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我有1983年8月第一版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的祝嘉《书学格言》,今起陆续发上,以飨读者。书学格言
祝嘉
自序
民国二十二年冬,予草书学,选书学格言百余则,约万言,附于后,意在取其瞻博为贵也。二十六年夏,成愚庵书话一卷,以伸予说,终以为謭陋,未足以登大雅之堂也。三十年秋,编书学史,引用书目,计五百余种,所见历代书家之名言较多,遂有不厌求详、广为褒辑之意。今年秋,以一月之余暇成之,约得五万言,上自汉魏,下迄清末,于书学之微言精义,网罗殆尽,分为执笔、临书、运笔、结构、文具、杂事六类。昔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及法书要录,自云:得此二书,则书画之事毕矣。法书要录,所录至唐代止。本书则直至清末,庶可补其所不足矣;然以轮扁之说,则此亦书家之糟粕耳。以武穆之说,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多奚为!是予此举,得不泰多事乎?虽然,书学之妙悟,固有不能以语言文字形容者,顾妙悟又何从来乎!孔子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古人谋元帅,必曰说礼乐而敦诗书;杜子美论诗亦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知轮扁武穆亦从积学中来也;不学着,能有是说乎!是编学者以为津逮,熟读深思,挹取精华,弃其糟粕,神而明之,亦不难与古人争一席地也。此予辑是书之也。民国三十二年秋祝嘉序于四川璧山。
卷一
执笔
真书去笔头一寸,行书去笔头二寸一分。
-------- 卫夫人执笔法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冯简缘云:管直则心圆)。
---------唐太宗论执笔法
虚拳直腕,指齐掌虚。
---------欧阳询书法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虞世南笔髓
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静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大指节,碍于转动,而指塞掌,绝其势力,况执之愈急,则愈滞不通,纵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
-----徐王寿笔法
(待续)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立功立德。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竖,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著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纸端,则掌虚,运动适宜,腾跃顿挫,坐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折,岂能自由,既不能转运回旋,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乎!(张怀瓘执笔法)卢肇谓林韫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he:阻隔不通)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吾昔受教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勿妄传,推拖捻曳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韫加以久罹戎事,笔砚多亡,终不能穷其妙,敢吝复传于智者。(林韫拨镫序)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元章告伯修父子曰: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进黼扆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笔法。元章曰;次五他,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米芾提笔法)世人多写大字,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米芾海岳名言)
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姜夔续书谱)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拨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晋光者止六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八字诀。
厚;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下。
揭:名指著指外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
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
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上指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
提腕;肘著案而虚提手腕。
悬腕:悬著空中最有力。
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
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今代惟鲜于郎中
善悬腕书,问之,辄瞑目伸臂曰:胆、胆、胆。上腕法。
撮管:以拨镫指法撮管头,大字草书宜用,书壁尤佳。
镞管;以大指小指到垂执管,撅三指攒之,就地书大幅
屏嶂。
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
钓字。 · ·
握管:四指中指节握管,沈著有力,书诰敕榜疏。右
变法。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 :·,,、,+、。一陈绎曾翰林要诀’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o·,;’小、
寸以内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
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书也。·。
‘一郑杓衍极
古文籀隶,同源而殊流,篆直分侧,用二而理一,自其
殊者而观之,则古文而籀,籀而隶,若不可以相入,自其一
者而观之,则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法异,7而执笔初无异也,
其所以异者,遣笔用锋之差变耳。·— ;
大抵笔直则圆,圆故长,长必瘦,,侧笔则匾;匾故方,
方必肥,瘦硬易写;肥劲难工;’直笔难于肥,侧笔难于瘦,
.其要在·于,变而逋之,若夫执笔,则不可不直也。
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然
隶书间用直笔者有之矣,未有古文籀篆而用侧笔者也。
临池法曰:用笔之法,以大指唪中指,敛第二指;抽名
指,令掌心虚如握卵,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须用大指初
节外置笔,令转动自在。遂有覆腕、悬腕、运肘、运臂之作。
至于俯仰步武之间,随宜制变,莫不各有当然之理,故有常
法焉,有变法焉。常,经也,变,权也。审于反经合经之-
权,则知变矣。’‘ 。·
·一刘有定释衍极
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执之法,虚圆正紧,
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拘挛‘真书去毫端二。
寸,行三寸,草四寸,掣三分而一分着纸,势则有馀,掣一
分而三分著纸,势则不足,此其要也。 ’
