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剑
发表于 2007-4-10 13:59
原帖由 冯印强 于 2007-4-10 00:2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原帖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4-8 22:3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第一、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分歧,都承认线条在书法构成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承认线条在书法构成中的独立 ...
第三、我对一件书法作品必然会从文字、文辞上去解读并不认同。所以也极力回避。先生举例了楷书行书草书,怎么没有想到撰述和草书的不可释读性呢?我想一个评委在三秒中决定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时,不会也不可能考虑作品所附载的文字和文辞意义,您认为呢?
冯兄所言的第三点很值得思考,这也是兄早上和我通话时我所表达的我的困惑和矛盾。而且是困扰我很久的矛盾。我也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我用毛笔在纸上写草书线条,写的完全不是字,就是在乱画。但看上去仍然有草书的效果。
后来我的思考是即我所说的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类汉字”或“伪汉字”文本。即我们心中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汉字的或书法的意识信息。那么,我们书写的尽管不是汉字也可以被错觉为汉字。它脱离不了汉字这个圈。这也可以解释你所说的“篆书和草书的不可释读性”或由于匆忙之间无法细读但不影响艺术审美或判断的原因。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10 14:14
“篆书和草书的不可释读性”
关于“篆书和草书的不可释读性”是片面的结论!"篆书"和"草书'不可释读吗?对普通人,篆书和草书有不可释读性,对研究人员,篆书和草书是有可释读性的呀!
冯印强
发表于 2007-4-11 11:44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4-10 13:59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冯兄所言的第三点很值得思考,这也是兄早上和我通话时我所表达的我的困惑和矛盾。而且是困扰我很久的矛盾。我也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我用毛笔在纸上写草书线条,写的完全不是字,就是在乱画。但看上去仍然有草 ...
其实,我也长久存在着和丁兄一样的困惑。但我们表现出不同的思考理路。你的非汉字书写试验所得出的“书法效果”使你把这些困惑归属到“伪汉字”给我们带来的错觉,所以你的结论是书法脱离不了汉字。但换个角度想,既然伪汉字或者非汉字都能带来审美信息,那么完全脱离汉字的书写有什么理由没有审美信息存在呢?进言之,既然完全脱离汉字有审美信息存在的可能,也即有书写的艺术性存在,那么它凭什么不是书法呢? 这就是我的困惑。所以我用线条的艺术来构建书法本体,初衷并不是为书法的外延扩大化,而是为书法本身框定一个理论上的基本“底线”。并依此构建书法本体的理论体系。这样,就可能从理论上解决象你的试验所产生的困惑和由此带来的尴尬。同时,也可以把超出这一底线的任何尝试排除在书法之外。我认为,这就是我写出拙文并为书法进行范畴界定的实际意义。
殊途同归,我们的讨论和思考现在已经聚焦在这一底线的范畴界定上了。我也因此很感兴趣和丁兄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所以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所说的“我们心中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汉字的或书法的意识信息。那么,我们书写的尽管不是汉字也可以被错觉为汉字。它脱离不了汉字这个圈”。我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你这里的意思是“错觉为汉字才有艺术信息”。真的是这样吗?
[ 本帖最后由 冯印强 于 2007-4-11 11:47 编辑 ]
丁剑
发表于 2007-4-11 12:16
原帖由 冯印强 于 2007-4-11 13:4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我也长久存在着和丁兄一样的困惑。但我们表现出不同的思考理路。你的非汉字书写试验所得出的“书法效果”使你把这些困惑归属到“伪汉字”给我们带来的错觉,所以你的结论是书法脱离不了汉字。但换个角度 ...
今天早上才看见兄发来的手机短信,谢谢!
