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书谱》的批评
《书谱》“撰为六篇,分成两卷”。姑以六篇分之,得其大略:第一,“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绝”在哪里,“妙”在何处?本篇所述无非“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第二,“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在此篇中,孙过庭讲述了其“留心翰墨”之所得。除点画之征象外,还认识到“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的错误,并强调“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在孙氏看来,书法仍为“雕虫小技”,不足以为立身之本,至多不过是“贤达之兼善”而已。若终日沉迷于此而不务本,就会“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因此,他又以书之乖合五由之论来证明“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以现在多元的思想系统来观照书法,书法当然亦有其本。书家只有务修其本,才有可能“窥其奥”;若只将其作为“君子立身”的附庸,便不能建造书法自己的体系。第三,遍举《笔阵图》、《与子敬笔势论》之谬误,证明其“非训非经,宜从弃择”。第四,先言“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既而,对王羲之诸帖“略陈数意”,点明“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的情绪对作品的影响。最后又综合而言“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孙氏将“执、使、转、用”和哀乐情绪统一起来,很是难能可贵。第五,孙过庭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论述初学者应采取的方法:“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并强调“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他阐明了运笔的迟、速,笔力的骨气与遒润,批驳了偏执一端的做法。“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若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最终乃达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第六,从书法欣赏的角度,阐明了书法之不能离开欣赏,否则将大受其损。夫书法之不为世赏多矣,而孙氏处书法盛行的唐代仍有知音难遇之叹,况今世乎?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吾辈当共勉!
[原创]对《书谱》的批评
这是几年前读《书谱》时的一些感想,现录于此,请大家狠批。[原创]对《书谱》的批评
我看了半天,你既没有批,也没有评,就是从中摘些文字,你到底想说明什么东东?[原创]对《书谱》的批评
[这个贴子最后由狂草王在 2004/04/02 08:54am 第 1 次编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此话不假,我们又隐隐觉察到了“阴阳”大论的余音!
[原创]对《书谱》的批评
下面引用由kkk9k在 2004/04/02 00:12am 发表的内容:我看了半天,你既没有批,也没有评,就是从中摘些文字,你到底想说明什么东东?
同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