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点评】国展的权威应体现在哪?!
《九届国展》落定尘埃,由于允许网媒的有限介入,曝光量也随之剧增,用“网评如潮”来形容亦不为过。近几天阅读了大量的网评言论,可以说问题成堆,感想颇多。然而总觉得感性认识,多于理性思考。
本题:国展的权威应体现在哪?!
即是想通过讨论,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论清说透,避免泛泛而谈。
这就需要心平气和的论理,而非意气用事的发牢骚,于事无补。
由于网络的特点,长篇大论少有人看。采用“点评”的方式,想到哪说到哪。
欢迎热心人平等参与,对于无理取闹者不予理睬。 1、国展的权威应体现在展览的权威
按理说,由中书协举办的“国展”,其本身的权威性是其他展览无法取代的。
既然称之为“国展”,那就应该展现当下的书法的艺术创作的最好的水平,否则就缺失了国展的权威——即广泛的代表性。
仅就“九展”而言,还是沿袭分书体评选的方式,其“弊端”也便显露无疑。
本来,书体只是真、行、草、隶、篆的不同写法,并不能说明创作者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高度。可以返思一下,历史上的公认的大家,都不是以书体来定性的。
这种评选格式,必然导致展览面貌的当下结局,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权威性必然大打折扣。
我想到一个问题,
书法的权威性体现在哪里?
就当代来说,国展肯定是极为重要一方面,
按书体划分的动机是什么?
主观上我不知道,
,但客观上的确在人员在达到了平衡。
在国展这里得到了延伸。。。。。
国展肯定会对创作有导向作用,这无须我多说。
国展所展出作品的应是那些在艺术上达到最高水平。
要宁缺勿滥
。。。。
历次按书体评选的国展,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记得“八展”评选后,许多评委都认为,选出的作品,楷书组不如隶书组,隶书组不如行草组。
“九展”的评选结果同样如此。
我想,若继续按书体评选,“十展”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就是再换多高水平的评委,也无济于事。
因为这种指导思想,从根本上就错了。
又何谈展览的权威?! em1 em1 em1 九届国展到底是谁在左右书法的魅力
网上能够得到的大量信息几乎均为反面,那正面的呼声哪去了,是没有信心站出来说话还是不屑于网上的任何声音,
书法展,全国性的高规格书法展到此地步真有点得不偿失 2007_BM 2007_BM 书法其实就是为了入展览,骗钱-----这就是九届国展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em4 em4 em4
回复 #4 琴岛大布衣 的帖子
琴版认为分书体评选不合理、不过瘾。若在目前基础上,对所有书体增设一个“最高大奖”或前十佳,似可缓解或中和一下(自然多了一个重复颁、领奖的问题)。
彻底一点,可以空缺奖项,达不到其他书体的相应水平,宁缺勿滥。空缺的名额可以给其他书体。
当然,这使得评选更加复杂咯。
[ 本帖最后由 火木子 于 2007-10-28 10:15 编辑 ] 原帖由 吴建军 于 2007-10-27 19:3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想到一个问题,
书法的权威性体现在哪里?
就当代来说,国展肯定是极为重要一方面,
按书体划分的动机是什么?
主观上我不知道,
,但客观上的确在人员在达到了平衡。
在国展这里得到了延伸。。。。。
国展 ...
“宁缺勿滥”与“宁滥勿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宁滥勿缺”,这就是按书体、按比例评选的必然后果。
“弊端”不除,“国展”的“权威”性,也便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