那么完全脱离汉字的书写有什么理由没有审美信息存在
这一点,我认同,但我不认为这是书法.我认为这里还有个细节:就是“书写”,书法的区别必须是书写,而书写实际上已经有了历史传承的技术习惯。而且工具也是固定的:毛笔。
用线条的艺术来构建书法本体,初衷并不是为书法的外延扩大化,而是为书法本身框定一个理论上的基本“底线”。
这一点,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它正是我所困惑的。
也即“线条”是书法的“底线”。但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上面提到的“书写”和“工具”的问题就是个关键,那么它们是不是原则问题呢?我认为是。所以只要你接受了书法的历史信息,那么你用毛笔的“书写”就逃离不了“汉字”的阴影。也就是说这样的线条是有条件的,即有汉字的意识或潜意识。
所以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所说的“我们心中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汉字的或书法的意识信息。那么,我们书写的尽管不是汉字也可以被错觉为汉字。它脱离不了汉字这个圈”。我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你这里的意思是“错觉为汉字才有艺术信息”。真的是这样吗?
我的意思不是说“错觉为汉字才有艺术信息”,而是说“错觉为汉字才有艺术信息”才有可能进入书法体系,被称为“书法”。也即除了书法以外还有别的“线条”艺术。
线条作为书法的“底线”是值得商榷的。但其实我也有个模糊的认识,就是往往书法的审美或终极审美又会归结到线条上来,这是我所困惑的。线条所传达的信息确实能传达作者的所谓“生命意味”,即便是你截取一段的局部线条也仍然存在着这个美学意义,具有美的元素和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冯兄坚持“线条”说的理由吧。所以我也保守地认为线条在书法中是最为重要的,但这个“线条”是否已经有了“书法”的潜意识呢?
所以,书法有书法的线条,可能已经是规定好了的。是个必然逻辑。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4-11 12:44
点--线--面,是视觉艺术组成的基本要素。书法也不例外。
然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定有自身的特性,以区别其他视觉艺术门类。
除了点线面之外,书法的艺术特性(特质)还有什么呢?
二位讨论,老夫插言,多嘴,不礼貌,请原谅!
冯印强
发表于 2007-4-12 13:15
原帖由 丁剑 于 2007-4-11 12:1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今天早上才看见兄发来的手机短信,谢谢!
这一点,我认同,但我不认为这是书法.我认为这里还有个细节:就是“书写”,书法的区别必须是书写,而书写实际上已经有了历史传承的技术习惯。而且工具也是固定的:毛 ...
其实,我也长久存在着和丁兄一样的困惑。但我们表现出不同的思考理路。你的非汉字书写试验所得出的“书法效果”使你把这些困惑归属到“伪汉字”给我们带来的错觉,所以你的结论是书法脱离不了汉字。但换个角度 ...
今天早上才看见兄发来的手机短信,谢谢!
一、其实,用毛笔和书写作为书法的终极原则也是值得商榷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用拖布书写巨幅作品恐怕还难以排除在书法之外吧!
二、诚然,接受了书法的历史信息逃脱不了汉字这个阴影是比较客观的。但是,我们已经基本摆脱传统文化语境控制并着力构建新的书法理论体系,以适应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和观念冲击,在这一背景下,作一些新的观念和探索尝试都是值得提倡的。问题是,如何从理论上对这些新生的观念和探索尝试进行理论指导?这就必然又涉及到书法的本体认识问题。所以在我看来,底线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开放的心态来关照,脱离毛笔和脱离汉字一样,都可能构成书法的。
三、说到这,如果丁兄还认为必须有毛笔和汉字是书法的原则。那么我只能认为毛笔和汉字只能属于汉字书法的范畴,而且只能属于传统汉字书写的书法范畴。如此来说,丁兄所坚守的基本底线只能是汉字书法的传统底线。缺乏对新生观念的关照。那么,这样的底线还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呢?
四、线条是书法的底线确实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我感兴趣对书法的底线进行讨论的原因。
冯印强
发表于 2007-4-12 13:22
原帖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4-11 12:4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点--线--面,是视觉艺术组成的基本要素。书法也不例外。
然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一定有自身的特性,以区别其他视觉艺术门类。
除了点线面之外,书法的艺术特性(特质)还有什么呢?
二位讨论,老夫插言, ...
haha 先生也太客气了,有问题大家一同探讨不是更好吗?
陈洁尘
发表于 2007-4-12 17:51
两位老师的辩论(也可以说是讨论)太精彩了,已逐步使问题明了,但我希望两位老师最后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学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