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军
发表于 2008-2-4 21:20
以下为摘录刘正成先生文章的一部分,或可做为讨论的参考。
(便于讨论,我只选了很少一部分,有意深入探讨研究的朋友可论坛搜一下)
刘正成:我向自身追问的四大命题——关于当代书法的前瞻性思考
一创作取向:三大源流以何为体?
这三大源流,
第一个是经典书法源流。以钟繇、二王建立的书法的主要源流,颜真卿、苏东坡、赵孟瞓是其传承者,它在书法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中国书法的主流。
第二个来源是汉魏碑刻。这是包世臣在理论上提出“北碑论”以后,以邓石如的创作为参照提出的碑学思想。
第三个源流甲骨简帛书法,虽然还没有人用美学理论去进行总结,但我认为它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第二次对主流书法的解构。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8-2-4 21:29 编辑 ]
吴建军
发表于 2008-2-4 21:28
甲骨简帛,
这是关键,我们如何对待呢,是否要忽略不谈,或将其列入碑或帖的阵营呢。
如此提法,或许在网友看来是很可笑的,但我们实际上做得如何呢?
或许刘先生所提的第二三点都可以列入非经典一类,那么我们再用碑与帖这个概念探究时,是不是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呢?
吴建军
发表于 2008-2-4 21:34
这是个老话题,
那么,出题者用意是什么?
一块石头扔入水中可以浅出什么?
我曾在网上拟话题“请网友谈谈美是生活”
结果有不少人来谈,
或许是他们对美学了解得较少
但没有人领会我的用意。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8-2-5 09:16 编辑 ]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8-2-5 01:41
原帖由 姜太公 于 2008-2-4 18:0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这样的辩题毫无意义
顶真了,呵呵,祝大家新年好,恭喜发财
当然,太公认为“辩题毫无意义”,仅是就其个人而言,这不妨碍感兴趣者的探讨,对你无意义,并非对所有的人无意义哈!各说各的哈!em13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8-2-5 01:56
原帖由 吴建军 于 2008-2-4 18:4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康有为晚年提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
他早年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而将精力放在碑上,
而缺乏帖的东西。
稍做深入想一下,这并不能作为“帖”比“碑”好的证据。
当然也不能得出“碑”比“帖”好结论。
那么康 ...
康有为为何会在晚年有此认知,具体原因,只有其本人清楚,我们难以知晓,不过其改变“尊卑抑帖”的原有观点是显而易见的。我注意到,许多习碑者,行草书都不能入高境,其原因何在?是需要深思的。
怡然自得
发表于 2008-2-5 20:57
以书法为主,无论碑还是帖或是别的如民间书法,简牍什么的都是书法的表现形态。这个问题没有争论的必要。个人认为碑是帖的艺术加工。碑也是写出来的。
朱汉轶
发表于 2008-2-6 10:33
原帖由 吴建军 于 2008-2-2 21:52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以书法为主,
无论碑还是帖或是别的如民间书法,简牍什么的都是书法的表现形态。
如只说碑还是帖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了似的,这不是让人思路变留陕隘么
同意这样的看法。
十方居士
发表于 2008-2-8 15:22
以帖为主或以碑为主,要看个人的喜好,也要看所书写的字体。
十方居士
发表于 2008-2-8 15:25
如果是一个写金文的,他怎么以帖为主?
741002
发表于 2008-2-11 08:39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就好象人的身体,缺什么就补什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当然,这里面有个眼光高低的问题。历史的来看,在清代中叶以前,是没有碑学这个概念的。我们也不能说书法在没有碑学之前就没有雄强和大气。碑学的概念是有局限性的。我认为,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范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典的,一类是民间的[主要是唐以前的民间师法遗迹]。碑和帖只是因为材料质地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表面现象。
就大的艺术风格趋向和我个人的理想来说,我更加倾向于帖的风格,尽管已经把很长的时间花在碑系书法的学习上。
em13 em13 em13 em13