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穷经和读书得间
我总是觉得,有些人在书法里面打滚多年,不能知其所以,连一点感性都没有。今读李敖文章,有所得也。 :em56:下面是李敖与记者的对话:
■我们相信你在《中国名著精华全集》中提供了“好的选本”,但是,你所说“再有‘读书得间’的训练”,又怎么提供呢?
古话说“鸳鸯绣取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你可不可以多说一点始未,把“金针”“度”给大家呢?
□“读书得间”是在读书时能够读出书中的“窍”、领会出字里行间的学问来。英文中toread between the lines,就正是此意。读书要有这种本领,读古书更要有这种本领。硬读古书不行的。许多用功的人,终身“白首穷经”,可是因为方法不得当,结果只变成“有脚书橱”。最后事倍功半还算是好的,因为他们经常徒劳无功。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结果变成老学究,就是一个证明。所谓古书不能不讲求方法的硬读,因为古书中,有许多只是书生理想,并非社会现象,书生在那儿托古改制,你在这边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又有的古书中,只是道德法律,也非社会事实,古代的社会事实既有距离,现代的你却盲目相信,你又上当了。所以读古书,首先要“辨伪”,辨伪以后,就要区分出来什么书是书生理想、什
么书是道德法律、什么书是社会事实。把这些分辨开,再融会贯通、互相印证,才算。‘读书得间”。“读书得间”以后,从而著述,才算“为往圣继绝学”。否则的话,只是堆砌材料、暴殄文字而已。
■古今中国人中,一般读书情况是怎样的?
□大致可分两派:一派是老学究村夫子派。他们白首穷经,一辈子读了一些古书,可是他们的方法训练太差了,又无法接触到现代新学问,所以用新知治旧学的一套,他们一窍不通。他们虽然一辈子嗜读古书、勤读古书,但可笑的是,他们却读不懂古书,无法分析古书,也无法综合出结论和真相。另一派是疑古派。他们是新一代的学者,不但博览群书,并且会“读书得间”,处处发现古书可疑、古事可疑。他们的典范作品是编辑“古史辨”和“辨伪丛刊”等,对古书的解释,他们的功劳很大,成绩也颇可观。但是疑古派也难免有着两大缺点:第一是疑古过度,往往犯了以书就我的毛病,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却往往不足;第二是不太能用现代新学问(如天文学、原始社会学)做钥匙,侧面印证古书可信的部分,
以致犯了全面抹杀古书的毛病。他们常说这本古书是假造的、那个古人无其人等等,其实不然。
-=-=-=-=- 以下内容由 林荫下 在 2005年11月30日 05:13pm 时添加 -=-=-=-=-
关键语:
读书得间:从字面上解,就是能从字缝隙里读出东西来。间者,隙也。也就是能够领会著书者的意思。陈安之说:倾听对方讲话的目的,而不是对方讲话的内容。
白首穷经:古文成语是“皓首穷经”。形容一个人做学问坚持做到头发白。有褒义和贬义两解:褒义是说人的耐心或恒心可嘉。贬义是说,看了上文自然明白。
白首穷经和读书得间
下面引用由林荫下在 2005/11/30 04:49pm 发表的内容:在读书时能够读出书中的“窍”、领会出字里行间的学问来 ...
活学活用还要多悟吧 :em50:
白首穷经和读书得间
要苦学!也要巧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悟不可以自主的,说多悟语不通也.
思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可以多思.但不能多悟.悟是多思的结果.也是多学的结果.也是天份才情的闪光.-=-=-=-=- 以下内容由 林荫下 在 2005年12月01日 11:03pm 时添加 -=-=-=-=-
抠老纪的字眼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