曙捺,钩揭,抵拒,导送,指法亦备,其曰犀者,大指‘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当微侧,以甲肉际当管傍财善,而又曰,力以中驻,:中笔之法,‘中指主钩,用力全在于是。
,’又有板罢法,食指拄上,甚正面奇健;撮管法,撮聚管
端·,草书便于提笔法,提挈其笔,’-署书宜,此执笔之功也o
;·一解缙春雨杂述论学书法
双钩悬腕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
于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宇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亲
于纸,则运笔如飞,让左侧右者,左肘让而居外,右手侧而
过中,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行间直下而无欹曲之患,虚掌
指者,指不实则颤掣,而无力,掌不虚则窒碍而无势,妙在
·无名’指得力,”三指齐撮于上,而第四指抵于管下。
指实臂悬,笔有全力,犀衄顿挫,书必入木。:
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
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 · ’
‘ —’ 一丰坊书诀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
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
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 ·
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
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
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但忌实掌,掌实不能转动自由,务求笔力从腕中来,笔头令
刚劲,手腕令轻便,点画波掠,腾跃顿挫,无往不宜。
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全,常想笔锋在画中,则左右
逢源,静燥俱称,学字既成,犹养子心,令无俗气,而藏锋
渐熟。藏锋之怯,全在握笔勿深,深者掌实之谓也。譬之足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踏马镫,浅则易于出入,执笔亦如之。——宋曹书法约言
执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蝇头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
‘——姚孟起字学忆参
捻管与笔锋须分解,柳云,心正则笔正,原是讥讽之辞,
今人用秃笔为藏锋,又以捻管正为中锋,谬矣。予学欧虞诸
碑,始信徐常侍书对日照之,中有黑线之语,盖中锋有搦管
.: , ’ \ :
正时而锋散者,有搦管稍偏而笔锋中正者,譬之刻印刀法,
有切刀冲刀之别,至旧论搦管欲直,为初学要言,未尝指精
热神妙,无所不可境界。
。 ·——蒋骥续书法论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力均
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
五指齐力而肘腕助之,指之执管宜浅,·易于转运,若置
笔当指节弯处,则碍运动。 ’
真书执笔宜近头,行宜稍远,草书宜更远。· -·
;
执笔须坚,运笔须疾,笔法须活。 ··。
——蒋和书法正宗。
是故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
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
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
’
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著地,拇踵下钩,如屐之有齿,
以刻于地者,然此谓下体之实也,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
之虚。然体亦有实焉者,实其左体也,左体凝然据几,与下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贰相属焉。由是以三体之实,而运其右一体之虚,而于是右一体者,乃至虚而至实者也。夫然后以肩运肘,由肘而腕而指,
皆各以其至实而运其至虚。虚者,其形也,实者,其精也,
其精也者,三体之实之所融结于至虚之中者也,乃至指之虚者
又实焉。古老传授所谓搦破管也,搦破管矣,指实矣,虚者
惟在于笔矣,虽然,—笔也,而顾独丽于虚乎!惟其实也,故
力透乎纸之背,惟其虚也,故精浮乎纸之上。其妙也,如行
地者之绝迹;其神也,如冯虚御风,无行地而已矣。
,——程瑶田书势
余既心仪遒丽之旨,知点画细如丝发,皆须全身力到,
始叹前此十年,学成提肘,不为虚费也。 ·
-黄小仲谓余书解侧势,而未得其要;余病小仲时出侧笔,
小仲犹以未尽侧为憾。·相处三月,朝夕辩证不相下,因诘其
笔法。小仲曰;书道之妙,妙在左右牝牡相得之致,一字一
画之工拙不计也,余学汉分而悟其法,以观晋唐真行无不合
者,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
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巾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
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大令亦云:飞
鸟以爪画地,此最善状指势已,’是故执笔欲其近,布指欲其
疏。
。王仲瞿言其内子,金体赢梦神授笔法,管须向左迤后稍
偃,若指笔准者,锋乃得中。, ‘
右军以管为将军,明书道之机枢在管,而管不可乱动也。
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于食指中节之端,以
上节斜钩之,大指以指尖对中指中节拒之,则管当食指节弯,
安如置床,大指之骨外突,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横逼,挺
祝嘉---《书学格言》(连载)
管以向左,则管定,然后中指以尖钩其阻,…名指以,爪肉之际拒其阴,小指以上节之骨,贴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尽其
力,则形如握卵,而笔锋始得随指环转,,如土卒之从旌麾矣,
此古人所谓双钩者也。’ . 、 。
仲瞿之法。使管向左拖后稍偃者,取逆势也,盖笔后偃,
则虎口侧向左,腕乃平面覆下如悬,于是名指之筋,环肘骨
以及肩背,大指之筋,环臂弯i以及胸胁,凡人引弓举重,筋
必反纽,乃长劲得力,古人传诀,所为著悬腕也。·
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
脚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著镫,腿筋皆反纽,是纽并乘而镫
不相犯,此真工于形似者矣。 · ·‘
笔既左偃,而中指力钩,则小指易于入掌,故以虚掌为
难,明小指助名指揭笔,尤宜用力也,大凡名指之力,可与
大指等者,则其书未有不工者也。然名指如桅之拒帆,而小
指如桅点之助桅,故必小指得劲,而名指之力乃实耳。
山子之法,以笔毫平铺纸上,’与小仲始艮终乾之说同,
然非仲瞿之法,则不致此也,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著
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于纸上矣。
始艮终乾者,非指全字,乃一笔中自备八方也。后人作
书皆仰笔尖锋,尖处巽也。笔仰则锋在画之阳,其阴不过副
毫濡墨以成画形,故至坤则锋止,佳者仅能完一面耳。惟管
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
画成字,聚字成篇。过庭言,一笔成一字之规,—字乃通篇
之准者,谓此也。盖人之腕,本侧倚于几,任其势,则笔端
仰左尖成尖锋,·锋既尖则墨之所到,多笔锋所未到,是过庭
所讥,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者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