆原有的简目。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5
16、 两件“《清明上河图》”仿本。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8-7 09:16
17、 题为宋赵大年(赵令穰)的《春山花坞图》手卷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